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因何造反 - 第351章 争取民心的手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血正直、品行端正、清正廉明、能言敢谏,这便是朝廷选拔御史的标准。在士林心中,御史言官便是清流,向来占据着道德制高点。
    然而成几何时,言官们失去了其该有的品质,渐渐沦为朝堂大佬们的打手,而御史言官们自己,为了功名利禄,很多人也抛弃了良心,化作党争的工具,只知道胡乱撕咬打压政敌,根本顾不得天下苍生。
    但无论如何,在张捷、钟建元这些人心中,自己便是清流,论品行要比温体仁这个只知道媚事圣上的佞臣要强的多,却没想到今日被温体仁劈头盖脸一顿臭骂,骂他们不顾天下百姓,只知道争权夺利。
    而偏偏温体仁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且很多御史自己也认为应该停征辽饷与民休息。
    当然,对这些以骂战为职业的言官来说,有太多办法可以反驳温体仁。
    然而未等张捷等人开口,朱由检却不耐烦了,看向一旁的王承恩。王承恩一声高喊,朝堂上安静了下来。
    “停征辽饷之事就这样定了,内阁拟文送往宫中盖印,然后由通政司发往各省。”
    朱由检抛下一句话,然后起身离开了。身为皇帝,自然要乾纲独断,没时间和这些言官们蘑菇。
    “退朝。”王承恩拉长了声音喊了一嗓子,然后紧随朱由检去了。
    “大人,咱们怎么办?”
    督察院中,众御史围着张捷问道。
    张捷皱着眉头,一时间也没了办法。
    皇帝很已经拿定了主意,根本不听自己这些言官的觐见,而内阁中,温体仁是皇帝的忠犬,首辅黄立极这段时日也从来不敢违背皇帝的意愿,周延儒和东林党若即若离,根本指望不上,孙承宗又在朝堂上不发一言。
    很明显,内阁根本不会违背皇帝的旨意,那么从辽阳撤兵,停征辽饷就成了定局。自己这些人根本无法左右朝堂局势。
    “要不然咱们去游说六科,让六科封驳这道圣旨?”御史徐松说道。
    话音刚落,就见张捷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顿时讪讪闭上了嘴巴。
    在朝堂上,除了内阁能封驳皇帝圣旨,再就是六科了,六科给事中有对圣旨的封驳之权。但是六科不是内阁,给事中们也不过是七品小官,一般而言,是不敢封驳皇帝圣旨的,否者触怒了皇帝,必然被贬到偏远烟瘴之地。
    再者,给事中们虽然是言官,和御史却不是一个系统,能不能被说服还是两说,毕竟没人敢冒着惹怒皇帝去做这件事,封驳皇帝朝堂上下的圣旨,相当于打皇帝的脸。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时间,六科封驳皇帝圣旨也没有几次。
    “大家不必灰心,停征辽饷咱们已经没了办法,便把矛头对准孙传庭吧,都回去写弹劾奏疏,一定把孙传庭拉下马!”张捷鼓舞士气道。
    ......
    停征辽饷的圣旨很快正式下达,通过驿递送往各省各县。
    固安县某处破败的村子,百十个百姓聚集在一起,这些人赫然是被建奴掠走又被营救下来的百姓。
    不过此时,这些百姓并没有丝毫劫后余生的喜悦,而是一个个脸上愁云惨淡,气氛格外压抑。
    “乡亲们,咱们回乡半个多月了,除了一开始官府给了一些口粮,再无人理会咱们。现在口粮吃光了,冰天雪地连野菜都没有,大家说说该怎么办吧?”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说道。
    “过不下去了,房子被毁了还好说,怎么也能搭起避风的茅屋,但没粮食只能饿肚子,只能等死。要我说咱们别干等着了,去找官府要个说法。”有人说道。
    “对,反正是死,怎么也比饿死强,要我说咱们抄起家伙,反了算球!”有人叫道。
    一听造反,很多百姓沉默了下来。造反,那是杀头的罪名啊。这里距离京师这么近,必然会惹来朝廷大军镇压!凶残的建奴都被官兵赶跑了,就凭自己这些人造反,简直是死路一条!
    眼看很多人脸上露出迟疑之色,身材魁梧汉子冷哼一声:“怕个球,反正是死,为何不做个饱死鬼!朝廷是王八蛋,官军也是王八蛋,没有人在乎咱们这些人的死活,大家想象在永平府的时候,官军对咱们动手时何等凶残,简直比建奴还要狠毒,咱们村里多少人死在狗日的官军刀下?”
    想想不久前的遭遇,想想惨死的亲人,很多村民呼吸顿时沉重起来。
    就在魁梧汉子继续蛊惑之时,沉重的脚步声响起,就见一个同村汉子气喘吁吁跑了过来,“柱子哥,喜事,喜事啊!”
    “老六,叫唤什么,把气喘匀了再说!”叫柱子的魁梧汉子沉声说道。
    “我刚刚得到消息,皇帝下旨了,从今以后要停征辽饷。”老六满脸喜色的道。
    “停征辽饷?真的吗?”在场的百姓们顿时激动了起来。
    “当然真的,县城都贴出告示了。”老六说道。
    “太好了,这下日子会好过很多。”有人喜悦道。
    在很多人记忆中,万历四十年以前,大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虽然仍然要交皇粮国税,但叫了税后,剩下的粮食还够一家人吃的,至少饿不死。
    可是只从朝廷加征辽饷,大家的日子便渐渐过不下去。朝廷看似加征辽饷不多,一亩田也就几厘银子,可是到了县里,差役们前来征税可不再是几厘,而是几分。原本交完税剩下粮食还勉强够一家人吃的,再交了辽饷顿时就不够了,官府差役如狼似虎,很多人家被追饷被迫卖地甚至卖儿卖女。
    当然其中日子过不下去还有天灾等其他的原因,但是在很多人眼中,日子便是从朝廷加征辽饷那时开始,过的越来越苦。
    现在皇帝下旨停征辽饷,对百姓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福音,这意味着他们日子会回到从前,至少辛苦劳作一年能够填饱肚子。
    “陛下圣明啊!”当即便有百姓感激涕零道。
    “陛下圣明。”其他百姓也纷纷说道。
    “哼,你们别傻了,停征辽饷又如何?”叫柱子的壮汉却冷哼道,“咱们现在缺衣少食,连十日半月都挺不住,还是想想现在吧!”
    百姓们顿时冷静下来,是啊,若是连现在都挺不过去,停征不停征辽饷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柱子哥,各位乡亲,还有一件喜事,陛下已经派人运送粮食来固安了,大家不要担心,饿不着的。”老六又道。
    “真的吗老六?”
    “你没骗咱们吧?”
    百姓们惊喜的道。
    “我没瞎说,是县城的告示上说的,我回来的时候还听说,陛下派出送粮的队伍已经到了三水村了。”老六赌咒发誓道。
    三水村据此不过二十里,一来一回也就大半日时间,百姓们这下不再怀疑了,纷纷道:“柱子哥,派人去三水村看看吧。”
    看着乡亲们激动的样子,柱子很是无奈,经历了永平府之战,目睹很多亲人惨死在官军刀下,柱子对朝廷再无一丝好感,一心想拉着村民们起来造反。可是看着他们这副样子,柱子知道想让他们追随自己造反恐怕很难。
    派去三水村的人很快回来了,老六说的是真的,皇帝真的派人送粮来了。
    第二日上午时分,一队人马开进了村子,百十人护送着十几辆大车,车上装的满满腾腾。
    当一个麻袋从车上搬下解开绳子露出里面黄橙橙的麦子后,村民们欢呼了起来。
    “陛下担心你们没有吃的,便征集了一批粮食,担心有人从中克扣,便派锦衣卫和禁卫亲军前来抚恤。”为首的赫然是个百户军官,冲着村民们道。
    “陛下圣明。”
    “多谢陛下。”
    村民们乱纷纷的说着,表达着对皇帝陛下的敬意。在很多百姓心中,皇帝那是天上的人物,永远也不会和自己有什么交集。没想到皇帝下旨停征了辽饷不说,还亲自派人前来送粮赈灾。
    以往大家过不下去总喜欢骂皇帝,看来真是骂错了,皇帝是好皇帝,心里有着天下百姓,是那些狗官们蒙蔽皇帝欺负自己!
    宣扬了皇帝的仁德之后,大部分禁卫军押着粮车去了下个村子,却留下了十几个人。接下来的日子,在留下来的禁卫军指挥下,重新整编了里甲,暂时由这十几个禁卫军担任里长甲首,不过这些禁卫军说了,过上一些时日,会从村民中挑选人担任里长甲首,而且这些里长甲首皆会被委任为九品从九品的武官,领取俸禄受锦衣卫管辖。
    听了这些话后,便是一开始想造反的柱子都心动了起来。成为拿俸禄的朝廷官员,虽然是武官,但对很多人来说绝对是天大诱惑,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有想过能当官。
    接下来时间,在这些禁卫军们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整修房屋,开挖灌溉沟渠,每隔一天还会训练半日,训练一些基本的队列之类。而闲的时候,村民们便会被召集起来开会,有人给他们讲陛下的事迹,比如陛下平定陕北民乱,在陕北杀了无数压迫百姓的地主劣绅,比如陛下如何勤政如何节俭,又是如何爱民如子,听说各地受灾百姓吃不上饭,陛下经常难过的流泪。
    总而言之,皇帝是好皇帝,心中都是百姓子民,但朝堂地方却又很多贪官,欺上瞒下,不过选了里长甲首以后大家就不用怕了,有什么事情可以通过锦衣卫直接告诉皇帝,有皇帝为他们做主,再也不怕被贪官污吏欺压!
    ......
    距离京师数千里的河套草原,一排排简陋的茅屋立在黄河北岸,整个大地都被冰雪覆盖,不过十数日晴天,冰雪已经有些消融,能看到冰雪下是一块块开垦过的田地。
    一处较大的房屋中,曾经的陕北流民军首领王嘉胤和高迎祥正在对饮。
    两年前陕北之乱,王嘉胤在府谷起义,聚众数万,却遭到了洪承畴带兵围攻,被堵在黄河西岸无计可施之时,高迎祥带着安塞义军杀到,攻破了洪承畴后阵,致使官军大乱,然后两部义军合兵渡过黄河到达山西。
    却没想到到了山西以后,遭到了官军三面围剿,只能被迫向草原撤退。
    草原是蒙古人的地盘,义军刚到草原,便遭到了鄂尔多斯蒙古部落骑兵的攻击,一番厮杀后义军死伤惨重,却也给了蒙古人重创。最后和蒙古人达成协议,义军可以留在河套种地,但每年都要给蒙古人缴纳一定粮食。
    从那以后,数万人便在河套留了下来,以耕种为生。林丹汗带着察哈尔蒙古部落来了,击败了鄂尔多斯部占据了河套,义军便又归附了林丹汗。
    一开始的时候,王嘉胤和高迎祥还想借着蒙古人势力杀回大明,没想到不管是鄂尔多斯部还是林丹汗,都完全没有兴趣。慢慢的王嘉胤和高迎祥便明白了,现在的蒙古人已经成为一盘散沙,整天只知道自相残杀,根本就不敢进攻大明。得不到蒙古人帮助,仅凭他们这些人,自然不是明军对手,无可奈何之余,便只能安心留在这草原上。不过这河套之地水草丰美,只要给蒙古人缴纳一定粮食,日子过的倒是比在大明时好很多,最起码饿不死。
    然而这些时日,军中却渐渐起了一些流言,皆是来自大明。
    很多人知道了陕北的近况,听说陕北的百姓现在过的挺好,有吃有喝不比自己差。很多人还知道了很多陕北青壮加入了皇帝亲军禁卫军,立下功劳后当上了大官。最近还有消息传来,皇帝下旨从今往后停征辽饷。
    这一个个来自国内的消息,让义军中很多人都非常心动。他们大部分都是陕北人,对陕北乡亲现在过的日子非常羡慕。
    若是在家乡能过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现在建奴都被官军击败了,朝廷不再征收辽饷,意味着便是生活在家乡,以后日子也会越过越好。既然如此,何必留在这鞑子生活的草原,受鞑子的欺负?
    ps:这一更是两更的量,还会有一更,会比较晚,可以明天早上再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