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匪 - 31招安(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蚍蜉传搜书网”查找最新章节!
    地处襄阳府东北面的枣阳县声名颇显,汉光武帝刘秀即出生此地,有着“龙飞白水,松子神陂”之美誉。赵营进驻此县鞍马未顿,赵当世就先去刘秀故里寻访了一阵,按侯大贵的话说就是“沾沾龙气”。
    龙兴之地自然是个好彩头,可赵当世对驻军枣阳最满意之处,却在于此县位置的关键。
    自古守东南必守荆襄,历朝历代从未有失荆襄而保有东南者。而荆襄之重,又在汉水。汉水源于汉中,走安康、兴安等地流入湖广,并在襄阳大合诸支流转而南下,最终汇于大江。南北对峙,大江为最重要的防线,而大江防线稳固与否又很大程度上依赖江北之山河屏障。汉水属于大江防线中部湖广地段,它在大别山、桐柏山等山脉阻隔中冲积出一片通道,连接湖广南北,而这片通道宏观看来即是自南阳、襄阳始,一直南抵荆州、武昌的偌大平原。
    此平原纵横方圆、覆盖广巨,若细致再分,在南是广袤无垠的“汉江平原”,在北则是同样沃野千里的“南阳盆地”。进而再看这南阳盆地,可谓关中、汉中、中原及湖北的交通门户。其向西沿汉水溯干流而上可至汉中;西北走武关可进关中;由襄阳沿汉水则可达两湖;若从淅川河谷可抵伊洛河谷;且东面山地罅漏甚多,也能渗透中原腹地。
    宋代李纲曾论述说:“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遍观古史,譬如曹操取荆州、桓温击姚襄、刘裕伐后秦、高欢攻关中、岳飞收颍郑等等,焦点无不是集中于南阳盆地。此地区之紧要由此可见。
    继续细看,很显然,南阳、襄阳为南阳盆地上下两端,是这片区域的核心枢纽,皆素称雄关重镇。这二者本属同一地缘,却因元明奉行“分省而治”、“山河相制”之策略而割裂。虽是如此,但在用兵者眼中,它们密不可分,从不可单独视之。
    若着眼于湖广,那么较之与中原更为密切的南阳,襄阳的地位无疑为重。
    襄阳以汉水通大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南下两湖、北出中原,实非仅仅一隅之要地,更经常关乎全局之要义。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古灭南宋皆因控制了襄阳从而一蹴而就。之所以如此,全因一旦得了襄阳,那么湖广中另外两个军事重心江陵、武昌便即无险可守、暴露无遗。得此三地则可控湖广,倚湖广之势进而席卷东南自然无往不利。
    具体分析襄阳连接江陵、武昌的地利,则在于“两陆一水”。“两陆”指“荆宜走廊”与“随枣走廊”,“一水”则指从襄阳直抵武昌的汉水段。若掌控此三者,那么就说湖广江北之地尽在掌握也不为过。且此三者中,最称关键便是随枣走廊。
    随枣走廊之名浅显易懂。所谓“枣”即是作为西北端的枣阳县,“随”则为东南端的随州。此走廊的成因又全在桐柏山与大洪山。桐柏山横亘在河南与湖广之间,是为二省之界山;大洪山从一马平川的汉江平原突兀拔地而起,北麓自襄阳始直至南麓孝感境内,分割了本贯通一片的平原。这二山一北一南,具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夹在当中的坦途就是随枣走廊了。
    说它关键,在于其不仅可由陆路联系襄阳、武昌这两座湖广重镇,而且还能向北进入河南,起到了连通内外的作用——桐柏山虽说险峻绵长,可当中仍有武阳关、平靖关、九里关三个主要的山口可供往来,即俗称之“义阳三关”。
    可以说,有枣阳,就相当于控扼住了湖广北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通衢。更妙的是,枣阳恰巧处于桐柏山西北的末端,往更细了说,坐落于枣阳东北角的鹿头店,堪称是随枣走廊的咽喉,向西、西北到襄阳、南阳畅通无阻,向东、东北亦可避开高山险阻直抵信阳、泌阳等中原腹地。
    能有如此四通八达的要隘作为驻地,赵当世又怎能不喜。
    “熊文灿之短视不知兵,是我之幸。”初次踏上枣阳土地,策马扬鞭在鹿头店的松林外的赵当世曾不禁喟叹。
    熊文灿以襄阳坚城为隔绝,将赵营与西营分开安置,并将二营同时置于河南、湖广相交的军事缓冲区本来确是一如意算盘。但他毕竟新来乍到,不仅对豫、楚的局势并无透彻见地,对其间的山川地貌也缺乏了解,赵营方得以借此“东风”,安安稳稳地进驻到了最具战略意义的地段。
    但并非所有人都与熊文灿一般浑噩。左良玉就是个明白人。
    三月二十四日,赵营得湖广布政使司颁朝廷谕旨,奉命由郧阳府的竹山、竹溪一带转移,过一日,先到襄阳府谷城县。那里,张献忠早已率西营上下安营扎寨。赵当世与张献忠把酒言欢了一宿,次日继续东进。至二十七日,前锋兵马始入枣阳县。到今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九日,赵营尚在陆续安顿,前后短短不过五六日,左良玉就已经派人找上门来了。
    当下在外求见的主要有三人:鹿头店巡检司巡检苏照、枣阳县典吏褚犀地和一位姓左的商人。
    明代巡检司始设于洪武年间,朱元璋言:“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用以辅佐州县捉捕盗贼、看防关津、稽查路人等等,职权颇杂。鹿头店是交通要地,故而即便弘治朝后各地巡检司大量裁撤,鹿头店巡检司却未受影响。司中现辖有弓手近百,巡检苏照也因此是当地最具话语权的人物。
    典吏作为流官,府、州、县各级都有此职,主掌文移出纳,倘若在县中无县丞,那么典吏亦可代行县丞之政。赵当世来之前就了解到枣阳县无县丞,所以这个褚犀地所拥权力必然不小。
    赵营名头甚大,此番来枣阳,不可能不惊动当地的实权派。由此可见,有褚犀地代表枣阳县、苏照代表鹿头店,当地最大的两个实力派便都到齐了。
    赵当世更关注的,却是那个姓左的商人。褚犀地与苏照与他同时入内,然而走在最前的反而是无官无衔的他,可知此人背后定然不同凡响。
    再听自我介绍,那人名唤思礼,自称是河南许州一家倾银店的掌柜。此言一出,赵当世与昌则玉相顾点头。许州是什么地方?人尽皆知乃援剿总兵左良玉的大本营,他阖家老小都安置在那里,此人既姓左、又从许州来、且备受苏、褚二人尊敬,想来必与左良玉脱不了干系。
    左思礼并没有立刻抬出左良玉的名头来,但赵当世哪能不晓事,令左右立刻给三人看座,并顺理成章让左思礼坐在了最上首的座位。
    几人略微寒暄,总之离不开热烈欢迎赵当世、为赵营接风洗尘的逢迎。这些空话套话没什么营养,但却是结交前必不可少的礼节。赵当世早已深谙此道,顺着三人的话说了几句,又不失时机开两个玩笑,谈话的气氛立刻变得轻松热络起来。
    “枣阳人杰地灵,我军能以此为基,幸甚至哉。”赵当世呵呵笑着道。
    苏照忙不迭回道:“赵大人此言差矣。逢此乱世,刀兵横行无眼,我地小而僻陋孱弱,正是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的时节。如今贵军到来,神威广震群宵,便似给我等安了一个护身符,我等从今往后终能高枕无忧、丰衣足食。是以若论起来,贵军到来,实我等之幸才是!”
    赵当世脸上微笑道:“苏大人言重了。”心下却咋舌于此人之卑躬屈膝。不过转念一想,这姓苏的距离自己最近,有赵营在侧就像整日有千万把尖刀悬于头顶,为了自保,哪能涎下脸来,吹捧巴结着自己?
    褚犀地虽也迎合,但到底没苏照脸皮厚,这时候轻咳一声,将苏照的话截开,道:“赵大人,我县堂尊近日来身体不适,所以这次难来与你相见。还请见谅则个。”
    赵当世道:“赵某不过一匹夫,何德何能敢劳动堂尊驾临。改日赵某必亲自登门拜访!”
    褚犀地闻言,淡淡笑了笑,轻对他施以一礼。
    赵当世心念那左思礼,见他没说话,主动挑起话题道:“左先生,你在许州开店,生意可好?”
    那左思礼五十开外年纪,皮肤黝黑、十分瘦削,显出几分老态但精神很好,此时听罢,恭敬回道:“回大人话,小店小本生意,不好不坏,但能续温饱而已。”
    赵当世笑一声“先生太谦虚了”,进而又问:“许州距离枣阳甚远,却不知先生今日怎么有空来我营中相叙?”
    左思礼摇摇头道:“实不相瞒,小人本是来找苏大人办些小事,却是恰巧经过此地,素闻将军神威,所以特来瞻仰天仪。”说着不忘赞一句,“若真是出类拔萃,超凡脱俗。”
    一言出口,赵当世不由大失所望。本来,他见了这左思礼,便认定其人此番到来有着左良玉的干系。可是经过适才几次试探,这左思礼却目光闪烁、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并没有半分坦诚相见的意思。赵当世摸不清的他的想法,也不好进一步逼问,转看昌则玉,他同样也是暗中抚须,怀有疑窦。
    赵当世勉强按下不悦,继续与三人交谈,但又谈了好一会儿,除了左思礼一味逃避、苏照没口子阿谀、褚犀地满嘴客套外没有半点实质性的进展,不禁令他心生厌倦。正打算直截了当,将“左良玉”三个字先说出口,冷不丁瞅见昌则玉对着自己摇了摇头,犹豫片刻,乃道:“三位远道而来,本该扫榻以迎。怎奈营中尚未安定,诸事庞杂,待下次得空,必然发出请柬,邀请三位并县中诸位大人一起耍玩。届时务必赏光。”
    三人都不傻,听出话中的逐客之意,倒不迁延,随后起身告辞。赵当世派人取了些金银礼物送给三人,除了褚犀地外,苏照与左思礼皆受之不却。爽快收礼可又不说话,赵当世对那左思礼耐人寻味的作派复增疑惑,数次几乎脱口询问,不过都给昌则玉或明或暗挡了下去。
    及至三人离开,赵当世皱眉道:“我看这左思礼有些古怪。”接着又道,“他明明有备而来,怎么到头来却三缄其口,半个字都不肯吐露?”
    昌则玉笑道:“主公何出此言?我看这左思礼倒像是个厉害角色。”
    赵当世一惊,问道:“竟有此事?我不断问他,他每每虚与委蛇,这些都再明白不过,当真半点诚意也无。难不成,他是瞧不上我?”
    昌则玉脸色一正道:“非也,主公天纵英才,谁人见了能不倾心拜服?只是方才主公心中所思全在‘左良玉’三个字上,太也急于求成,因此顾此失彼,忽略了好些细节。”
    赵当世愈加狐疑:“何解?”
    昌则玉道:“主公注意左思礼有余,却没见苏、褚二人脸上的阴晴。”接着道,“属下细细观察过,只觉这三人之间,未必如表面上一团和气。”见赵当世若有所悟,续言,“以属下愚见,褚犀地似乎与那左思礼有些龃龉,而那苏照则在此二人中,左右为难。”
    论察言观色、认人识相的本领,赵当世自忖远不及有着数十年阅历的昌则玉丰富。他按着这个思路将方才的对话场面细细捋了一遍,边想边点头道:“你这么一说,似乎确有其事。那褚犀地从未接过左思礼的话,而且时常打断苏照对左思礼的附和......”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昌则玉点头道:“这或许就是左思礼迟迟不愿开口吐露真言的症结所在。这褚犀地恐怕与他不对付,有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矛盾。以至于如同一枚钉子扎在他凳上,迫他想坐却始终不敢坐下。”
    赵当世复道:“那么左思礼这一走,又该当如何?”
    昌则玉轻吐口气道:“主公放心,这左思礼是聪明人。岂不闻‘交浅却言深,必有后图’。他若不肯与主公结交,装聋作哑即可,开始又何必画蛇添足吐露自己来自‘许州’、经营‘倾银店’、‘找苏大人办些小事’等等诸多细节?他之所以这么说,分明为的就是让主公留上心。”旋即道,“属下以为,他当下虽走,实非真走,正是以退为进,早晚必还会找上门来。”
    赵当世听了,登时释容道:“先生这么说,茅塞顿开。若不是之前先生一再阻止我,恐怕那时候就要失于孟浪,反倒误了大事。”如此一想,当即心中再无负担。
    果然不出昌则玉所料,到了晚间夜幕低垂之时,周文赫来报,言称营外有自称左思礼者求见。蚍蜉传最新章节地址:蚍蜉传全文阅读地址:蚍蜉传txt下载地址:蚍蜉传: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喜欢《蚍蜉传》请向你的朋友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手机站: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