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 第五百四十六节 争议性的人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得不佩服李秀成的运气,他选择今年进攻上海,选定真太是时候了。不但法国人跟普鲁士胶着在一起,无力顾及到东方问题,就在他进攻上海遇阻之后,突然满清那边也出了乱子。

    天津几千名民众,在6月21日,围困了法国天主堂。天主教在中国向来蛮横,法国主教勒令天津县令驱散群众,没得到满意的答复,竟然当街开枪,当场打死了刘杰的仆人。

    这种蛮横,惹恼了民众,愤怒的民众冲入了法国领事馆,打死了法国领事和秘书,之后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

    历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爆发了。

    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进行威胁。

    此举为李秀成大大吸引了火力,一时间清廷跟洋人勾结的可能大大降低,而英国人不得不抽调部分舰队,也降低了李秀成的压力,最直接的是大明商人走私来的物资补给更多了。

    但最重要的是政治意义,一旦清廷跟洋人闹翻,太平军就可以一一击破他们,这让李秀成觉得,北伐的成算更大了,一旦杨辅清和汪海洋也这么认为,他们北伐的动机就会增大,都不用自己采用势力威逼,就能让他们积极去北伐。

    广州的朱敬伦却开始忧虑起来,他没想到天津教案还是如期发生了,在这个紧张时刻,刺激英国人紧张的神经,鬼知道会不会失控。

    尤其是连俄国人、美国人都牵扯进来了,一个处理不好,就是一个八国联军提前出现。

    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朱敬伦的打算是,干脆大明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再次攻占北亰,好过英法美俄四国进京,满清搜刮的好东西,与其被这些人抢夺,不如让大明占了。

    因此天津教案的消息传到大明,大明軍队马上收到了命令,开始紧急心动起来,休假的军官取消放假,探亲的士兵立刻归营,陆军开始密集进行演习训练,海军开始往广州集结,随时准备北上。同时后勤部门开始储备军事物资,一时间市面上的粮食、布匹、纱布价格都涨了一成。

    大明的动向,让相关各方更加紧张,因为他们看到在这个时刻,有余力干涉东方事务的,好像就只有大明这个国家。

    但是没人想让大明介入,尤其是英国人,维持英国在长江的利益是他们在东方最大的外交准则,因为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了英国在东方最大的贸易口岸,每年进出口数千两银子,无法割舍。

    如果大明介入,不管是北上京津,还是再次介入长江流域,英国人都认为对他们不利,上一次大明解救太平天国,独占了天京口岸长达半年,如果大明在玩一次这种手段,独占上海利益的话,英国人的损失太过巨大。

    大明北上京津的话,英国人又担心失态失控,欧洲的问题还在焦灼,法国皇帝一心想羞辱普鲁士国王,一旦普鲁士不肯屈服的话,就又是一场战争,英国一时之间无法抽调力量干涉远东事务,所以他们目前最合理的措施,是保持平衡。

    世界霸主有时候也真是不好当,真是操碎了心,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掠夺对象,当真是不好操作。几年前,英法联军一边进兵北亰,一边还要在上海帮助清军防备太平军,这种奇葩的事情,英国人也不想在做一次了。

    这次事件虽然是因为法国天主堂而起,法国又是教皇授命的保教国,整个东方,都是法国的保教区,所以法国人表现的极为强硬,他们的军舰第一时间就跟英国组成联合舰队,进逼天津用战争威胁,显然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没有力量,法国人此时骄傲到了极点,根本就没把可能跟普鲁士的战争放在眼里。

    美国人一向都希望能够取巧,也不会采用强硬手段,俄国人在欧洲的印象往往比较野蛮,在欧洲给人一种善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印象,但是在东方,从上次鴉片战争开始,他们反而表现出一种狐狸的性格,可这次他们自己人也有被杀的,显然不太容易保持中立。

    面对如此复杂纷乱的局面,英国人向来喜欢寻找盟友,联合甚至依赖别人的力量解决问题,但此时他们发现,在东方,他们能借用的,就只有大明国的力量。除了这个势力之外,其他国家此时竟然都因为某种原因,无力干涉。

    所以威妥玛再次向大明发照会,希望能够在天津教案上保持一致。

    大英帝国的邀请,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地位的象征,甲午战争钱英国跟日本签订了平等的通商条约,英国人对日本人说,这份条约对日本的意义,远胜过战胜大清国的軍队。

    可问题那是要对谁,换做一个油滑的政府,此时也会非常乐意接受英国的要求,给英国人打工,从而借助英国的力量,博取自己的利益,然后借助英国在世界体系中的霸权,维护自己得到的利益,简单来说,就是给英国打工,然后分享一点辛苦钱,后来的日本就是这么干的。

    但朱敬伦不是日本人,他没有日本人身上那种取巧的性格,没有给人做苦力的觉悟,他有中国老一辈人身上那种以我为主的自主意识,在这次事件中,他更想大明来主导。

    所以面对这次危机,大明有自己的动作。

    就在英国人找上大明的时候,大明却找上了其他人,先是跟美国公使、俄国公使磋商,希望两国能保持克制,从维护东亚稳定的大局出发,尽量保持克制。对于天津发生的教案,大明表示遗憾,并且愿意出面从中调停,给各国一个公平合理的交代。

    显然大明想在这次事件中扮演更大的角色,而不是甘于做大英帝国世界体系的维护者,不愿意充当英国人的马前卒和爪牙。

    俄国人的农奴制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由于在农奴制改革中,让农奴承担了太大的成本,过于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导致各地暴动不断,而贵族地主作为既得利益者,很多也对改革不太满意,加上中国实在是过于遥远,所以俄国人也没有力量,没有兴趣真正介入东方的危机。

    历史上,最后是李鸿章出面平息了这次事件,他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是说服了俄国人答应不杀人,最后只是赔钱了事,几个杀人的中国暴徒,反而被清政府给轻判了。

    因此这次俄国人也很乐意接受大明的调停。

    美国人向来不热衷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在中国两次鴉片战争中,他们都保持了克制,他们的外交政策,向来是以利益为主,希望跟其他国家保持友好来维持利益,在外交上,他们之前喜欢跟随英法这样的强国。

    这次大明出面,并且向他们保证维护他们利益的态度后,美国人表示支持大明这个东方国家,在教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至于法国人,他们的政府都即将在普鲁士的打击下倒台,之后是巴黎公社运动,他们自己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就得几年后来,现在法国看起来强硬,那不过是一只还没发现自己早就老迈的牙齿脱落的野狗最后的狂吠。

    但大明还是跟法国人接触了,告诉法国,大明一贯的政策是维护贸易自由和地区和平,大明愿意保证法国的利益,对法国外交官和宗教人员的遇害表示遗憾,但是希望大家能在和平的前提下处理此次事件。

    法国人对此表现了不耐烦,但他们也得顾忌大明的态度,朱敬伦称作铁甲舰去了法国一趟,不是没有收获的,除了让法国接受了一份平等的关系,比如他们放弃了之前要求跟英国一样的治外法权,另外也让法国人明白了大明是东方一个强大的国家,至少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尽管这是一个假象,但是在表面上就是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被戳破的,就好像甲午战争之前的北洋舰队,当时全世界都以为大清是东方第一海上强国。

    法国人对大明的回应是,法国愿意保持和平,但是清廷必须给法兰西帝国一个满意的交代,清廷必须为伤害法兰西帝国公民和神职人员付出代价。

    他们提出了要处死负责的官员,惩办相关的官员,派专使去法国道歉,并给与经济赔偿。并且保证此类事件永远不再发生,还要求保证天主教在满清内地的传教自由。

    法国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还自以为给了大明莫大的面子,却根本就没考虑过这次事件中,法国人自己是不是也有责任,这跟西方此时惯常的思维方式有关,他们天然的认定自己是唯一的文明人,如果跟其他国家的人产生了冲突,一定是因为对方野蛮所致,所以他们直接就提出了解决的方式,与其说是尊重大明,愿意让大明调停,不如说是让大明将他们的裁决结果通知满清。

    但他们似乎没有考虑过:“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调查一下事情的原因呢?”

    大明的使者向法国人提出这个本应该最基本的建议,法国公使颇为不耐烦的同意,他感觉这完全是走过场,事情的原因肯定是野蛮的中国人刻意伤害文明的法国人。

    而且他们提出由法国人进行独立调查,大明不同意之后,他们又要求组成以法国人为主的国际调查团,大明依然不同意。

    大明给出的建议是,大明将派出完全中立的调查团,任用富有道德和正义感的绅士,负责调查此事。

    结果法国人还是不同意,更不同意大明提出的调查人选,而大明坚持派这个人去,因为此人是大明的皇帝选定的。

    最后跟法国人没有谈拢,大明宣布将独自对此事进行调查,照会各国,在大明完成调查之前,希望各国都保持克制,否则视为对大明的不尊重行为,大明也必将不再配合各国在东亚维持自己利益视乎的行动。

    大明的强势态度,让各国产生一种这个新兴的国家,试图在这个地区主导地区局势,就好像美国人在美洲所做的一样,他们尽管很不舒服,但是却不觉得奇怪,因为以他们的观点来看,这是任何国家都会做的,这是维护本国利益的合理行为。

    只是各国都对大明要派出的调查人员表示了不理解的态度。

    因为这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是曾国藩,这几年一直在大明推动兴复儒道的曾国藩。

    没人认为这个极力维持中国传统宗教的大儒,能在调查天主教教案的过程中保持客观。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