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帝国 - 第十章 孙子,朕能治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卷风雨飘零
    “时值多事之秋,西北、西南用兵频频,九边不得安宁,兵部尚书应由熟知兵法、久历兵事的老臣接任。
    传旨高阳孙承宗,令其即刻赶赴京师任职。其孙辈有精通武事者,可一同进京补锦衣卫千户实职!
    张爱卿本为户部主事,精通钱粮谷物,现调任为户部右侍郎。”
    兵部尚书管理天下戎政,调度大明全国兵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可纵观崇祯一朝,却无一个合格的兵部尚书。
    如此一来,缺少战略观全局观的大明朝廷,只能被动的拆东墙补西墙,常常顾此失彼,那么屡战屡败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而孙承宗却是大明少有的军事战略家,其一手打造的关宁防线,说是撑起大明的半壁江山也不足为过。
    虽说此时孙承宗已经年岁已高,可战争这东西太残酷,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
    崇祯皇帝当然不愿意像历史上那样我先挂,所以,请已经七十三岁高龄的孙承宗出山,就变成迫在眉睫的事情。
    不过,想到这位老先生在七十六岁的时候,尚能率领全家以及高阳百姓抵抗建奴攻城,这说明他老人家身体棒得不要不要的。
    崇祯皇帝刚说完,内阁中书舍人吴甘来挥墨一蹴而就,已经拟旨完毕。
    只是,尚未等王承恩接过圣旨,朝堂上却有人跳出来搞事了。
    “皇上,微臣有奏,孙督师已年老体迈,实不堪兵部日常重负。
    再者,孙督师蓟辽期间,指挥失当,损兵折将,进退失据,致使大凌河被毁,宁锦防线失地二百里,被群臣弹劾而罢官。
    臣以为用他接任兵部尚书,恐不太妥当。”
    兵部给事中张缙彦出列,低着头朗声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很快,立马有七八位官员站出来说道。
    操,真是嘚瑟了,这些文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彻底放飞自我,连自己什么身份都不知道了。
    孙承宗是怎么回事难道你们不知道?
    这群孙子!
    崇祯皇帝可是知道,崇祯四年七月,因蓟辽督师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
    但不久之后清军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
    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
    十月,祖大寿第一次投降建奴,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
    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而后在高阳城回乡居住。
    直到崇祯十一年,建奴进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
    后城破被擒,多尔衮下令把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给活活拖死。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可谓满门忠烈,光耀千古。
    崇祯皇帝看着殿下的诸位大臣心中恨得咬牙切齿,眼中充满杀机。
    跟孙督师相比,这些酒囊饭袋,每日不知如何报效国家,只知道醉生梦死结党营私,闯贼打来的时候投降献媚者更是比比皆是,令人作呕。
    可不等崇祯皇帝有所表示,又有人跳出再次搞事。
    只不过,这次搞事却很对崇祯皇帝心思。
    “孙督师当年所谓的兵败失地,不过是部将中计而已,与其本人关系不大,微臣赞同皇上起复孙督师。”
    当朝首辅温体仁站出来,淡淡的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同样的,立马也有十几位官员出列赞同。
    “此事不必再议,就此决定!”崇祯皇帝龙袍一甩,冷冰冰的抛下一句话。
    因为,他看见有些孙子又蠢蠢欲动了。
    这就是大明朝堂真实的状况啊!
    斗争无处不在。
    一件事情,如果不反反复复的折腾几遍,这些朝臣仿佛显示不了他们的存在。
    这就他娘的在刷存在感,跟事情本质无关。
    “朕有意重开厂卫,众位爱卿感觉如何?”
    这样搞很累,崇祯皇帝临时决定直接点,也不想等温体仁的弹劾,那样太慢,出不了心中的这口恶气。
    他发现,对这些人,也不用讲什么青史留名、国家社稷,那都太遥远了。
    实际情况表明,跟他们讲道理,促膝谈心都没用。
    既然教育没有用,骂也没有用,他们软硬不吃。
    那就用绝招,往他们脸上吐一口唾沫再说上一句:孙子,朕能治你!
    “微臣反对!”
    果然如崇祯皇帝所料,礼部右侍郎张四知率先发难,从队列中站出,朗声道:“启禀皇上,厂卫平日目无法纪乱用职权蒙蔽圣上,其中尽是奸佞小人。
    臣反对此事,如若皇上执意如此,臣等愿跪死在此,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众位大臣从听说此事起,就等着这一刻。此时更是心领神会,齐刷刷的跪地说道: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