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的教书匠 -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_分节阅读_8
第8章 印刷(修)
崔瑛最后还是拒绝了范知远关于军镇司教头的聘请,一方面他现在的身体才十三四岁,根本没长成;另一方面按历史发展的惯例,大周朝应该会文武分野,重文轻武,这时候把自己划到武将一列去,基本属于自找麻烦。
大周之前已经经历了唐末藩镇割据和领兵大将频繁造反,不光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就是大周太祖郭威、郭威一开始跟随的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是造反出身出身。所以原来历史上的宋朝重文轻武,而大周朝的皇帝只要脑子正常,也一定是要重文轻武的。文武分立,文人掌权是这个时间节点上的必然趋势。
范知远是个直爽人,崔瑛拒绝后也没多探问,只叮嘱说以后若遇到麻烦可以到庐州军中找他。
#
“你给他们放了春耕假?”吕蒙正送了范知远后又折回来找崔瑛。
“嗯,竹山村的大部分人家都利用去年冬天开垦了荒地,今年打算种一季早稻,趁着这三年免役免税攒点家底。小孩子也得帮忙喂鸡放羊。城里那九个孩子家在下面村里也有田地,虽然种的多是不耗人力的作物,但开春也还是要伺弄几天,把地整好的。”
“读贵在坚持,哪能这么一曝十寒的?”吕蒙正有些不满。
“大令,这些都是贫家子,”崔瑛加重了语气说道:“最富裕的一家,手里只有三月粮。”
“但只要读出来,自然不会困窘。”吕蒙正理直气壮地说,“我年幼见逐于家父,与母亲苦守于寒窑之中,一朝得中进士,为母亲请得凤冠霞帔,诰命尊荣,在父亲面前也是一番荣耀。若我与母亲认命务农,此时不过一田舍翁矣。”
“三年一次大比,荣耀者不过百人,余者皆碌碌。”崔瑛不赞同地说:“一亩中田产粮二石,一丁日食二升,使一民无饥馁则需田四亩,即使妇幼减半,五口之家也得耕种二十亩田地方可有食,若算上赋租,则至少耕作三十亩地才能勉强支应。若再加算丁税,如果真家有一子专注学业,则至少得有百亩良田才可。”
崔瑛给吕蒙正算了一笔帐,古代人头税不比田赋少,妇女还得交布帛,严格意义上讲,五十亩田养五口人也就是吃个半饥不饱而已。而念书认字,如果是奔着科举去的,光买各种注疏就足以让一家农户彻底破产了。
“我这私塾只打算花个二三年让这些孩子识字会算,知道些律例规矩即可,有天资过人的就鼓励他念下去,中人之资,识些字跟老帐房学上两年徒也差不多能独当一面了。资质一般的,认些字,会看农书、告示,能耕田种地上奉父母下抚子女,也是极好的。”
崔瑛直白地告诉吕蒙正,他的私塾其实就是一个扫盲班水平,并且也不打算整的太高端,太高端他也弄不来,他虽然对国学经典很熟,但和古人相比差的是思维模式。
“我明日去竹山村和柱子哥他们施追肥,顺便和老村长他们说,等拼音学完,便让他们三日来一次,我教他们数算,顺便领了讲义回去记诵练习就是。”
“讲义?你现在给他们讲解经义?”吕蒙正不可思议地说。
崔瑛这才反应过来,他已经习惯将老师出的补充材料叫“讲义”了,但这个时代,讲义还是非常高大上的东西,只有讲解经义的稿子才叫讲义。
他连忙否认道:“不是讲解经义的讲义,是讲解《蒙求》意义的讲义。”
“是李氏蒙求?”吕蒙正确认道。
“是的,大令可愿到随瑛一观?”
“头前带路。”吕蒙正也不和崔瑛客气。
就在东厢学堂旁边的小屋,吕蒙正看到了崔瑛所说的讲义:一叠新制好的竹纸,微微泛黄,正是前些天崔瑛托陈柱子送来的好纸。纸张裁成了一尺长半尺多宽,最右边印着“崔塾讲义——《蒙求》”,左一排是稍小一号的“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再左则是用半寸大小的细字写的关于这两句的解释以及相关的故事,每个细字头上都有更细小的崔式拼音标注。
说起《蒙求》,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怎么听过,但这确实是这个时代最常用的教材。
《千字文》文字虽然没有重复,学习效率高,但内容华丽古奥,讲解困难,也没什么意思,而《蒙求》却是四字一句,一句一典,两句成对,最合适给蒙童启蒙使用。
想想也知道,学四个字就能听个故事,可比单纯的认字要愉快太多了。
崔瑛想让平民子弟多识字,就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写在纸上的故事可是识字的利器。就是现代的孩子都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呢,何况是在信息贫乏的古代社会。
崔瑛相信,等这些学生把一篇《蒙求》上六百多个故事都读完,不光识字不成问题,连见识也能增长不少了。
“这细字写起来可得花不少功夫!”吕蒙正赞叹道:“你可真费心了。字写得银勾铁划,文写得明白如话,可为范本。”
赞完他又叮嘱崔瑛道:“以后不要为省纸写细字,你年纪还轻,莫伤了眼睛。”
“大令真是谬赞了。”崔瑛被夸得实在不好意思,连忙打断道:“这些讲义只需写一次即可,都是用印的。”
“印刷?此字细若蚊足,雕刻起来所费不赀吧。”吕蒙正不信。
此时雕版印刷虽然还是以刻印佛经为主,但文人对此也并不陌生。通常一面册页上竖写十八个字,横分九列,这是最舒服也最容易雕刻的版式。
面前这份讲义,一列足有三十字,还都带有注音,至少有十五列,容量比正常雕版多一倍,虽说有些地方的印刷不是非常清楚,但这雕功绝对了得。
吕蒙正摇头道:“六安没人能雕这版,就凭这手雕功,不论是去河北豪族处做一供奉,还是去大庙里刻印佛像,都足以丰衣足食。”
“不是雕版。”崔瑛笑道:“学生用的是油印法,虽然精细不如雕版、也不能重复使用,但印些单张讲义却足以敷衍。”
崔瑛所采用的是八九十年代上学的人都非常熟悉的手推式油墨印刷机,崔瑛所在的学校还有一台,他小时候还玩过,后来就作为展品留在了学生兴趣小组的教室里。
最原始的油墨印刷机只需要一块钢板、一支铁笔,一个网框,一层纱布,还有蜡纸和油墨就行。唯一麻烦的是手推印刷用的滚辊,现代时候滚辊是橡胶的,如今橡胶树还在南美丛林中呢。
还好六安山上杜仲不少,教那门神奇的《穿越者致富必备化学知识》的课程时,有个学生的期末报告就是“替代橡胶的植物及提胶方法”,课后崔瑛还专门研究了一下。
所以皇帝赏的两顷林地里,开春就移植了许多杜仲,还有不多的鹿角藤。鹿角藤其实应该比杜仲更接近橡胶,但生长的环境主要在热带地区,要不是这个历史时期气温比现代高,估计六安根本不可能找到鹿角藤。
杜仲与六安的气候挺相宜,而且杜仲的枝叶果实都能产胶,崔瑛雇长工移植杜仲时就把修剪掉的枝叶和杜仲籽给收集了起来。将它们碾碎后用碱石与石灰反应出的碱水进行萃取,得到了不太多的杜仲胶。
崔瑛用年前卖粉丝与豆芽挣的钱找铁匠打了一块薄薄的,有斜纹的铁板,还有三支不一样的铁笔笔头。找木匠精心打磨了一个光滑的木质滚辊,然后用纱布浸上杜仲胶晾晒,做成略带弹性的胶皮,贴到滚辊上,油印机最难的部分就完成了。
至于油墨,这个崔瑛玩油印机的时候旁边的老师说过一嘴,就是用松烟灰或桐油灰调点麻油就能用。虽然此时的植物油因为没有精炼的关系不够健康,存放时间也短,但调墨是足够了的。
蜡纸是老百姓用来糊灯笼的,虽然不便宜,但也贵不到哪里去,更别说崔瑛已经打好了活框蜂箱,就等春暖花开,引蜂养蜜了,到割蜂脾的时候,割下的蜂蜡就是极好的制蜡纸的原料了。
崔瑛没有和吕蒙正解释太多,他拿了一张蜡纸铺在铁板上,握紧铁笔一笔一划地写了一版《蒙求》的封面。然后将蜡纸夹在网框下,又在下面铺上一张竹纸。先用一个小竹片挑些调好的油墨放在网框中间的纱网上,然后顺手刮匀,拿起滚辊均匀用力的一推,等揭起网框来时,竹纸上已经清晰地印出一页封面来。
吕蒙正激动得手都抖了,“这……这可比雕版省事太多了。”他轻轻用手抚摸了一下印出的字迹。
“呃……”吕蒙正老脸一红,原来未干的字迹被他这一摸全都花掉了。
“大令将纸放一边晾一晾会好一点。”崔瑛也不惊讶,据那些老师说,就是八九十年代的油墨,学生写一套卷子手也得黑掉。
崔瑛手下不停,一挑一刮一推一揭,做个不停。十八个正式学生并铺面里学认字的二三十人的是肯定得印的,多印一点放到书铺寄卖也应该能大挣一笔。
吕蒙正先是看,过了一会儿看明白了便上手帮着铺纸,两人合作,半个时辰便印了一百来份。
“怎么不印了?”吕蒙正见崔瑛停手,便奇怪地问道。
“一百份也够了,蜡纸破了,再印就看不清了。”崔瑛指着最后一张上的几个墨团无奈地说,“这也是油印比雕版差的地方了,一版雕完便可印成千上万份,就是印完了,板子放在库房里好好保存,隔些年拿出来也还能再用。这油印只要蜡纸一破就得重新刻蜡纸,要不就模糊不清。一张蜡纸也只够印百余份的,也就胜在方便些吧。”
吕蒙正有点意犹未尽,不甘地点点头,将那张脏兮兮的蜡纸和一最后一张印坏了的竹纸收了起来,“你以后印的讲义自己收一份,再往我那里送一份。我先写个折子给你表一功,你也尽心改进改进,等你随我入京时带上,连进献拼音方案的功劳一起,一个县子的勋爵应该还是比较容易得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