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百年 - 573 汉末投影
洛阳,城南的西街市场有个巨大的牌楼,牌楼下方铭文有署名“巨室”的字号,这便是“金菊书屋”黄大老板在发迹之时的表字。
题跋是手书阳刻,落款“郑畋”,倒是没有什么称呼。
不过此人便是黄大老板当初的“合伙人”,故凌烟阁首席阁老。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郑畋是一手将“荥阳郑氏”重新提升到超级望族的强人,而且还是在当时的京畿地区。
牌楼就是个见证,六七十年前的辉煌,如今留下的,也就些许余韵,嘈杂的市场依然嘈杂,但这点嘈杂,已经不足以吸引凌烟阁中的相公们。
直到“星辰电影商社”把办公地址挪到了这里,顿时有了刷新气象的感觉。
“区区几千万,没什么意思吧?怎么都一个个火急火燎的?”
“温少爷,话不能这么说啊。您又不当家,哪里知晓这里头的辛苦。萧大老板可是个神通广大的人,不但能拿到政府特批的牌照,还能直接请来一家老牌银行捧场,这你就是换成当代‘瀚海公’,他也只能在河北省这么玩不是?”
“那陇右省的不是也跟着在长安开了一家电影公司吗?”
“对啊,开了。可是又能怎么着呢?开电影公司的十好几家呢,谁都敢投么?温少爷,这里头还有另外一个事儿呢。”
“什么事儿?”
“你不能糊弄人啊。真当税警团是吃干饭的?你做的天衣无缝……啊不,也不需要天衣无缝,只要能糊弄过去,税警团睁一眼闭一眼,也就过去了。可你要是连糊弄都不糊弄,硬觉得自个儿是赵郡李氏还是河中长孙的,那也不能不拔刀啊。横刀又不是烧火棍,一点儿都不能用。”
“不是说都在拍电影吗?”
“拍?拍个棒槌。‘星辰电影商社’那是正儿八经选角儿请人,出的几个小段儿,就那十几二十分钟的,郊县的社屋场子不知道多火。前头我去了南城墙广场,那地方都是厂里做工的,露天电影就这么一放,五个开元通宝就能凑着往前看,有座儿。没钱的,往后靠着。那天一个场地就赚了一百块钱,算下来就是两千人交了钱的。税警都帮忙维持秩序,为什么啊?因为这是财神爷啊。”
说话的人手指用力地点了点桌子,“人家真缴税呐。”
“别家呢?”
“别家?别家连幕布都没有买呢。”
“……”
“温少爷,北京跟东京,那就不是一回事儿。”
“可说到底,它不还是几千万吗?”
“温少爷,你以为只有西京那点跑江湖的想要洗一洗?”
“……”
“瞧见郑家的人了么?昨天郑凝绩这样退休的大员,借着亡父的名头,来牌楼这里转悠,是为了什么?因为黄大老板不行了。‘金菊书屋’肯定要崩,但崩了之后怎么办?再弄个大家都看得过去的不是?”
“所以……”
“所以黄大老板不行了,神通广大的萧大老板,她行啊。别人想要深入乡镇村里,那是拼了老命。可你看在厂区广场弄露天电影,都是谁在跑?除了‘成都路忠武军’‘长沙路忠武军’的人,还有新冒出来的‘劳人党’。那些后生……干劲儿比谁都大,还不怎么图钱。”
“……”
从北京太原过来的温少爷此时已经一愣一愣的,好半晌,他突然道:“那我要是也投这个‘星辰电影商社’呢?”
“可以啊,不过得先预约。萧大老板的日程表,已经排到了过年。”
“真的假的?”
“骗你我能活千年。”
“怎会到这种地步?”
“温少爷,你不是去看过黄大老板了嘛,你能不知道?”
“他们就是吵着说要怎么着怎么着,我是一句没听懂。”
“听不懂就对了,黄大老板当年的朝中盟友是‘台文公’,然后‘台文公’的儿子郑凝绩,前天来了牌楼这里转悠,显而易见,黄家跟郑家,也是在琢磨着后头的事情。温少爷,萧大老板她现在就是什么都不干,对吧,她也照样是京城里面第一流!”
“……”
想了想,温少爷寻思着还是得再去一趟黄巢的家里看看。
有些消息,果然还是得认真打听。
而此时,太原温氏和江阴张氏的人也在“金菊书屋”大老板黄巢家中,已经不能见客的黄巢,现在即便是睁眼,视线也是没有焦点的。
头顶彻底秃了,白须很长,身体也干瘪了许多,曾经意气风发的帝国栋梁,这光景,宛若一具尸体。
在这具“尸体”的两旁,或坐或站一些人,主持局面的,不是黄巢的儿孙们,而是“金菊书屋”的股东皮日休。
“各方的意思、态度,老夫也是知道的。黄兄也同意拆分,各省各道各府,甚至是各个港口的分支机构,怎么安排怎么切割,可以慢慢谈。当然也可以按照股份来分,但这样就有人吃亏,老夫和老陆,自然怎么分都可以……”
皮日休毕竟也是八十多岁,年轻那会儿精力旺盛,还能跟人斗来斗去,顺便还能舞文弄墨。
但是现在,却是不行了。
曾经被压制住的会稽钱氏,不但重新执掌天下税警之力,更是登堂入室,成了凌烟阁的首席,更是“海洋大臣”。
旧时代的一切,都会被这个疯子切个稀巴烂。
什么狗屁平台不平台的,什么狗屁舆论机器,于我无用者,不听命于我者,皆不可用。
很粗暴但是很现实,钱镠的一系列操作,看似没有针对谁,实际上却在效仿他的祖先。
当年怎么对付“五姓七望”的,现在就怎么对付安逸惯了的“新贵”们。
懈怠了几十年,碰上这样的恶狗,无能为力。
皮日休能做的,就是止损。
他甚至察觉到钱镠所图还不止这些,钱镠还想通过消耗“多余”的人口来缓解经济危机。
大风大浪都见过的皮日休,知道钱镠这是要掀起战争,不是什么“靖难军”北上的军事游行,而是要规模更大,能将“新贵”都打到伤筋动骨的那种。
旧有的默契,其实二十年前就有些失效,因为可以掠夺的资源,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有些发现的金矿,诸如“天涯洲”的一些富矿,单氏、王氏,都是捂在手中并不开发。
金子就算不挖出来,也还是他们家的。
然而金子是不能吃的,能吃只能是粮食。
小农数量在锐减,这一点,皮日休知道,因为“金菊书屋”会帮民部收集数据;大户都在玩新型土地兼并,大量可耕地地区的军寨,都事实上转型成了“农奴集团”,这一点,皮日休也知道,所以对王角能够在“安仁军”发家,他并不奇怪。
然而,他没有办法去阻挠。
原因很简单,他也是这个“食利阶层”或者说“统治集团”中的一份子,他获利奇多,倘若他来反对黄世安这种人,事情不大,性质却很严重。
钱镠不一样,王角,更不一样。
“袭美公,若是‘金菊书屋’解体,教育部……”
“教育部对这些事情,都是不予理会。”
皮日休跟教育部那些退休的没有退休的部堂级人物谈过,整个教育部的高层,认为帝国如果不转型,崩溃就是三五年的事情。
建设几十年,崩盘一夕间。
财政不良都是小事,分配越来越极端,才是不可逆的事情。
到了临界点,总是要爆的。
不是这里,就是那里。
连江湖中人为了生存,都知道下海搏一把,环境就是如此。
这不是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是朱门酒肉似海,路有尸骸成山,连“赈灾”都玩成了那样,可见最后的一点敬畏,也早就荡然无存。
极端的利己,极端的自私,极端的泯灭人性。
教育部不予理会、明哲保身,已经是内部有识之士的克制。
所以,钱镠的疯狂,在山东、河北的“拆分税务”,便是他不但能够坐稳阁老位置,还能成为首席的缘故。
帝国各地州县,任何一个办公室中的吏员,都会拥护钱阁老。
地方钱多了,才会多那么几滴“甘露”到自己部门,自己科室,自己头上。
至于说“甘露”怎么来的,对不起,这不是他们一个小小部门的能够议论的。
皮日休虽说担心着帝国崩溃带来的恐怖后果,这种规模的动荡,如果不能直接掌控明哲保身用的武装力量,就是死路一条。
然而当“贵族共和”“寡头共和”变成人人拥兵自重,家家自成军阀,那么情况之恶劣,远超一六八年的战争,其恶劣性质,将会达到汉末军阀混战乃至隋末遍地野生诸侯的状况。
在他跟着黄巢发迹的时代,当时还有许多顶级精英掌控着全局,互相的默契还是存在的,都在尽力地避免这种极端不信任的状况发生。
人是会死的,国家也是会灭亡的,时代更是会改变的。
郑畋、黄巢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所剩无几,全球二十亿人口中,只怕对那个时代还有印象的人,都不会有,或许学校的库存胶卷中,还存放着过去的记录,但,那只是记录,没人会在意。
甚至郑畋之子郑凝绩、郑凝和等人,也该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他们的年龄,比钱镠还要大。
整个荥阳郑氏之中,现在真正的头面人物,是几近花甲之年的郑绍余,教育部副部长兼凌烟阁候补。
可惜,如果郑绍余是教育部部长,或许在解体“金菊书屋”一事上,还能有些许挽救的余地。
他不是。
所以钱镠肆无忌惮,“金菊书屋”的解体,会连带着帝国的宣传部门、情报部门中的很大一部分沉入深渊,甚至诸多部门的小金库,也会随之而去。
现实真正发展的状况,是钱镠大力扶持内务部,同时提高了皇唐征税总局中保密科的职能,保密科第一次享有调用税警维持保密条例的权力。
很显然,钱镠是打算另起炉灶,“金菊书屋”配合诸多豪门在海内外建立的据点、渠道、情报站,钱镠并非没有心思,然而他曾经掌控的“东海征税船团”,完全具备一定的替代性。
皮日休很清楚,这是蓄谋已久,这是来势汹汹。
厘金衙门是如何从祖先钱谷手中失去的,钱镠就怎么重新夺回来。
不但要夺回来,还要变本加厉。
“诸君,钱巨美所图甚大,老夫跟老陆已经联系过了,‘身毒故地’的状况,很不好,邪教的规模之大,已经深入到了乡村统治。甚至南苏州的某些街区,已经到了****的地步。如‘身毒太上道’之流,掌控的人口规模,已经到了一个县的程度。我们在海外的资产,想要保住,没有中央的支持,是万万不行的。”
“可是现在……西军完全放任类似保加尔突厥之流去壮大,没有好处,甚至好处少了,可能都会抗命。”
“所以,这就是个死结。中央没钱,就不可能派兵保护我们的资产。也无法对觊觎者进行威慑、镇压。那么,肯定会有人选择自救,自信筹措粮款,组建武装部队。就像……”
“冯复。”
“不错。”
皮日休点了点头,他本不想用岭南冯氏举例,但既然有人说了,那也就顺着说了,“一旦私军建设起来,诸君,武装部队的甜头尝到之后,没人会放弃的。这不是看家护院的几百号人,那是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的大军。试问,老夫皮家养兵一千五百在西福州,诸君放心吗?哪怕老夫打包票,这一千五百人,是要维护大家利益的,诸君……信吗?”
“……”
整个房间就沉默了下来,黄巢干瘪的手抬了抬,轻轻地拍了拍皮日休的手,皮日休笑道:“巨室,你放心便是,大郎人在南海,不会让他回中国的。”
听到这句话,黄巢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只要儿子在海外活动,那么就是安全的。
中国……或者说中央,发生什么样的大战,又或者说是动荡、变革,黄家保留的火种,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即便是邪教在某个地方建立割据政权,至少也能苟延残喘一阵子。
真正焦虑的,不是他。
是荥阳郑氏,是洛阳白氏,是太原温氏……
寡头们传到第二代的时候,信任或许还有,因为还有机制在运转。
到了第三代、第四代,谁能忍住吞并的诱惑呢?
别家的衰败,是天意,是能力,是顺其自然。
信任……信任就是个工具。
重新建立信任的方式很难也很简单,找到一个继续可以掌控权力又享受财富的工具、平台,那就行了。
钱镠要“改革币制”,甚至已经剑指帝国中央银行,各大行省的寡头,早就垂涎三尺、蠢蠢欲动,唯独京畿地区和京兆地区,反而没有地方寡头上的灵活和咄咄逼人。
同样都是“四世三公”,在中央的杨氏……拿头来跟地方上的袁氏斗。
汉末的权力复杂性,陡然就投射到了此时此刻。
他们这些围着黄巢宛若哭丧的家伙,何尝不是当时的杨氏写照,表面上依然辉煌显赫,甚至权力也极其巨大,一言定人生死轻轻松松。
可是,跟钱氏、冯氏比起来,拿什么比?
张濬哪怕是死了,他儿子张格还能耀武扬威,和他们一比,曾经的中央地位,显得极其鸡肋。
杨氏的杨修,大约也是死在“鸡肋”二字上的吧。
“袭美公,那如今的状况……莫非真要通过‘星辰电影商社’来重新筛选同盟?”
“如果不这么做,那么可以选择在中央进奏院的大会上,发起一些必要的议案。”
皮日休看着众人,郑重道,“如果我等同心协力,还是有办法让西军动起来的。诸君如果同意,那么尽力推动追加西军补给预算议案,月内只要通过,钱,不是没有地方有,就看诸君怎么看待海外资产……”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