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50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50
此可以说明,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是何等的强大。楚国的变法在战国历史上只有吴起这一次,而且是血流成河的代价,这绝不是偶然的。
屈宜臼的台词,也透露出另一则历史信息,楚悼王在旧贵族眼中,是一个“数逆天道”的君王。这就是说,楚悼王多年以来一定以某种形式,在努力地寻求变革,努力地搜求人才或者推行新政,只是没有成功。有屈宜臼这番论断,可知楚悼王任用吴起,也绝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楚国变法,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2)吴起领政:在楚悼王支持下开始迅速推行变法 吴起变法的具体过程与基本内容,已经被后世把持修史大权的保守理念过滤稀释,几乎无从辨认了。但是,历史的残简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依稀可辨的踪迹,使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吴起在楚国大变法的一些线索。这些线索主要是:
第一方面,吴起变法实行“损有余,济不足”的总原则。
吴起认为,楚国所以“贫国弱兵”,根本原因在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也就是说,楚国大臣的特权太多,拥有封地的贵族太多。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对楚国社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历史的实践证明,吴起对楚国的根基缺陷把握得非常准确,直到百余年后楚国灭亡,封地分治都是掣肘楚国抗秦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等判断,吴起推行的基本政策主要有:
其一,削减贵族大臣的封地数量,并尽量减少以封君方式赏赐功臣。
其二,对封君的世袭制加以限制,“三世而收其禄”。
其三,对现行贵族封地,尽可能地改封到荒凉偏僻的地域去。此所谓,“贵人往实广虚之地”。楚国幅员广大,地广人稀,将实力雄厚的旧贵族封地转移到未开发的荒僻地域,客观上有利于地域开发,也有利于减少贵族政治势力过分集中都城而对王室带来的威胁。
其四,精简官员,“裁汰不急之官”。也就是说,虚设的没有实际执掌的职位一律取缔。
其五,减削大臣的“禄秩”。禄,就是俸禄工资;秩,就是各个等级的特权待遇。
其六,削减封地的收入,全部归入国家,作为建政强军费用。在变法的同时,组建一支由“选练之士”组成的精锐军队,其所需财政费用正是从变法中整合出来的成果。
第二方面,吴起整肃吏治,总原则是“强公室,塞私门”。
当时,楚国的官场规则与习俗,完全受旧贵族政治势力的主导,比吴起所熟悉的新兴的三晋国家要混乱腐败许多。为此,吴起推行了三项政策。
其一,奖励公正而忠于职守的官员,树立“行义之风”。《战国策》记载,稍后时期的秦国丞相范雎,对吴起此举有一则评价:“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也就是说,吴起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一个基本点:私事不能妨害公务,对谗言要认真查核,使其不能伤害忠于职守的官员。
其二,杜绝私风干扰政事。还是《战国策》,记载了后来的秦国丞相蔡泽对吴起这一政策的评价:“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体现为吴起变法的具体政策,一定是对因私人活动升官者,对社会广为流行的贿赂公行、私交主宰公务的堕落风习,给以严厉惩罚。
其三,禁止纵横之士游说于私家势力。此时,战国纵横家虽然尚未形成气候,但是其游说于大国私家政治集团之间的风气很早就已经出现了。知氏与韩、赵、魏三家主宰晋国时,知氏曾与韩、魏结盟进攻赵氏。正在三军围赵的关键时刻,早期纵横策士张孟谈为赵氏秘密游说韩魏两家,导致韩、魏两大集团转而与赵氏结盟,一举吞灭了势力最大的知氏。这说明,纵横策士游说于大国之间的私家势力,是大国发生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吴起变法,在楚国限制纵横策士游说,其实质目的正在这里。客观地说,这与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禁止言论,有着本质区别。《战国策》记载,蔡泽对此的评价是:“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从实际政策上说,一定是吴起取缔了楚国修习纵横之学的根基之地,而且严格限制了这些人的活动。
以上所列,只是吴起变法在史料中的斑斑点点而已。就最根本的限制封地看,吴起变法比较于此前魏国的李悝变法,内容要深广了许多。可以说,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是战国变法走向深化的第一步。
3 吴起变法的当时成效
吴起变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成效。
战国之世,能够不顾战争威胁而一力变法的机遇,太少太少。吴起变法的历史实际,也是一边变法,一边应对战争。吴起在短短数年之间,率领楚军南征北战,为楚国同时在三大战场获得了巨大胜利。
第一战场,吴起率军平定了楚国东南的云梦泽地域,此即后世所谓的洞庭、苍梧之地,使这一地区的百越族群有效地融入了楚国。这一胜利,为楚国消除了岭南以北的长期乱局,为增强楚国实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所谓吴起“南平百越”。
第二战场,吴起率军攻灭了淮水流域的两个中等诸侯——陈国、蔡国。此所谓“北并陈蔡”。吞灭这两个国家,使楚国在淮北地带有了稳固的根基,对楚国向北伸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战国后期,楚国一度将都城迁到了陈,将淮北之地建成了抵抗秦国的战略要地。
第三战场,吴起率军实施大国作战,向北进攻秦国,也对当时的超强大国魏国发动了攻势战争。对秦国战争,史无具体记载。但是,因援救赵国而对魏国的攻势战争,却很有气势,“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一直进攻到黄河南岸。
这是吴起变法后,对大国战争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楚国能列入天下战国,就其实际而言,正是从吴起的军威开始的。对于楚国来说,变法后的威力是一道极其罕见的强烈光芒。这道光芒,刺疼了天下,更刺疼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刺疼了天下,是“诸侯患楚之强”。刺疼了贵族,是“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4 贵族复仇。吴起惨死
遭到变法重创的楚国旧贵族,深深地仇恨着吴起,也仇恨着楚悼王。
关于这种仇恨的深度,我们在此前屈宜臼的说辞中,已经嗅到了咝咝喘息的阴冷之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年的变法与战争岁月里,这些贵族大臣们或被减削了封地,或被改封到荒僻地带,或被收回了封地,或被剥夺了子孙承袭权,总归是,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多方面的深刻伤害。作为一种根基深厚的社会势力,他们自然不会自觉屈服。他们时时刻刻在酝酿着仇恨,在阴谋着颠覆变法、杀害吴起,甚或包括发动政变杀害楚悼王。很可能是因为楚悼王的警觉性,这股阴暗的洪流才始终未能爆发。
不幸的是,正当吴起获得了最大的战场胜利,变法后盾的楚悼王却突然病故了。这是吴起一生的第五次重大事变——变法大业中途夭折,在国君灵堂惨遭杀害。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的悲剧死亡是这样一个故事——吴起北征到大河南岸战场时,成群战马在大河边饮水,士兵们欢呼雀跃。树林营地。吴起正在匆匆检视大片卧地的伤兵,逐一询问。此时,郢都特使飞进营地,送来了紧急王书,报告了楚悼王死讯。吴起惊愕万分,断然率军即刻南下。
在郢都灵堂,贵族集团埋伏了层层甲士。在吴起祭奠楚王的时节,四面大帐陡然张开,屋顶大帐骤然撤去,地面与高处大队的弓弩手张弓待发,与丧贵族们人人甩袖,露出袖箭。吴起警觉,一跃而起。箭雨爆发间,吴起跃上高台,紧紧抱住了楚悼王尸体翻滚。上下四面箭雨激射,将翻滚的两具人形钉成了箭跺。
显然,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谋杀行动。
国君丧事,各方重要大员都得前来奔丧,参与祭奠及全部葬礼程式。吴起身为令尹首席大臣,自然不可能借故回避。被迁徙到荒僻地区的旧贵族,则可以名正言顺地聚集到都城。在参与葬礼的现场力量中,显然是贵族集团占据绝对优势。吴起的变法派,肯定会有因为种种紧急军务政务而无法奔丧的一部分。而贵族集团,则是倾巢出动,有备而来。全面权衡,这是杀害吴起的最佳时机,错过这一时机,贵族集团对手握重兵的吴起当真难以下手。
简约的史料,使我们无法明确断定,吴起是否得到了贵族复仇的消息;或者说,吴起是否洞察了这一阴谋。但是,以吴起久经流言与阴谋伤害的阅历,以吴起超凡的政治智慧,以吴起后来在灵堂现场匪夷所思的应对看,至少,吴起对危险性是有思想准备的。也就是说,即或吴起没有想到贵族集团的这次杀害,也是做好了随时有可能被人杀害的精神准备的。在这一点上,吴起是自觉赴死的。
从另一面说,对变法的攻讦,已经汹汹然延续多年,吴起不可能没有觉察。对贵族集团的阴狠与龌龊,吴起也不可能没有体会。对于如此一个终生寻求领政机会,并建立变法功业的大政治家来说,没有理由说他是懵懂奔丧的。实际的情形,是吴起明知凶险而明明白白奔丧,他的内心,则酝酿好了一个以自己的死难向整个贵族复仇的计划。
这一重大事变的结局,及此后的历史演变,是饱含历史经验的。
据《吕氏春秋·贵卒篇》记载:“楚国刑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这是说,继位的楚肃王决意肃清贵族势力,便以这一传统律法为依据,将射杀吴起所牵连的七十余家贵族,全部诛杀。一次大规模刑杀贵族人士数千人,对楚国的贵族势力无疑是决定性的一次打击。在楚国的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楚国贵族纷纷逃亡,留下名字的至少有阳城君的逃亡。因此,楚国的实际力量流失很大。
历史的演变是,吴起死后,楚国变法成果基本流产,楚国力量在整体上大大削弱了。同时,也有了另一个结果,楚国的贵族集团与王权之间,从此找到了一条妥协共存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是,贵族集团重新掌握了实际权力,但也容纳了由王权主导的相对变革。王权承认贵族的封地治权,而不再在变革中推行取缔封地的政策。
因此,直到战国末期,楚国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昭、景、屈、黄、项几大贵族集团的手里。其后,虽然在王权主导下也有过些许改革,但是,与战国变法应有的深度,已经相距太大了。故此,楚国一直没有起色。楚威王时期,名士屈原曾经图谋再次变法,但尚未付诸行动,便因为楚威王的病逝而夭折了。屈原本人,也因为主张变法而获罪于世族势力,被放逐汨罗江。此后,楚国便一蹶不振了。《韩非子·问田篇》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诚哉斯言!
关于吴起死后的结局及其评价,有两说。
其一,《史记》云:“吴起刻暴少恩,亡其躯。”但这具躯体究竟如何了,没有说法。
其二,《韩非子》、《墨子》等则说,吴起被车裂了。但是,究竟是死后裂尸,还是生前裂人,却没有明确说法。对于后来的商鞅,也有死后车裂其尸体的说法。但是,根据那时的行刑传统,这种情形是非常少见的。具体到吴起,两具尸体已经被密密箭雨纠结得无法分开了,如何能单独车裂吴起的尸体?历史地分析,这种说法产生的根源,只能是贵族集团发泄仇恨的流言。
总归是,吴起死了,其方式之惨烈奇特,千古之下未见第二。
在整个战国时代,吴起是为变法大业死难的第一个法家政治家。吴起之死,彰显了文明进步中无法避免的社会代价,也彰显了新兴力量与守旧力量之间竞争的残酷性。令我们骄傲的是,那个时代的先民们,并没有被这种流血牺牲所吓倒。继续涌现的法家名士,仍然在前赴后继地力行变法,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抛洒着热血,奉献着生命,推进着文明的步伐。
若干年后,法家名士韩非子写下了著名的《孤愤》,痛切陈述了法家人物的历史命运。韩非子的文章,与融进战国变法的法家政治家的生命与热血一道,为我们民族的文明奋争史,留下了一座伟大的精神纪念碑。
吴起变法,是战国第一波变法浪潮的最高潮,也是典型代表。认识吴起变法的基本点,在两个方面。其一,吴起变法已经瞄准了最要害的封地分治问题,而李悝没有;其二,吴起变法所激起的贵族集团的深刻仇恨,昭示了变法的深度。
吴起鲜血绽放的绚烂之花,是战国变法的第一个永恒标记。
韩国申不害变法
战国第二波变法浪潮,发生在战国中期前段,主要是秦韩齐三大国变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50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50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