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厨师 -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双泾螺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园园和杨婉如搬完家,杨振兴也要出发去担任比赛评委。
    他今年的第一场比赛,是在江南水乡、苏省江阴市月城镇举行的‘首届中国双泾螺蛳美食节暨螺蛳烹饪技能大赛’。
    由全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和苏省烹协、江阴月城镇政府、江阴市烹协共同主办。
    具体的比赛方案早就通过电视邮箱发了过来。
    别看声势挺浩大,但这次比赛跟杨振兴以往参加过的比赛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比赛一共就进行两天,十八号报道,十九号晚上就举行颁奖仪式。
    项目也只有热菜、凉菜和面点三项,都不用一天时间就能比完。
    热菜要求选手在四十五分钟之内,现场用螺蛳作为主料,按照十人份的量制作一道菜,另外自备尝碟,供评委品尝。
    凉菜同样要求在四十五分钟以内,以螺蛳为主料,现场制作一道凉菜。
    风味冷拼不限形式、款式和原料,所盛器皿直径不能超过二十寸。
    至于凉菜,不拘泥形式、方法、原料和口味,器皿直径要大于十寸,小于十四寸。
    最后面点项目,比赛时间依然是四十五分钟,按照十人分量制作一道以螺蛳为主料制馅的面点成品。
    可以说除了比赛方提供奖励和场地,所有材料全都由选手自备,简直轻松到极点。
    当然奖励也很诱人。
    特金奖瓜分三成奖金,金奖五成银奖两成。
    另外还安排了螺蛳美食烹饪状元、螺蛳十佳菜(点),会授予得奖证书。
    同时设置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营养组合奖、最佳推广奖等奖项。
    荣获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和特金奖的选手,还会获得被推荐加入全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下属的新星俱乐部资格。
    但因为原材料的限制,定死了要使用螺蛳作为原料,报名的选手不算很多。
    根据杨振兴打听来的消息,报名的人数还没有两百人,地区也局限在苏省、沪市和徽安省等几个经常食用螺蛳的省市。
    这种规模的比赛直接打消了杨振兴的热情,也明白了对方为什么会给他发来邀请。
    高级评委,这种比赛除非必要,基本不会过来参加。
    没多少好处不说,还拉低自己的身价,有这个时间干什么不行?
    要知道烹饪比赛组委会邀请评委们过来担任比赛评委工作,其实是聘请不是邀请,是需要花钱的。
    就像任何比赛的裁判执法比赛一样,不给钱谁愿意白干活?
    聘请高级评委的酬金可不是小数,一些中小型的比赛为什么不会经常看到高级甚至国家级评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杨振兴却是一个例外。
    他本身是具有国家级评委水平的,去国外b级乃至a级赛事担任国际评委,绰绰有余。
    可问题来了。
    杨振兴因为学历限制的问题,才刚拿到大专学历证书没多久,才刚考到中级评委。
    聘请的花费不高,而且他还是国家烹饪大师、两位泰斗宗师的徒弟、国内外无数大奖获得者。
    就身份地位一点也不比国家级评委差,甚至比许多人还要厉害。
    邀请他过来担任评委,比赛的公正性和知名度就能得到提升。
    报名参赛的选手们在看到评委名单以后,也能认可比赛的专业性和组委会实力。
    未来再继续举办更多届比赛,形成一个固定周期的烹饪赛事,会起到许多帮助。
    因为消息被参加第一届比赛的选手传回去,再举办比赛就会有更多厨师选择报名参加。
    要是你比赛请一些名字都没听过的人担任评委,参赛选手会不服气,质疑评委的水平。
    这种比赛换做是谁,再举办的话也不会选择参加。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活动或者比赛,第一届的时候总是搞的轰轰烈烈。
    但随后的几届比赛,就有些糊弄事的原因。
    当然也有当时在任领导高升或者退下去,新班子没有继续执行前任的政策等其他因素。
    想到这里,杨振兴不由得担心后面的三个比赛,是否还会跟这次螺蛳美食节一样。
    赛事规模小就算了,心里还打着这样的想法聘请他担任评委。
    那他就不需要花那么多心思去准备,早点应付完差事拉倒。
    比选手提前两天抵达月城镇,杨振兴受到了省烹协奚会长和月城镇党高官、市烹协吴会长三人的接待。
    他们对杨振兴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晚上为所有评委举行了欢迎仪式,大家一起坐下来吃了顿饭。
    当地这么花力气的要举办螺蛳美食文化节,实际上也有他们的目的。
    说到螺蛳,国内人首先想到的是西广省螺蛳粉。
    但其实螺蛳在国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大多分布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
    京城话里的螺丝转儿,鲁省话里的嘎啦油,是田螺,它和螺蛳其实是近亲。
    尤其在江阴,‘双泾螺蛳’的历史和美味一点也不输给螺蛳粉。
    当地很早之前就有句俗语:‘清明螺,赛肥鸽’,足以表达当地人对螺蛳的喜爱。
    对于江南水乡的人来说,螺蛳是最熟悉不过的水产之一。
    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河边、池塘、沟渠还是稻田,总能发现螺蛳的踪迹。
    在肉还很精贵的时代,螺蛳常被视为‘荤菜’,想开荤了,就去河边耙螺蛳。
    如果询问老一辈的人,在他们的记忆力,除了冬天,其他三个季节的餐桌上,总能出现螺蛳的踪迹。
    比如春天,缺少化肥的年月,农民们开春春耕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摆船去河里罱(lan)河泥。
    把河底营养丰富的河泥,盖在没拔节的麦子或者油菜上。
    休息的空挡,都会闲不下来在河泥里翻找一下螺蛳,带回家里做菜。
    等天热水暖以后,因为大多泽水而居,不管房前屋后都会有小河或者池塘。
    洗衣服洗菜的时候,条石搭建的码头上,总能摸到一把螺蛳。
    或者用竹箕在菱角、水葫芦下面晃几下,收集草根上趴着的螺蛳。
    秋天秋收过后,大家在家闲的没事,就会用耥(tang)网在河底耥螺蛳,偶尔还能收获到一些小鱼和虾蟹。
    所以说在江阴,吃螺蛳的文化和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但凡事大家记住的只有第一名,只有最有名气的那个。
    为了争夺头名,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当地不得不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双泾螺蛳的名气。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