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 第365章 边事结论
入夏之后,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铺开,由中枢及地方,帝国的养息之策也初见成效,北伐战争后,带给大汉百姓的深重影响,虽然仍在持续,但已显在逐渐消退。
毕竟,战争已然结束了,将士不必再搏命,可以安心训练,恢复创伤;农民们得以从繁重的兵役中摆脱出来,照料土地;商贾们再度投以热情,经营货殖;官僚们,也不用再承受战争期间军需供馈的巨大压力,休养生息,同样也是针对他们的......
虽然开宝九年(971年),或许不会过得那么地如意,天下百姓的生计也难如往年那般安逸,但至少,国家停止外战,就能还内外臣民一个安定的环境。希望是有的,熬着这段阵痛期便好。
朝廷中枢,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由宰相赵普与王溥推动的财政改革。商税、盐事以及货币改革,三管其下,这既是一场利益再分配的饕餮盛宴,同样也伴随着各种明里暗里的争斗,当然,再多的纷扰,也难以阻遏国家向前的脚步,赵普与王溥都是有能力的宰相,将上下内外协调得当,都不需刘皇帝站台。
四月的一场地外蕃大会,意义重大,大汉朝廷同内外十几个部族,达成共识,共襄和平,造福千百万汉夷百姓。明面上是这般说,但实质上,就是朝廷收缩退让的一种表现,并且,也不是所有部族,都愿意接受朝廷这份善意。
自北到南,不愿仰息大汉帝国鼻息过活的部族势力大有所在,不管是个人野心也好,或是其他原因,朝廷也不可能就一厢情愿地认为,从此以后,边境冲突就会彻底消弥。戍边政策,仍旧在切实履行之中,妥协是一定的,但有底线,谁敢冒头,悖逆朝廷,那便着重打击。
同时,对于诸边戍守将吏,也有了一次大的调整,自西北至西南,郭从义、杨廷璋、王仁赡、田钦祚等高级将领,都得到了调令,另委他职。
这其中,既是刘皇帝体恤这些功勋将臣,毕竟戍边不易,他们之中,驻守时最短的,都是三年起步。郭从义、杨廷璋二将,更因西北的苦寒劳累,以致身体不支。
同样的,也是刘皇帝有意调整,进一步完善轮戍制度,加强朝廷对边军的影响与控制。像王仁赡、田钦祚二将,平安南、灭大理,二者都是战功赫赫,平定之后,又就地驻守多年,在当地威风八面,固然起到了弹压镇守的作用,却也成为了一方土皇帝,即便远未到尾大不掉的情况,也不得不让刘皇帝多几分小心。
同时,王仁赡、田钦祚二者,这些年在西南杀戮过重,确实让不臣者胆寒,同时也造成了诸多无谓的争端。
调走二人,也算是让西南诸夷部安心一些,也是朝廷在缓和地区冲突上的诚意,毕竟,一味的高压统治,并不利于当地的安宁。
如今,云南、安南之地,冒头与朝廷作对的势力,基本都被打压下去了,对于那些不加掩饰恶意的部族势力,也清理了一遍,朝廷也该有所调整,张弛有度才能长久。
接任的将领,乃是高琼与李守节,当然,二者在赴任前,也得到了刘皇帝的面谕,稳定是首要之务,但敢悖反抗拒的,该打就打,仍旧不需手软。
换了两个人,朝廷也表现出一定的善意,但维护西南地区汉统的根本意志,却是不容动摇的。
而这段时间,取得的最大成就,便是高原之上,吐蕃诸势力,正式向朝廷称臣,刘皇帝派出使节,执行节旄、金册,携带大量礼物,西赴高原,对吐蕃诸族,大加封赏。仅蕃王,就封了三位。
当然,朝廷充分肯定了吐蕃贵族首领们对高原及其所属部民的统治地位,保证其自治权力,并与之盟誓,永止兵戈,汉蕃之间,共同维护当地的稳定。
对于朝廷而言,接下来,在高原之上,需要做的是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局面,虽然建立的只是名义上的统治,但这个名义,也算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哪怕盛唐之时,都没能做到,当然,这也是吐蕃四分五裂的现状,给了大汉朝廷以可乘之机。
关于皇子戍边之事,暂时只停留在刘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密议口头上,刘皇帝既未下诏,也未泄露心思。
显然,想法是定下了,但仍旧有所踌躇,还要另寻时机,具体的事宜,还要刘皇帝有更充分妥善的考虑。
至少,在当下刘皇帝心目中,有资格、有能力担当起戍边之责的,只有刘煦、刘晞、刘昉三人,他们已然足够成熟,各方面能力都是人所共知。
但是,这三名皇子,真就简简单单地发配到边地了,刘皇帝这心里,又始终有些矛盾,带有少许的迟疑与不舍,因而,仍旧按捺着。
朝廷之中,也仍有三者的位置,刘皇帝还需要他们帮衬。与此同时,又有三名宗室近亲,为徐王刘承赟举荐,就任地方,皆是西北、西南僻壤。
宗室轮职地方的制度,也经由刘承赟、刘承勋二王以及赵普共同草拟,经由刘皇帝首肯,颁布出台了,自开宝九年之后,宗室子弟,学有所成者,都该到地方去历练,或为政,或治军,稳定边陲,播育王化。
同样的,勋贵子弟,也照此办理,虽然没有建立具体的制度,但刘皇帝下发了一道条文,有边州军政事履历的官员,在升迁调任上,将得到更多的优待,履历功劳评定,权重也更大。
西北、西南边事定好一个基调,后续的巩固政策措施将逐步展开,算是暂告一个段落。与此同时,西域事务,经过前后的努力,也有了一个结论。
黑汗国那边,经过高昌之败后,彻底息了东进的心思,坐看汉军,平定北廷、轮台二地,将盘踞于彼的契丹残余彻底消灭。
其后,在面对朝廷议和的提议,黑汗国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比大汉还要积极主动,双方的接触,进行展开十分顺利。
当然,具体的谈判细节,还需后续商量,但基本的共识是双方却有默契,只待黑汗国的使者来京,便能彻底定下来。可以肯定,等双方达成和议,持续动乱了十多年西域局势,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西域的腥风血雨,也将云消雨霁。
或许会唯一让刘皇帝不乐意的,是于阗国那边。于阗国君臣上下,对于与大汉加强交流,通好往来,很是积极,称臣纳贡,接受册封,也可以接受。
唯独一点,刘皇帝兴之所来的挑拨其与黑汗国之间争端的意图没能实现,于阗国君臣根本不上套,对于刘皇帝抛出的焉耆、龟兹数百里之地,根本不动心,他们能够守住自家国土,就已然心满意足了,根本没有外扩的野心。
当然,或许也是其聪明,深谙小国生存之道,黑汗国对辽、对汉没有办法,但拿捏他们,还是没有大问题的,他们又怎会愿意,为大汉前驱。此前,答应出兵配合汉军对付黑汗国,也只是做了些动作,军未出国境,大汉这边已经把事情办成了,接下来两国修好便展开了......
人家无欲无求,刘皇帝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