永不下车 - 第八九九章 终点
“那样的发言,历史上,很多研究者也曾在一些场合说过;
虽然他们后来都惨遭打脸,可我还是说了出来,当然,这不是毫无理由的。
一切原因在于,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归纳,而这世上并没有任何东西,能保证科学永远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客观规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也绝不会是无穷大,绝无法一直提供新的探索、研究之基石。
今天的净土文明,面临的现状,与其说是有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倒不如说是在现有框架内,如何将理应发现的奥秘,挖掘殆尽,并在此范围内,尽可能将文明的发展最大化。
至于说,在现有框架外,探索崭新的、推翻现有理论的客观现实,恕我直言,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是几乎不可能。
方然,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固执之人的盲信,
但我的看法就是如此。”
“你是说,霍肯教授,你认为科学的发展,现在已接近了——尽头?”
“我没有这样讲。
但是,说今天的自然科学,在现有基础上,再出现一次划时代的、科幻风格的飞跃,我的确认为这概率接近于零。
至于‘凭什么这样讲’,倒不如先问一问,还是那句话,
人类凭什么认为,以事实上有限的可观测宇宙,自然科学的奥秘,会如过去几百年、特别是最近一百多年来那样,持续的、令人惊叹的向前发展?
以过去的经验,线性预测未来;
诚如你多年前所言,这不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文明,会犯下的最大错误吗。
很久以前,在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将自然现象解释为怪力乱神的时候,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确可以说是严重偏离现实;
并无须多么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不难从旧时代的诸多神话般认知体系中,找出无数逻辑混乱,思维缺陷,乃至严重偏离客观现实的叙述,进而也不难推断,彼时人类的客观认知,是极其片面而偏离现实的。
但是在今天,科学,早已成为净土唯一的信仰,
民众普遍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早已摆脱了早期的各自为战、闭门造车,而壮大为一整套逻辑严谨、阐述详尽的辉煌大厦。
这样的大厦,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绝不会如旧时代的片面、歪曲之理论,譬如“元素说”、“五行说”那样,可以轻易被实践中的新发现所否定,恰恰相反,站在一五七七年的时间节点上,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讲,
即便未来,人类的科学探索,取得再怎样辉煌的成就,
也绝无可能将这一切彻底颠覆。”
语气,越来越慷慨,不知不觉轿车已缓缓停下,小雨停歇,方然一边聆听教授的话,一边若有所思的看向车窗之外。
自然科学,或者说,科学的基石——物理,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
身为一介外行,方然并说不上来。
但,在拉开车门,和斯蒂芬*霍肯站在建筑鳞次栉比,颇有些异域风情的“芒种”城市中心,“呼吸”着微含臭氧的清新空气,他还是踌躇着开口发问:
“霍肯教授,如果说,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已接近终点,”
“终点?
恩,倒还不至于。
净土的物理研究者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可以做,一切都还远没有结束。
不过我大概能明白你的忧虑,是吗,阿达民阁下?
正如净土民众,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讨论热点,人,人类,乃至于人类文明,究竟能不能突破遥远距离的限制,
真正迈向无尽的星辰大海。”
“是的。”
方然的困惑,在今天这“阔别已久”的见面,斯蒂芬*霍肯已经揣测的很透彻,多少年来,自己也一直在关注、思考这问题。
但,要说答案,且不说自己没可能知道,即便文明中的所有个体,乃至“盘古”,
恐怕也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强人工智能”的确曾给出过判断:
以现有技术考量,人类,走出太阳系、迈向星辰大海的几率,是零。
但这句话,撇开人类对强ai的仰视,又有多少说服力呢,毕竟人类直到今天也未赋予“盘古”权限,放手让其探索自然科学。
基于净土文明现有的科学技术,作出判断,这种事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现实就是直到今天,人类曾踏上的最遥远天体,仍然是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球,这样看来,说人类在载人航天领域,毫无进展,也的确难以辩驳。
能,还是不能,一切并不能凭空猜测,
但却有要从何说起呢。
沉默,持续了近十秒,在一边看来并不算多久,霍肯教授却思绪万千。
“物理学的终点,就快来了,现在你愿意相信这一判断吗,阿达民阁下?
反正我是不愿意,虽然在一百年前,啊,那时候的我,也曾经坐在讲台前的轮椅上,用电子合成语音,说出这样的判断:
‘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我仍然相信,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之终极定律的终点。’
现在想来,呵,起码从那时起,已经整整一百年过去,当时认为很有希望的‘大统一理论’,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甚至没有多少有意义的工作,这样看来,是该说当时的我我太乐观、还是太悲观了呢。
但是,我仍然相信,‘宇宙’这样浩瀚无际的东西,
绝非区区人类掌握的这一点理论体系,就能提纲掣领的概括详尽。
即便那些更深层次的现实,更本质的规律,或许,永远都蛰伏在位于三维世界中的我们——人类的视线之外,或许我们穷极一生……
是的、就是一生,哪怕用尽热寂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无法将其发掘出来,
超脱到更高远的时空。
但那又怎样呢?
人,人类,人类文明,在四十亿年前的盖亚表面,开始这漫长而伟大之征程的第一步时,可曾设想到这一切?
可会为遥远未来的尽头,天顶,而放弃努力,放弃前行,
永远甘于在盖亚表面,以一盘散沙的无机物形态存在,随波逐流,直到消亡?”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