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成王败寇 - 第八章 拜见先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吴氏学堂在县城的东直大街,授课地点是一处祠堂,这座祠堂属于县城之内的吴氏家族绅户吴缅清所有,吴缅清是天启年间的举人,两次会试皆落榜之后,由吏部派遣到山西某县出任正八品的县丞,吴氏学堂由县城内吴氏家族合力兴办,迄今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

    现在是学堂放假的时期,每年学堂放假三个月,春耕时节半个月假期,秋收季节一个月假期,春节一个半月假期。

    学堂开学的时间为八月二十,学生一般八月十九就要到学堂拜见塾师。

    学堂招收学生有严格的规矩,但还是以塾师的意见为主,若是塾师同意招收某人读书,哪怕不是吴氏家族的子弟,吴氏家族的人也不会反对,毕竟塾师的地位是很高的。

    学堂开学的时间,也是塾师收入来源的主要时期。

    塾师的收入分为束脩、膳食和节敬三项,束脩是最为主要的收入,一般都是白银或者铜钱,是塾师养活家人所必须的,膳食则是学生每日里带给塾师的饭食,塾师在学堂授课的时候,不可能自己做饭,而且塾师的家一般都没有在本地,节敬则是每年重大的节日,学生拜见塾师所孝敬的物资。

    吴庆超早就准备好了束脩,五百文钱。

    这个数目已经很高了,一般来说,家族子弟进入学堂读书,一年的束脩一百五十文钱到两百文钱左右,学生的数目越多,塾师的收入就越高,当然那种为家族个别子弟授课的塾师,收入则是家族直接给的,这样的家族全部都是大户,拿得出来银子。

    “帆徽,吴氏学堂的先生,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好几年前就是秀才,满腹的才学,就算是在县城,也是受人尊重的,先生性况,你见到之后称呼况先生就可以了。”

    吴帆徽微微点头,没有开口询问,反正询问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见到先生一定要行跪拜礼,这是规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一定要听从先生的教诲,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和先生顶撞。”

    “你在吴氏学堂寄学,就住在学堂,学堂每月会放假三天,你就不要回家了,歇息的时间多做功课,你入门晚,可只要专心学习,就一定能够考取功名。。。”

    吴帆徽依旧没有开口说话,对于吴庆超这种望子成龙的态度,他是能够理解的,可他感觉到吴庆超太过于着急,要知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刚刚进入到学堂,有很多的习惯需要适应,学习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读书练字,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自小就在封闭的山村长大的少年,那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

    当然这一切对于吴帆徽来说,的确不算什么,读书的时候,他就是选择文科,后来上了某名牌大学的法律系,专攻刑法,那是一所学风很好的大学,授课的教授要求学生多看古书,从历史上的法典之中吸取知识,还专门强调中国古代的刑法,从唐代到明代,就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只是后来遭遇一段时间的曲折,慢慢的有些落后了。

    读书的时候,大明律就是吴帆徽详细研究的法律,为了能够真正的理解大明律,他还阅读了明史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对明朝民生、社会发展和法律评论等等书籍,甚至接触到了有关四书五经和论语的相关点评等等。

    参加工作之后,因为兴趣方面的原因,吴帆徽继续阅读评论有关明朝兴衰的书籍,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他为明朝的强大骄傲,也为明朝的衰败嗟叹,更是为明朝灭亡叹息。

    刚刚穿越的时候,吴帆徽甚至想到了,是不是自己过多的研究了明朝的历史,所以上天让他冷不丁的穿越到明朝来了。

    读书的目的就是考取功名,就是要入朝为官,金榜题名和衣锦还乡,这是读书人最大的荣耀,不过做到这一点很难,大明那么多的读书人,有些人甚至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依旧是白丁或者童生一个,没有能够通过院试,没有取得秀才的功名。

    能够取得秀才的身份就很不错了,秀才又被称呼为生员,每月能够从官府领取禄米,用以维持自身和家人的生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是很悲惨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就知道读书,不会种田,不会谋生,而且一身的酸腐气,简直就是废人。

    进入到祠堂,斑驳的木门、破损的墙体、粗壮的木柱,给人厚重和沧桑的感觉。

    祠堂里面的光线不是很好,看来也是很长时间没有维修了。

    走过天井,吴庆超的神情变得肃穆。

    天井正面的厢房一分为二,这里应该是学生上课的地方,厢房的左边有两间耳房,这里应该是塾师歇息的地方。

    看上去吴氏学堂的条件不是很好,这也难怪,陕西本来就是贫瘠之地,小小的米脂县,能够有家族出钱办学就很不错了。

    吴庆超走到最左边的耳房,轻轻敲门。

    门慢慢打开,一个面容清瘦、神色严峻、下巴上长着山羊胡须的中年人走出耳房。

    “况先生,这是犬子,今日我带犬子来拜见先生的。”

    吴庆超边说边拉了一下吴帆徽的袖子,这是要求其跪下。

    吴帆徽没有跪下,他站直了身体,鞠躬行礼。

    “见过况先生。”

    被称呼为况先生的中年人,犀利的双目扫变吴帆徽的全身,收回目光的时候开口说话。

    “吴兄,多年不见,想不到你的儿子已然成年。”

    “哪里,犬子不成器,丙辰年的,还希望先生多多教诲。”

    吴庆超的脸有些红,大概是刚刚儿子吴帆徽没有跪下拜师,这表现出来他的教育出现问题,要是放到其他的场合,吴庆超早就发脾气,甚至是直接动手了,不过在先生的面前,他只能够将一腔怒火压下去,此外就是吴帆徽的年纪大了一些。

    尽管在和吴庆超说话,但况先生的态度是清高的,甚至是不在乎的,这样的态度让吴帆徽有些反感,清高孤傲、不懂转圜、盲目自信,这是很多读书人的特点,就和几百年之后没有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一样。

    成熟的麦穗低头,空壳的麦穗才会仰头,只有经过磨砺,才能真正成大器。

    不过先生就是先生,每个人有着自身的脾气,何况有明一朝,有功名的读书人地位都是很高的,在寻常百姓的面前,他们有清高的资本。

    “教诲不敢说,暂时就留在这里读书,不过我有言在先,既然是寄学,那就是要负责收拾打扫等等事宜,平日里做功课,需要消耗的纸笔墨砚也要自己准备。”

    吴庆超连连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的笑容。

    “吴兄,你儿子年纪不小了,我说的很直白,入学的时间太晚了一些。”

    “半年时间,若是你的儿子达不到要求,那就不要留在学堂,还是回家去种地。”

    。。。

    自始至终,况先生没有对着吴帆徽开口说话,甚至没有询问其基本的情况。

    吴帆徽当然不会主动开口,特别是想到磕头拜师的事宜就反感,前世近四十年,除开给过世之人磕头,其他时候就没有跪过,穿越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就要给和自己的心理年龄差不多、甚至是远不如自己心理素质过硬的人磕头,内心实在纠结。

    况先生的话语,吴帆徽听的很清楚,玄外之音也完全明白,说到底,他吴帆徽不过是一个寄读的学生,算不上吴氏学堂正式的学生,也没有真正的拜师,而且读书的过程之中,得不到很多的教授,绝大部分都要自己努力,半年之后况先生会考校,若是考校不合格,那就清理出学堂,吴氏学堂从未出现吴帆徽这个学生。

    在这期间,吴帆徽还是学堂里面的义工,负责打扫卫生,烧茶递水等等。

    这肯定是年龄的原因,一般进入学堂读书之人,大都五岁到六岁的小孩,十三岁才发蒙的非常稀罕,若是没有特殊的能力,金榜题名的机会渺茫。

    任何一个塾师,都想着桃李满天下,明朝更是如此,明末这样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巅峰。

    或许况先生认为,吴帆徽进入到学堂读书,无非就是想着能够识文断字,将来到某个商铺去做事情方便很多,本就胸无大志,如此情况之下,还是不要收下这个学生为好。

    吴帆徽的住宿地点,在祠堂最里面,一间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面仅仅就是一张木床,其余什么东西都没有。

    吴庆超大概也没有想到。

    这预示着吴帆徽不可能马上就住在祠堂,还要回家去拿不少的东西。

    申时,吴庆超和吴帆徽离开县城,赶回家去。

    一路上两人走的很快,没有谁开口说话,早上到县城来的兴奋劲,消失的无隐无踪。

    走到村口的时候,吴庆超看了看吴帆徽,终于开口了。

    “帆徽,读书的事情,尽力就可以了。”

    不知道为什么,吴帆徽突然有了一种冲动。

    “爹,你放心,我一定会取得功名。”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