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朱标 - 第452章 登基大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月初四,新年第四天,年味正浓。
    天还未亮,皇城中精神奕奕的守卫便开始准备,身上的盔甲随着走动发出声响。
    朱标按照朱皇帝的要求,和大明开国时一样,在奉天殿登基,只不过更加隆重,这其中还有不少礼节,都进行过完善。
    原本该有红毯,仪仗,车驾等陈设,包括宫女和教坊司的乐队歌舞。
    礼部官员带着礼部众人去告天地祖宗,
    登基场面本该是宏大,甚至可以给每个守卫换一身新衣,披红挂绿也不为过。
    但朱标考虑到老朱,并没有如此夸张,该有的礼数有,有些乐队歌舞也直接省略。
    到了吉时,钟鼓齐鸣,朱标身穿明黄色衮服,头戴冕琉冠,身后跟着文臣武将。
    李文忠,朱棣,蓝玉,徐达和汤和,耿炳文他们都亲自送朱标去奉天殿。常遇春没有来,因为东北需要他镇守,只让常茂从倭岛特意赶回来。
    奉天门外的广场上,文武百官整齐的站成一列,这是朱标特意要求的,寓意文武同起同坐。
    众人静静地等待。
    陆忠带着众多的锦衣卫在今日仪仗中。
    鸣过鞭炮。
    鸿胪寺卿双手捧禅让诏书,放入云舆内,引送至奉天殿。
    长江边九十五门大炮,齐齐发出声响,九十五杆燧发枪,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得喜鹊乱飞。
    直到声音停下良久,火药味还十分浓郁。
    皇城中,也能听到。
    “吉时到,众臣行礼。”
    “跪。”
    “敬天敬地敬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站在奉天殿门口的鸿胪寺卿如仰脖唱歌的白天鹅,他感觉此刻到达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巅峰,慷锵有力的读着诏书的每一个字。
    ……
    ……
    朱皇帝望着那些整齐跪下的大臣,心中又不舍。
    但更多的是希望朱标让大明更加强盛,能让大明走上巅峰,他让位也是心甘情愿的。
    朱标低声道:“爹,您若是……”
    “闭嘴,咱很高兴。”朱皇帝笑的脸上都是褶子,把传国玉玺交给朱标问道:“感觉如何?”
    “无论有没有穿这身衣服,儿臣永远都是爹的好儿子,都是为百姓办事的人,如今担子重了,但有些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去干,再也不能偷懒了。”
    朱皇帝看了他一眼:“确实挺累的,咱可以一身轻松了,当年有了儿子,想着留份家业,现在大明朝廷便是你的了。”
    若是朱标不胜任,他会替他撸掉所有的刺,多培养他,等到万事太平才交给他。
    可这几年,自己有目共睹,正好让刘伯温把自己的梦解开,名正言顺的让位。
    父子两人,并肩而坐,接受百官贺拜,奉天殿外有不少画师,史官手中的笔根本停不下来。
    这些历史性时刻,他们要清楚记下来。
    观礼台上,高丽,安南和琉球的藩属臣再此观礼。
    另一侧,有一群独特的观众。
    他们是朱棣庆贺朱标的礼物。
    吕宋的俘虏。
    文武百官行大礼,呼声响亮。
    钟山之阳,紫金之巅,朱标叩拜后回宫。
    午门入,再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门内为奉天殿前广场及奉天殿。
    朱标站在奉天门城楼上,敬酒跪下:“臣朱标,今日在此叩天穹,日月,山川,天地………顺天意,得民心,武将贺,文臣拥。再此发下宏愿,带大明汉民,开疆辟土,守卫河山。护天下苍生,今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万国朝贺时,便是我大明河清海晏之期。臣朱标,于大年正月初四,改元天晏。”
    随后,城外火铳和火炮掐准时间再次响起。但万名将士发出震天彻地的声音,直接盖过了炮声。
    拜贺声如海上的风浪,向朱标涌来,一波又一波,呼声震天。
    “忠于吾皇。”
    就连一向镇定的朱元璋,也没料到众将士和百官会这么拥护自己的儿子,他心里深深震撼。
    另外一件事,便是北平这次来的陆军学子和南京水师的学子,新皇会在奉天殿的广场,亲自巡诫他们。
    国士院的医士,理官,跟着朱标数年如一日的,都会在今天被朱标封赏。给了陶成道和三宝加官。
    趁着登基大典,朱标亲自跟这些将士,说了自己的待遇,对他们的承诺,以及退役的官职安排,家属安排,还有荣誉和赏赐。
    文武平起平坐,没有什么武者粗鄙一说,能者奖之。
    推崇大明百姓练武强体魄,宣扬国士院的科技精神,多动动脑子做事,科学的提高粮食产量。
    众武将得到朱标鼓励奖赏,希望他们让大明的武力更加强大,打造神圣,受百姓推崇敬仰的军队。
    五大军区的旗帜都是统一的日月旗图案,只在下方绣着所属的军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前缀。
    随后下午时分,朱标领着百官在城郊的大明英烈碑前上香,优待烈士家眷。
    沿途直道,已经是重新用清灰水泥修面,两边街道司种满了四季常青的绿树,在冬天依然青翠。
    京城最前面的两棵大树上分别挂着木牌,是两句话。
    日月永照汉家土,江山一统万年青。
    围观的百姓站在宽阔的直道两侧,沿着街道,熙熙攘攘的百姓下跪高呼,陛下万岁。
    有不少北方各府的百姓也赶来观看大典,朱标为他们整修的河道和水渠,以及土豆红薯粮种,孩子读书,府衙不管的冤情,都可以去皇明卫馆敲登闻鼓。
    仪仗队伍浩浩荡荡的从皇城门口到京城门口,如一条人龙,丝竹乐曲久久不绝,一同向大明英烈碑而去。
    高大的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刻着每个战死沙场的将士姓名,那些留在家属院的女子,老人,孩童都被礼部安排在那里,披红挂彩。
    当朱标带百官祭拜后,武将皆单膝下跪,表示缅怀。
    不知人群谁先喊了句,百姓跟着齐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跟着一起观礼祭拜的,还有太上皇老朱,马皇后,以及太子妃她们。
    “好啊,好啊,咱看他能得百姓的心意,大明交给他,咱这心里就不愁了。”
    曾经那些抗旨不纳粮税的士绅官员心里拔凉拔凉,如此得民心的皇帝,众将臣服。他们的抗旨就像是鸡蛋碰石头,十分无力。
    长江上,汤和跟汤鼎将所有的战船在江面排成大字,赵云生领着水师,受朱标检阅。
    不少站在山上的百姓从高处俯瞰,识字的认识出江面那一行字是什么。
    “大明天晏皇帝,万岁!”
    朱标策马从江边而过,这是他的水师,他的兵。
    船队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光是水师的检阅,就震撼了那些邻国观礼的使臣,若是五大军区齐聚,北方的养马场中万马齐奔的话,从气势上就已经打败他们。
    西北地区已经开始插柳,进行绿化,修建丝绸茶马之道,成为陆地商道。
    大明有让邻国臣服的资本。这还只是崭露头角。年轻的大明成长在日月之下。
    朱标在这个时刻也没有忘记身后的老朱,他必须时刻给自己这个皇帝老子脸面,最大的体面!让所有人记住洪武皇帝。
    回去时,老朱提醒朱标,要去看看曹国公一家,看看自己的那个姑父。
    朱标明白李文忠一家对朱元璋的意义,便点头说明日下朝后便去拜访。
    明日是新君第一次上朝,朱标要烧第一把火。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