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底气
潞,福之争不可能不传到淮安来,潞王对试图将他赶鸭子上架的东林群公也并无感激之情。
福王近来见到跋扈骄纵的武将颇多,对他不感冒甚至无礼的文官便更多了。
眼前刘泽清虽是无礼,好歹是怀着善意而来,平时对杜园这边也算关照,关防严密,物资供应也算丰富,福王对刘泽清还是颇为感激。
他当然不知,议论刚起之时刘泽清就同意立潞王,甚至建议诛福王以绝后患。
结果多日过去,史可法始终不做决定,这等拥立大事也敢拖延,刘泽清顿时就觉得事情不太妙。
加上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互通声气之后,诸藩虽然不和,甚至很快会互相攻伐,但在拥立大事上还是决定一致,福王血脉最近,容易得到天下人承认,东林党不下决心,首鼠两端,这个功劳四镇当然当仁不让了。
福王等若在鬼门关走了一圈,要是东林党那群废物稍微有一个心狠手辣有担当的,一封信就足以断送掉其小命。
“刘帅辛苦了。”福王朱由崧讪讪道:“来小王这里,未知有何要紧事?”
“殿下当然皇上已经殉国,太子,永王,定王都陷在京师之事?”
“是,知道了。”
“听最新的消息,李自成得京师后未能降服辽镇总兵吴三桂,其率兵往击三桂,在一片石为清军并三桂兵所伏,由是大败,逃回京师后焚内廷而走,现在京师已经被吴三桂和东虏兵占据。那东虏兵占了京师,号称替我大明复仇剿贼,占了京师后并未出兵,相反还替先帝发丧,安抚百官,治理地方,其志也并不小。现在流寇,东虏,我大明三方鼎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皇上大行,太子并诸王陷落下落不明,国本不可一日空虚,臣与诸镇并凤阳总督臣马士英建言请殿下往南京监国……”
“这怎么行。”朱由崧下意识拒绝道:“本王才德俱薄,实不堪当此大任。”
“神宗皇帝留光宗一脉,今日已绝,此下便是福王殿下,此时拒绝,奈何宗庙何,如何对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交代?”
刘泽清根本不给朱由崧机会,拥立之事哪容当事人推三讲四!
当下索性把手一挥,一顶四人抬的轿子已经落在朱由崧面前,刘泽清手按宝剑,沉声道:“请殿下坐轿起行往码头去,今日便起行往南京蒲口!”
“唉……如此小王遵大帅安排便是。”
朱由崧身不由已,加上监国和皇帝之位也实在颇有诱惑力,后来潞王都打算好要投降了,马士英和朱大典等人拥立他时,潞王还是扭扭捏捏的上位监国了。
眼看福王被簇拥着往码头去,大量兵丁也是手持刀枪跟随而去,刘泽清原本刚毅威严的脸上也是显露出笑容。
拥立这等泼天大功,加上各人实际占有的地盘已经不小,朝廷已经有立藩抵抗流贼之意,只要诸藩一立,原本就是统几万大军的强势总兵,加上拥立之功到手,侯伯之位也就算到手了。
到了这种地步,文官们想压制武将爵位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大帅,大帅……”
眼看刘泽清在众人簇拥下也要往码头去,毛师爷自感身上责任很重,当下不顾身边有兵丁戒备,大声叫喊起来。
“找死么?”一个客兵校尉迎上来,噼噼啪啪便是抽了毛师爷好几个大耳刮子。
刘泽清身边已经有中军官策马过来,喝道:“是什么人大呼小叫的,怎么弹压的?”
毛师爷不顾口鼻流血,狂呼道:“在下姓毛,是盐城那边杨世礼大老爷派过来的,有大帅给杨老爷的信为证。”
“拿来。”
中军官取了信覆命,须臾过后便是转回将毛师爷从一众人群中提出来,直接带到大路中间的刘泽清马上。
毛师爷自是赶紧跪下,并且将杨世礼的回复信件高高呈上。
“哦,这姓杨的愿意效力了。”刘泽清脸上有淡淡喜意,他占的淮安在四镇之中算是不上不下,论战略要地的要紧不如北边的徐州,地盘也不及高杰大。
论对南京的重要性,又不如拱卫在和州无为州一带的黄得功,也就是和皖北的刘良佐哥俩同病相怜。
淮安还好在能占到漕运和盐利,刘良佐毫无疑问是最惨的那个。
刘泽清还想更进一步掌握盐城,泰州加扬州,如今在拥立之时又有一个在盐城扬州都颇有根底的地头蛇表态效忠,虽然又要牵扯进其余的瓜葛,不过杨世礼所言之事,在刘泽清眼里不过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耳。
“回去告诉你家东翁。”刘泽清对毛师爷一脸的血视若不见,从容道:“待我与诸镇送福王到南京监国之后,自当回来办他所言之事。”
“大帅容禀。”毛师爷战战兢兢的道:“那个闵元启新立战功怕是会被朝廷授官,而且此人擅长练兵,小人害怕耽搁时间久了,其人羽翼一成,大帅就算想对付他怕也有些棘手为难。”
“你们听听,说的这甚么话?”刘泽清不怒反笑,只是笑声隐隐有金石之音。
熟悉刘泽清的人都知道,这是动了怒,但并没有要到杀人的地步。
若刘泽清怒极,反而会不动声色,不露表情。
此前刘泽清拜大学士刘鸿训为叔,后山东刘氏族人往淮安来投奔刘泽清,刘泽清又将刘鸿训的两子视为子侄辈对待,盛气凌人,百般排挤,也试图吞并刘孔和部的兵马。
有一次刘泽清宴客赋诗,此人附庸风雅,对自己的诗作向来颇具自信,结果刘孔和看了诗之后默然不语,刘泽清再三逼问,刘孔和无奈道:“不作更好”。
这句话听后,刘泽清明显变了颜色,很快又与刘孔和有说有笑。
过不多时,原本已经在安东县驻扎的刘孔和奉命带两千部曲往和州,半途之上,刘泽清派大量精兵强将围住了刘孔和部,先逮拿刘孔和斩杀,然后分批将两千刘孔和部的兵马也是全部斩杀!
这人的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大帅收拾你们地方一个土千户,不是翻手覆手的事。”中军官上前喝斥道:“还不赶紧滚下去,恼了大帅,你人头不保!”
“他们乡下人知道个甚。”刘泽清倒是一笑,说道:“我麾下说是额兵三万,当初刚南下时,巡抚路大人还阻我入淮,后来老子从凤阳迂回,不是还进来了?现在俺们占了淮安大府,还有这么多县,到处征饷打粮,要是还三万人,老子不羞死了?这么多大兵,饷械充足,老子想打天下都不是不能试试,何况一个地方上刚冒头的副千户?这也值得一提?真真是笑死个人了。好了,在这里耽搁了功夫,咱们得抓紧赶路去!”
刘泽清说这些话当然不是为了一个区区师爷,就算杨世礼他也不是很放在心上。
现在时势不同了,崇祯皇帝若还在,好歹还得有个最基本的纲常和军纪,现在皇帝都大行了,新皇帝是武将们拥立的,还谈什么纲常?
弘光朝时,有人问刘泽清在淮上动作,建大府,渔肉乡里,兵马横行不法,刘泽清便答道:“皇帝都是俺立的,他该当报答俺,叫俺在淮上享福。若虏骑南下,俺就直下江南,择一郡安身便是。”
身为四镇之一,封爵大将,能说这样的话,南明之烂也就不必多说了。
刘泽清南下时只有三万人左右,其中多半还是营兵炮灰和壮丁,麾下精锐来自本人的家丁和诸将的亲兵家丁,加起来最多两三千人。
初至淮安外围时,和高杰一样都被路振飞给挡了,高杰选择在徐州安身,刘泽清则是迂回从凤阳至淮安,到底占了更富裕的淮安府安身。
四镇之中,只有出身京营的黄得功军纪最好,其它三镇,高杰流贼出身,军纪是什么他根本不懂。
刘泽清和刘良佐都是毫无品格,也没有操守抱负的人,他们二人和高杰三部,彼此攻伐,打的尸横遍野就算了,平时在地方征饷打粮,兵丁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由于监督巡按等文官驭武的体系完全被破坏,四镇主帅都有爵位在身,史可法视四镇如屏藩骄子,遇事只知当和事佬,甚至四镇后来连史可法也不看在眼里,高杰甚至将史可法给软禁了。
要不是有左良玉这对头在,还有黄得功对中枢虽然也跋扈,但总体上还算恭谨,也相当忠诚,怕是三镇连最基本的忠于朝廷的态度都不会有。
崇祯年间的各镇都要吃空饷喝兵血,因为朝廷纲纪还在,到南明时四镇基本上是为所欲为,武力就成了保障势力的根本。
从崇祯十七年到弘光年这不到一年间,刘良佐部从三万人膨胀到了二十多万人,围攻江阴的就是刘良佐部。
刘泽清部膨胀到了十余万人,黄得功部有七八万人,高杰部也有十几万人之多。
各镇不光是兵多,靠着南明给的饷械和地方上的搜刮,武力不降反涨,比在崇祯间受到文官约束时还强的多。
高杰部就有李本深,李成栋,高进库等悍将,黄得功部有田雄,马得功,卜从善,刘泽清部有柏永馥,马化豹,左良玉部就有金声恒,马进忠,王允等大将。
这些悍将,或替南明效忠,多半则投降清朝,成了武力不逊于汉军八旗和三顺王的强悍存在,其中特别是金声恒,李成栋等人立的功劳最大,这几个大将,几乎是率本部兵替清廷打下好几个省,李成栋更是一人打下广东,立功极大,又因为受赏不足,远远不及早早投降的吴三桂尚可喜等辽东汉军,先后反正归明,清军为剿灭这几人又费了老大力气,这些骄兵悍将都是成型于崇祯末期到弘光年间,特别是弘光年间的混乱使得这些四镇之下的悍将急速扩充了实力,甲胄兵器加上精锐兵马多半在此时形成。
四镇兵马相加好几十万,左良玉更号称有数十万人的大军,这些兵马要是朝廷能如臂使指的指挥,各镇能彼此配合守备,不要说守江淮待北方时变,就算挥师北上的实力差不多也是快有了。
刘泽清的骄气和底气便是由此而来。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