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帝国 - 第六十三章 复社的能耐
第一卷风雨飘零
如果按复社精英的说法,如此多士子景从依附,是因伟大理想的感召,为国为民。
对此,崇祯皇帝只想说,放他娘的狗屁!
这些人啊,说穿了,其实就是政治投机客。
他们的理想,伟大得好似一张画得逼真的大饼,上面摆满的美味佳肴,都是实打实的真利益,这才是让人狂热的兴奋剂。
首先,复社有让人很热血的创业理想,就是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
也就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子们的实际能力,让他们将来为官可以大展宏图。
这重量级的金字招牌,十分堂皇闪耀。
其实背后的潜台词是:加入我们组织,保你金榜题名,管你官运亨通。
其次,更抓住莘莘学子心头肉痒痒的,更是这团体里丰富多彩的生活。
说是研究学问,组织学习,其实却每天吃喝玩乐,雅集诗会不断,且全有豪气金主大把买单。
有时候还跨省出游,一路风光招摇,走一路白吃白喝一路。
虽然在晚明士林界,吃喝玩乐并不稀奇,但玩出复社这档次的,却是格外吸引眼球。
不但吃喝玩乐样样讲究精美,喝茶品酒跳舞全升华成高大上的学问。
个别品味独特的,连**断背都能玩出文艺范,这跟后世同志很类似。
简直是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
至于游走青楼,万花丛中享受人生,更是家常便饭。
而且就这么轻轻松松耍乐,到点即能轻松登榜。
比起好些人寒窗多年一场空,真个叫随随便便成功。如此重量级招生效应,自然引得学子趋之若鹜。
等真加入进来,更是知道这入社的好处,绝对富贵逼人。
复社不但有档次有规格,更有强硬背景。
创始人张溥,那是晚明有名的士林领袖,随便在官方场合招摇一下,立刻有官员恭恭敬敬上来认老师。
撑起社团的骨干们,那叫名流云集,既有江南当地的各类世家大族,更不乏声名显赫的名臣子弟。
有好些东林大佬的子弟,比如侯方域和方以智,就是根正苗红的东林二代。
这样一批核心人物,要钱有人争着给砸,要人脉随手一抓一把,要根基更扎得牢靠。
所有成功条件全占尽,办复社想不成功都难。
成了他们羽翼下的一份子,未来宦海生涯,横着走都没人挡。
而且复社这棵大树,不但根基牢靠,还喜欢开枝散叶。
虽然成员里的寒门子弟,大多入不了核心组织,但只要你老实听话,科举自然有人关照,还能免费给你出书,帮你考试的时候刷够声望。
升官发财的每一步,攀攀关系就能找人给你关照。
就连慈善活动,他们也办得热闹。经常拉来金主闹募捐,专业收买人心好多年。
总的说来,读书人入了复社,那就学习有人教,考试有人保,声望有人捧,用钱有人送。
外加觥筹交错宴会不断,名利场上五彩缤纷,喝酒混事都保证涨名望,轻轻松松就落个风流名士雅号。
如此组织,堪称天下读书人的幸福乐园。
但也正应了一句老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复社这样强大的投入,目标也只有一件事:收炮灰。
因为复社的主营业务,既不是文学更不是宗教,却是实打实的政治。
诚如其出名的雅号“小东林”,要的就是政治战斗力。
这群青年精英们最怀念的岁月,自然是天启皇帝刚登基时,老前辈东林党们把持朝廷的日子,也就是史书上津津乐道的“众正盈朝”。
虽然关于这段记忆,天启皇帝自家诏书里很委屈的抱怨,说一群道德君子啥正事不干,国家朝政都水深火热了,还只知道自己互掐。
但在张溥、张彩、侯方域、以及冒襄等复社大佬眼中,这就是值得自己用生命去奋斗的光辉岁月。
所以哪怕老东林被魏忠贤所灭,这些东林二代与土豪二代们,仍然一拍即合。
从此以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的自信,组成这个新团体,并为此不计血本的奉献。
可以说,一直到大明灭亡,复社进入了其最嚣张自由的时代。
各地的集会讲学活动不断,声威更是熏天。
但对国家大事实际的建树,却是一件没有。
当然,要说这群人只是摆姿态不办事,却也不完全对。至少有一件事,他们从头到尾都在办:抗税。
朝廷要抵抗建奴,要平定叛军,所需的白银军费,但凡朝廷打算让江南地区买单,立刻招来复社的强硬反抗。
相关官员的奏折,激烈得能把主事官员淹死。
然后复社的千人活动,更是慷慨激昂批判。
复社这事干的积极,想想也容易理解。
他们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江南大族。收了人家的钱,自然就要给人家办事。
复社在这条上,还是很讲诚信。
哪怕后来大明灭亡了,建奴打下了江南,一些复社的头面人物也主动找建奴请愿,请求减免江南的赋税。
这一点,复社可以说是讲诚信到底。
当然,如果朝廷要加农业税,那就另当别论。
基本上各路头面人物,都是选择性失明。反正不是加我身上,操的啥心。
于是被复社精英允许加收农业税的大明王朝,终于给灭亡了。
其实,复社精英的这些做法,在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眼里,并不陌生。
后世的公知、叫兽、砖家,跟他们的做法可谓如出一辙。
都是拿着别人的钱财,替人鼓吹,最终忽悠的还是百姓。
并且充斥各行各业。
在温体仁坚定的目光中,崇祯皇帝回忆起复社的往事,多少还是有些顾忌。
主要有两点,其一,客观的说,复社良莠不齐,其中还是有些人才和忠义之士的。
历史上,随着大明灭亡,复社昔日的风云人物们,命运也再度分化。
他们铁骨铮铮抗清到底,或不屈战死,或归田隐居,终生不仕清廷。
其高洁品质,至今为后人追忆。
一句话,他们前半辈子骂够了大明,后半辈子一直在为复兴大明而奋斗。
诸如顾炎武,方以智这些人物,抗清失败后坚守气节,醉心于学术研究。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做出了不朽成就。
也再度证明了学术研究,才是他们有前途的事业,前半辈子参与政治,基本是跑偏路了。
其二,自然是这群人的惊人战斗力。
想想看,他们在天启年间聚众拦截了押送东林名臣周顺昌的厂卫队伍,酿造了举国震惊的“五人墓事件”。
把凶横无比的大太监魏忠贤,都在深宫里吓得直哆嗦,便可知他们的能耐了。
所以说,究竟要不要现在动手,崇祯皇帝也表示要慎重考虑。
ps:感谢书友男孩子2333333、天下纵横有我、20180510185722079打赏,铭感盛情!也请诸位继续投票支持!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