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狈不堪的历史 - 58、刘季为何称“沛公”?
公司创业成功秘诀之六:建立良好管理体制。
刘邦过人品质之六:当仁不让。
刘邦已经成为沛县乡亲众望所归的造反领袖。
但他还要再三退让,因为他要借此机会,和大家讲讲条件。
既然大家一定要我刘邦担任沛令,那么,一切就得按照我的设想来办,这包括:
第一,今后的官吏,都由刘邦来任免。
第二,更重要的则是,沛县从此姓刘,起义的队伍不仅要以刘邦为最高指挥,而且要奉刘邦为精神领袖。
乡亲们已经没有办法不答应刘邦的要求。一切按照刘邦想要的去办。
首先,是任命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官吏。
萧何勤勉能干,是他的直接助手,协助他料理各种事务,处理日常军政民有关的事情。
卢绾是他的发小,最亲近的兄弟,说实在话打仗是不行的,但他最信得过,所以任命为宾客,也就是高级参谋。
王陵是大哥,当然也要给予比较尊贵的地位,所以,也被聘请为宾客,留在刘邦身边帮助出出主意。
曹参、周勃、雍齿、陈仓等为中涓,也就是掌握中军禁卫部队军官,这是刘邦的贴身精锐。
任敖这兄弟血气方刚,为人正直,对他刘邦最为忠心仗义,所以为御史,就是负责监察大家办事。
夏侯婴为七大夫,掌管车马,发挥他在县衙当小车司机的专长。
别小看了这个“七大夫”。按照秦朝军队的封赏等级标准,这是二十个等级中的第七级。也就是说,夏侯婴差不多是刘邦手下兄弟们中第一个获得军功封赏的人,这倒不是因为他和刘邦关系最铁,而是因为他在此次沛县起兵中来往通信立下大功有关,也初步体现了刘邦因功授爵的治军理念。
樊哙、董渫、王吸、薛欧、朱軫等兄弟,都担任刘邦的贴身亲卫,为舍人,随时充当出征的军吏。
其他刘邦集团的骨干力量、还包括吕雉的哥哥吕泽和吕释之,也都各有分派职差。特别是他的同母异父弟弟,刘交,这个时候也来跟随他了。刘交是很有文化的,他和卢绾、王陵都贴身跟随着刘邦,使得刘邦一开始就有了亲信可靠的机要文字秘书。
如果说上述这些兄弟都是从丰邑带过来的,那么,在沛县,又有一帮兄弟来投靠刘邦,刘邦同样予以重用,如奚涓、周定、沛嘉、尹恢、單甯、孙赤、冷耳等,他们有的也都担任宾客、舍人,有的则担任謁者即传令兵等。
这样一来,刘邦的起义军便迅速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制,完全有别于普通的土匪队伍。实践证明,他任命的这些兄弟,没有一个是不胜任的,可见,要想创业办公司,平时就要注意找好“中国合伙人”!
刘邦自己,称为“沛公”。
注意,沛县的乡亲们最初是要请刘邦接任“沛令”,这在《史记》中记载得明明白白,但结果这次起兵后,刘邦却从此被人们成为“沛公”。为什么刘邦不叫“沛令”叫“沛公”呢?
有的学者以为,“公”是中国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因此,刘邦称“沛公”,是因为他年老,这正是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而不是公元前247年的依据。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谬误。这里的“公”,其实是和“令”差不多是相同的意思,沛公就是沛令。只不过,楚国过去叫一县之长为“公”。所以,刘邦自称沛公,是恢复了过去楚国的叫法,表示与秦朝的决裂。
也有另一种解释是,“公”其实是爵位等级,是传统公侯伯子男五爵位之首,次于“王”。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造反义军的首领称“王”了,刘邦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所以就自封为“公”。
他自封为“公”,才有资格给手下人封官授爵。
曹参等人接受沛公刘邦的任命后,就都去为刘邦招收沛县中的年轻人,很快就招了二三千人,使得刘家军迅速壮大。
刘邦终于不再退让,在万众拥戴中担任起了领导沛县这次造反起兵的重任。
退步原来是向前。刘邦的退让,有几分真情,更有十分的权谋;绝不是怯懦,而是真正的当仁不让,是他要组建起自己的队伍所必须采取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这种退让,还让刘邦占据了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就是他让人们相信,他起兵反秦,甘愿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担任造反领袖,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荣华,而是为了解放天下百姓。
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刘邦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把陈胜那句“天下苦秦苛政久矣”挂在嘴上,这使得他的队伍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仁义之师”,让天下人都为之归心。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开的不是“私人公司”,而是“股份公司”,天下老百姓都是股民,都可以分红。
这样的公司,是不是最受股民追捧?最受股民追捧的公司,是不是人气最旺最强大?
我说过,我写这个故事,一切都会严格遵照史书的权威记载,绝不虚构,即使适当的虚构原本是写小说所许可的。
事实上,我何必虚构呢?真实的历史,原本就比一切虚构的小说都精彩。
历史证明,一番退让,显示出刘邦的胸襟气度,确实从一开始就高人一等,只有他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
59、刘邦为何拒绝打陈胜的旗号?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