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之朱温传奇 - 第四章 黄巢起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强大的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之后,便开始逐步走向衰败,到了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朋党之争越演越烈,而后宫中的宦官与朝廷的大臣之间为争夺权力也变得水火不容,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接连不断,就连皇帝也控制不了。
    到了唐懿宗、僖宗(公元859年~公元888年)统治期间,皇帝们在生活上整日沉迷于游乐、宴饮、歌舞之中,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甚至出现长期不上朝的现象,将一切大小事宜交由宦官或朝臣处理,导致国家权力混乱和皇权旁落。唐懿宗时,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个月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既浪费了国家财力,又荒芜了国家大事。而唐僖宗则对斗鸡、赌鹅、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等兴趣浓厚,整天带着一帮大臣们流连于游乐之中,可以说游玩的营生他几乎无不精妙。
    在皇帝们的表率作用下,整个官场也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韦庄诗中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他所咏“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而在政治上,两位皇帝也是无所作为,唐懿宗在位期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等。由于唐懿宗自己对政事兴致不高,导致朝廷的权力向大臣们转移,特别是手握重权的宰相们更是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如果这此大臣能够为朝廷分忧,还是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很大贡献的,但那时的大多数宰相并非是真才实学之人,很多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充任宰相的,他们不是碌碌无为者,就是爱财如命、为人不堪之辈,有些人甚至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
    当时长安城中的居民用其中的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几个宰相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说: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用打油诗的形式来讽刺宰相们的无所事事与贪腐受贿。而唐僖宗继位后,更是不管政务,朝廷政务一律委托给宦官田令孜处理,甚至连任免官员,都由田令孜决定而不必奏报皇帝,这一切更加重了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大中之治后,由于唐懿宗与唐僖宗的昏庸无能,使唐朝的局势一败千里,战争不断,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衰退,此时唐王朝的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因无田耕种而四处流亡,苛捐杂税繁重,统治集团奢侈无度,加上天灾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大众在死亡线上煎熬,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终于导致了唐末农民大起义。
    公元875年,关东地区连年饥荒,成群的盗贼呼啸相聚,最为主要的是王仙芝领导的sdhn农民数千人在长垣(今sd境内)起义,其次是黄巢在曹州、濮州响应王仙芝起义,各州的饥民们自愿追随黄巢起义军的共有数万人之多。
    黄巢是曹州(今sd省hz市)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他在长安赶考时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
    据说,就在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两首咏《菊花》的诗,其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其二:“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决心。当王仙芝、尚让等起兵时,他便与兄弟子侄黄揆、黄思邺等八人在冤句(今sdhz市西南)起兵,响应王仙芝。
    黄巢起义爆发以后,州县长官们欺瞒上级,朝廷不知实情。各地拥兵的郡守、刺史和节度使们为求自保,坐视观望,不愿也不敢进攻起义军,所以起义军发展很快。接着王仙芝﹑黄巢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sd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王仙芝﹑黄巢乃于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hn泌阳)﹑邓州(今hndz市),以后又活动于今天的hnhbah等地,反复冲击敌人,给了唐朝统治者沉重地打击。
    于是,唐朝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黄巢起义军避实就虚,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向南方长驱直下,渡过长江,转战荆襄、皖南、浙东、fj。
    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克南方重镇广州,并控制了岭南的大部分地区。起义军发布公告:要率大军直捣长安,推翻唐朝的统治。此后,起义军从广州北上,并于第二年渡过淮河,攻下洛阳。
    公元881年,他们占领长安,唐僖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仓皇逃奔sc成都。几天之后,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齐。
    这些都是后话,当朱温兄弟二人前去投奔黄巢起义军之时,黄巢正在sd地区攻城掠地,天下所有亡命子弟,都纷纷投奔而来,黄巢起义军就根据他们的本领及身份地位给以相应的官职,特别是对于那些唐朝的旧部更是给予优待,以至于许多州、县的长官不战而降,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跟随义军升官发财,只是想趁着起义军的气势壮大自身的势力,一旦出现风吹草动,他们就左右摇摆,一会儿归唐,一会儿降巢,待到黄巢起义失败之时,很多的割据势力又纷纷倒戈,重归朝廷,有些大的州郡和节度使甚至自立为王。而那些普通的民众,加入义军之后很难得到重用,绝大部分都成了各种势力斗争和战争的牺牲品。
    ——————————————————————————————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造成唐朝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朋党之争:指封建士大夫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之间的互相斗争。影响最大的发生在唐朝后期长达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
    宦官:也称太监、公公、寺人、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也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中国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以往朝鲜、越南的皇室也喜欢使用去势的男性作为内待,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可见宦官在中外本来都是为了保护后宫贞节、皇族血统而设。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监,名为诸女领班,也有白人太监,但黑人人数多,势力也较大。
    节度使:官名。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