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富贵 - 第450章 大一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崔士林乐颠颠,去安排刊发……只不过这货是真的读书不多,学问也不怎么样,真正刊发出去之后,瞬间就爆炸了!
    因为王岳的这篇文章,看起来堂而皇之,没什么问题,甚至在大明士人的认知里面,也就是如此的。
    提到大明如何如何,每一个人都会充满了高高在上的自豪之情。
    没办法,他们也想低调,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但是身为学者朝臣,又怎么会看不出王岳的矛头所指。他拿一个在明朝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要斩的正是理学的头,要对付的是那位跟他同样有“子”之称的朱熹!
    王岳在文章之中,宣扬的是大一统,很显然,明朝也符合大一统的标准,当之无愧……但是在当下儒家的论述里,更喜欢用正统说法,而刻意回避大一统。
    其实在古人看来,大一统的核心跟后世并无太大的差别,疆域要辽阔,武力要强悍,看谁不爽就打谁,匈奴牛逼,就打到臣服为止。
    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点霸道的味道,也有点强者崇拜……但话又说回来,不崇拜强者,还要崇拜弱者吗?
    不管是任何朝代,只要稍微有点出息,都会追求大一统的。
    自从秦汉隋唐,都是如此,没有什么差别。
    倒霉就倒霉在赵宋!
    最初赵家皇帝也是追求大一统的,只不过高粱河战神微操得力,赵宋失去了夺回燕云的本钱……没了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呼为南朝,大宋的君臣再不要脸,也不敢以大一统自居。
    既然不是大一统王朝,也不同于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那该怎么形容呢?
    在这个关头,正统论就大行其道了。
    所谓正统,就偏向道德,就好比是说,我是这个家的光明正大的继承者,名正言顺……当然了,继承了多少,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其实这个正统论,在北宋的时候,也是不受待见的,比如欧阳修,苏轼,甚至司马光,全都批评正统论,支持大一统。
    潜台词也很明白,虽然现在没有得到燕云,但是我们是有这个志向的,必须光复燕云,实现大一统,让天下合为一体!
    只是这点心气,在靖康之耻以后,也消失殆尽了,南宋偏安,成了事实,再自欺欺人的说法,也骗不了老百姓。
    在这个赵宋危急存亡之秋的关键时刻,伟大的朱熹圣人,应运而生,他大力发扬了正统论。
    丰富了正统论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我只要修改了标准,就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掩耳盗铃的精神……
    在朱熹看来,正统王朝包括秦,两汉……接下来就出事了,三国该怎么算呢?朱熹大笔一挥,把蜀汉算成了正统,然后是西晋。
    这就有趣了,西晋明明是承袭曹魏,而且是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他们不算正统,正统在自立为帝的刘皇叔身上,也不知道朱熹是怎么想的。
    反正过了这个坎儿之后,朱熹就在这条邪路上,一骑绝尘,西晋之后的正统是东晋,然后是宋齐梁陈四个小朝廷。
    这下子的纰漏就更大了,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北魏才是府兵制的始作俑者,而作为北魏分裂出来的西魏,则诞生了以八柱国为核心的关陇集团……西魏,北周,隋,唐,这是有继承关系的。
    但是在朱熹这里不管这一套了,反正南边的都是正统,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就到了五代十国。
    要不怎么说朱熹的正统论荒唐呢!
    因为他把蜀汉列为了正统,那五代的正统在哪里啊?
    南唐呢?
    是不是正统?
    是不是直到没了南唐,宋朝才是正统,之前的后周不算正统呢?
    很显然,朱熹没这个胆子,在他的正统论里面,唐之后,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然后是两宋!
    一脉相承,均是正统。
    梳理到了这里,朱熹历史观的混淆不清,正统论的荒诞不经,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王岳这篇文章,以大一统破题,就是直指理学的历史观。
    任何学问,都讲究个逻辑自洽,如果说不清楚,有盲区漏洞,那就要一点破而全线崩溃……正因为,如此,懂得这篇文章厉害的人,才不免心惊肉跳,不寒而栗。
    这是要再来一次大辩经吗?
    是拼死捍卫朱子,还是抛弃理学,转投王学?
    内阁新进的三位大学士,翟銮、霍韬、李时,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
    “张阁老跟我们推心置腹,他有意革新变法,我等也是支持的,只是抚远伯这篇文章,事关重大,我,我们真是被动啊!”霍韬无奈叹息。
    李时道:“我刚刚听说,礼部尚书方献夫,户部尚书席书,还有右都御史夏言他们,都在嚷嚷着要公开辩经。毕竟朱子之学,乃是太祖钦定的官学,显学……若是因此动摇了官学根基,后面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倒是翟銮,他的眼界更高一些。
    “你们二位想过没有,既然抄了孔家,朱子就没法幸免……这就是理所当然啊!”
    这话倒是把霍韬和李时都吓到了。
    莫非说这是处心积虑的结果?
    要真是这样,他们可就要好好思量一下了……怎么有点心惊肉跳,不寒而栗啊!
    这三位甚至都有些后悔了,入阁干什么,在没人看见的地方眯着,躲过这一劫不香吗?这个关头,身为阁老,一个表态不好,不光会丢官罢职,甚至很可能成为史书上的反派角色,变成个十足的丑角。
    我的老天爷啊,谁能拯救我们啊?
    这仨人想了老半天,还是李时机灵。
    “既然张阁老跟咱们推心置腹,咱们也开诚布公,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内阁要如何应对!”
    这办法太直接了,不过思忖一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但愿张首辅能是个厚道人,不然他们就真的进退两难了。
    “哈哈哈!”张孚敬忍不住好笑,“这事有什么难的,直接请吾师过来说一下,也就明明白白了。”
    “啊?”霍韬大惊,“抚远伯愿意与我们陈说?”
    “怎么会不愿意!他登坛讲学,不就是要说这事吗!”
    张璁还真是直急性子,居然当真去请王岳,而王岳也没有迟疑,很快就来了。
    “三位阁老,自从你们入阁之后,我还没来过,都忘了恭喜你们了。”王岳笑容可掬。
    三个人却是唯唯诺诺。
    “抚远伯客气了,客气了。”
    等众人落座之后,张璁就直接开口了。
    “师父,三位阁老有些疑惑,不知道您能不能解答啊?”
    王岳笑道:“谈不上解惑,共同探讨罢了。”王岳说着,转身对三位阁老道:“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者我所说有什么不对的,请直接说吧!”
    三人迟疑了一下,心思最机敏的翟銮道:“抚远伯,一统论,还是居正论,的确有所争执。观抚远伯的文章,似乎更推崇大一统。那若是按照抚远伯的讲法,元朝算什么?是不是也算大一统?若元朝也算,他们荼毒中原,遗祸无穷,把汉家百姓视作牲畜奴仆……这,这事情怕是说不过去吧!”
    霍韬和李时也都跟着点头。
    “哈哈哈哈!”
    王岳朗声大笑,“三位阁老,你们问我元朝的事情,那我反问你们一句……我大明算不算大一统?”
    “当然是无可厚非,我大明得国之正,冠绝古今啊!”
    “哈哈哈!”王岳又笑了,“朱熹的正统论,诞生于偏安的南宋,所以呢,听起来总是乖乖的。他的心思也都在维护赵宋王朝上面,无可厚非。但我大明既然是大一统,又是正统所在,我们还纠结什么啊?”
    “至于元朝算不算大一统,能不能想办法排除,那是几位阁老该想的事情,王某的意思是,我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还被偏安朝廷的正统论约束着,是不是有点迂腐吗?”
    王岳笑道:“自从我太祖皇帝北赶大元,光复燕云之后,两宋三百年的争论,就跟儿戏一般!烟消云散,不值一提。”
    “所以说,这事情的关键不在朱熹说了什么,不在大元朝怎么回事,而在于九州是否一统,天下是否归一!”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以诸公的才智,自然有办法处理大元朝的问题,或是纳入大一统,或是排除在外……这事情的关键是我大明够不够强!这些年来,虽然燕云之地还在,但是河套呢,交趾呢……我们可放弃了不少地方,如果不及早纠正,我怕有一天,咱们也要面临一统和居正的纠结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