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古当大王 - 第四百五十五章 科教兴国,实干兴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倒是个办法,不过大王,朝廷将来定是要将百越之地纳入版图的,若是现在过于奴役他们,臣担心会对将来的统治不利。”
    寅有些担忧的说道。
    杨浩闻言也不禁沉吟起来,寅的担忧不无道理,百越之地虽然如今尚处于蛮荒阶段,但是总有一天这里势必会是自己的地盘,他可不想征服那里后,就要面临此起彼伏的反抗。
    仔细的想了想后,杨浩道:“这样,如果我们给那些越人一个承诺,只要他们在挖掘运河的五年之内,能够听从命令,比违反我大齐的律法,我们可以让这些五年后得到齐人的身份,一切权利与我齐国子民一般无二,这样如何?”
    寅想了想道:“大王高见!”
    杨浩笑了笑:“既然如此,这几天我会把详细的计划写出来,朝会的时候在与群臣进行商议,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若是能完成,对我大齐的统治也是有极大的好处,具体的所耗费的钱财,就由爱卿费心算个大概了。”
    寅沉声道:“大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远在千里之外的百越人根本不知道,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两个人简单的商议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这不得不说是弱者的悲哀,命运完全不由自己所掌握。
    越将来面对繁重无比的劳力,可能让人买了还要帮着剥削者数千,露出感恩戴德的模样。
    杨浩知道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剥削者,曾经是,现在也是。
    只是相对于其他的剥削者,杨浩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这民智未开的年代,自己的剥削显得是那么高尚,毕竟自己的在剥削的时候,还能给这些可怜人一口饭吃。
    但不管如何的进行粉饰自己的行为,他心中很清楚只要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别说是现在这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即便是自己前世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乌托邦模式的社会也只是可空想。
    共产大同,是杨浩的心中对自己国家美好的期待。
    但同时他也是个时分现实的人,明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比如准备开凿的这个南北大运河,他预计的工期将近二十年,而且这个工期只是个保守的估计,也许实际挖掘起来,所用的时间远比这个时间要漫长。
    另一个时空中,杨广虽然用了七八年来挖掘,但是这哥们所挖的运河是在数个朝代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建。
    以隋朝的时期的人口规模与技术水平都用了七八年之久,可想而知,运河工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浩敢这么做,是他自信自己的国家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远比隋朝要强,即便是人口上不足,但是在工具上已经远超当初隋朝。
    这么多年的发展,火药经过数次的改进,其威力已经达到了齐国技术的极限。
    有着火药等其余工具的辅助,二十余年建成运河,杨浩并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只要不影响到民生,大齐就不会想隋炀帝那般因为横征暴敛而弄的民不聊生,也没有世家大族对自己进行掣肘。
    几番对比之下,杨浩的出境绝对要比杨广好太多了。
    只要运河一开通,齐国南北之间就有了四条贸易往来的通道。
    其一是海路,其二便是铁路与官道,其三就是这个南北大运河了。
    三条通道全部完成的那一天,齐国对国家的掌控力将会达到所有封建王朝望尘莫及的地步。
    不禁如此,另外一个能增强自己统治能力的大杀器,还在酝酿之中。
    只要这些全部实现,自己统治九百六十万平凡公里的梦想,将会变成现实。
    这些东西,只要在自己临死之前给弄出来。
    就会为自己的继承人打造一个固若金汤的帝国。
    只要不出现内乱,杨浩甚至觉得自己的大齐有希望打破封建王朝数百年一个轮回的怪圈。
    他不希望大齐能万事一系,能传承个七八百年,也不枉自己操劳一生。
    数天之后,杨浩将完整的运河施工计划拿到朝会上与百官一起讨论。
    熟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做事好商量。
    百官们虽然没有杨浩的远见,但是也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也能发现其中一些杨浩没有察觉到的问题。
    朝会围绕着这个庞大无比的工程,连续讨论了三天,初步将目前所能想到的问题圈闭罗列出来,并针对性的拿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后。
    这个工程便被敲定了下来,杨浩的计划是,于明年年初的时候,从南北两端同时进行开工。
    最北端是位于后世北京所在,而最南端则是抵达长江边缘。
    虽然具体的施工方案初步的被敲定,但是还有很多时期没有解决。
    比如负责施工的官员,征召越人事宜等等,这些都必须在明年施工前解决。
    清闲了许久的各部,立即开始忙碌起来。
    而大齐的升迁是以政绩为标准,这个时间跨度及长的工程,无疑是他们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绝佳途径。
    无论是大小官员,都削尖脑袋想要参与到这件事中。
    有竞争,人才会有动力,杨浩对官员如此积极主动的态度很是满意。
    洪武十五年五月,礼部尚书将今年科举的报名人数统计报了上来。
    杨浩看过只会有些惊讶,今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报名人数明显的要比往年多了许多。
    去年的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乃是一千七百人,而今年一下子突破到了三千人。
    相对于人口将近五六百万的帝国而言,三千人看上去并不多,但是这三千人只是有资格参加的科举的人,他们能够报名成功,就说明这些考生在当地已经通过了一些列的选拔考试。
    这都是建立在海量学生的基础之上,如此不难想象,齐国的识字率正在飞速的提升着。
    杨浩对此颇感欣慰,十几年的时间能做到这一点,完全得益于朝廷推行了三年义务教育与纸张的普及。
    尤其是纸张与印刷术,更是让知识传播的成本变得极为低廉。
    文盲的减少,对于奉行科技兴国的杨浩的而言,绝对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