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第三世 - 第694章:圣武三年,诸事皆顺
作为李唐王朝的帝都,外有‘北镇军’入境,内有关陇贵族势力图谋作乱,还有难民潮出现,说是风起云涌、波澜暗涌毫不为过,也使李唐王朝皇权和关陇贵族的博弈,向难为预料方向发展,诸多积累的矛盾也一下子集中暴发于李唐王朝的荆州地区,从使李唐君臣焦头烂额,关注重点皆是放到了内部,如悬于头顶的隋朝也似乎被他们遗忘了。
就在襄阳混乱纷纷之时,秦琼和张镇周与林士弘残余势力在鄱阳湖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水战,将对方逼向一个宽阔的湖山岛,然后大军登岛,将对方一举歼灭,使盘踞在南方近二十年的‘水贼’林士弘终于成为了过去。
二将灭了林士弘,便将善后之事扔给了武部将士,率领十万大军从鄱阳湖出发,分乘小型战船,沿弋水南下,直达鄱阳郡弋阳县,并在后世的上饶登陆集结,通过陆路开进东阳定阳县,陈兵于后世的江山/市地界,为平定孟海公做准备。
此地位于鄱阳、东阳、永嘉、建安四郡之交,东南方向是永嘉、正南方则是建安,不管往哪一方进军,都是孟海公的地盘。
即将展开的平定孟海公一役,由张镇周、秦琼、房玄龄三人负责,只不过这一次战役,主将却是张镇周,房玄龄担任行军司马,秦琼为副将。
房玄龄、秦琼认为张镇周熟悉南方地形,是主将的不二人选,这一主张得到杨侗的同意批复。
这一次战役,双方兵力差距一部之多,兵力上,张镇周为首的隋军有水军、骑兵和步兵,总兵力达到十万之众。
而孟海公的军队原本只有五万余众,由于李密灭了沈法兴和李子通,受到魏朝威胁的孟海公疯狂扩军,使其总兵力高达十五万,区区两郡,却供养这么多军队,治下百姓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到了李密败亡,他面对的将是更强大的隋军,不扩军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去裁军?不过永嘉和建安的产出之粮虽然供不应求,但据交州(岭南)自立的冯盎却是一个产粮大户,不但资助了他,还派兵出战,这令孟海公欢欣鼓舞。
冯盎所为首的冯氏一族数代人在交州苦心经营,他们执行左右逢缘、尊强弃弱的‘外交’略策,使交州自南北朝以来,便免受战火荼毒;
冯盎原是隋朝左武卫大将军,江都政变之前,冯盎借故从江都跑回交州,集聚民众,自任首领,割据交州而自立,见到萧铣、林士弘势大,索性同时向二人称臣,使战火没有燃烧到本土,萧铣和林士弘征伐不断,都不想南部再出现一个敌人,便默认了冯盎自立的事实。
这也使交州在动荡岁月之中未曾受到波及,百姓安定富足,库存之粮多如山。冯盎抓紧训练军队之余,一直关注天下大势,深知孟海公一旦灭亡,接下来就到他了。
要是以前,冯盎可以效仿先人,凭借交州与中原山川天堑与隋朝对峙,就算杨侗想要对交州用兵,也只能像萧梁、南陈、隋朝文武二帝那般投鼠忌器,不敢贸然动兵。然而隋军海军异军突起,能够在同一时间将十万大军运到江都,直接开启了李密溃败之门。这也让他知道冯盎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般,据交州一域要挟朝廷,迫使朝廷默认冯氏自立为王的事实。
他虽然也有十几万大军,然而皆是不经战阵的军队,根本就不是久经战阵的隋军敌手。要是隋军源源不断的通过水路在交州登陆,定能将交州踏平,冯家数代人的心血自然也是一朝覆灭,深感不安的冯盎不但竭尽全力的资助孟海公,还亲率八万大军参与这场即将展开的战役。
这也使张镇周为首的十万隋军,面对的将是孟海公和冯盎二十多万名联军士兵,而且对方还没有粮食之忧。不过杨侗虽然没有加派大军,却让一伙青年将校带了一万骁果军前去助阵。
张镇周、秦琼、房玄龄也明白杨侗没有加派军队的原因,这二十多万联军说到底还是以乌合之众为主,将这部分人扣除之后,精锐之兵还不如他们多,这自然没必要兴师动众,要是连这伙乌合之众都干不掉,干脆把指挥权让给其他大将好了。
张镇周武艺一般,但他极富智谋,统帅能力高,同时精通政务,是一个精通军政的全才,他当了这么多年的海军大都督,从来不要谋士辅助,所有事情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始终不用杨侗担心。
他现在文有房玄龄、武有秦琼等将,还有骁果军和陌刀军,军粮和武备也十分充足,而且裴仁基还在临川郡充当他们羽翼,根本不怕敌军绕路背后,捅他们一刀子,所以三人几乎没有什么担心的地方,只需堂堂正正的破敌即可。
三人怎么打这一仗,杨侗不想管、也懒得过问,只要他们交上一个圆满的答卷即可。
……
至于杨侗本人,却已经和杨恭仁、杜如晦等人从淮阳班师还朝。他回到洛阳的第二天,便对立功将士为施以封赏,并且提升了登基以后的第一个国公,此人就是杜伏威。
自他降隋以来,杜伏威忠心耿耿、表现突出,不但将李密死死的钉在历阳以东,使其无法壮大,与此同时,他还不断的大破李密军,消耗李密的元气,为大隋最终歼灭魏朝创造了坚实基础,其功劳之大,足以获得国公之爵,爵位之名叫做谭国公,谭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包含了杜伏威老家章丘,这个封号对杜伏威而言,是一种莫大恩宠。
这一次,一个郡公也没有诞生,甚至连寥寥数名县公,也是从县侯升上来的。这不是说杨侗吝啬,实因立功将校多,功劳分配下来以后,个个都达不到那个高度。至于登基以后所发动的一切战争,都由杨侗本人和各位国公为主帅,他们的爵位已经登顶了,只能在虚职、武散官、武勋方面加以补充,但相对而言,这三种闲散之职远不如爵位名气大,待遇好,受人羡慕和向往的程度自然也不如大隋九爵高。
其实在爵位方面,除了开国之初,开国皇帝为了拉拢人心,出现大奉送的情况之外,历朝历代皇帝对爵位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就拿史上的李唐王朝来说,要是没有赶上开国时期,你再有本事也不行。像岑文本只是一个子爵,欧阳询和阎立本只混了一个男爵;许敬宗本来也只是一个男爵,因为帮助武则天除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才好歹混上一个郡公;至于薛仁贵、程名振、梁建方这种屡立战功的盖世猛将,最后也只是一个郡公罢了。清朝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到头来都是侯爵而已。这些史上人物,能力都很出色,但想当国公,那真是太难了。
也因此,杜伏威这个圣武帝册封的第二十六位国公让人十个羡慕眼红。但没办法,人家降隋以后的功劳的的确确摆在那里,甚至连钱粮物资都不用朝廷提供,受封为国公,也让人无话可说。唯一的污点是拥兵自立,和杨广时代的隋军干过架,不过他和别人不同的是,未曾打出什么国号,之前的一切官职,其实都是杨倓册封,而他也以隋臣自居,所以不能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反王;再说了,大隋王朝的降将、降臣很多,他们自己的底子都不干净,哪有资格去说别人?
而在隋魏一战中,杨侗除了歼灭李密,彻底收复中原、江淮地区之外,人才也收获不少。除了已经得到重用的邴元真,值得称道的就是徐世绩这个史上牛人了,这家伙才华有,还很圆滑,并不像房玄藻、王伯当、孙长乐等人那么死板,他在李密自刎身亡之后,便和邴元真、谢映登、程咬金等人一起将李密等人安葬,他也看得出来,大隋一统乃是无法更改的的趋势,天下十三州,大隋王朝完整的占有了九州,古益州的汉中归朝廷所有;荆州二十二郡,李唐只有四个郡,还朝不保夕,荆州一统指日可待,扬州除了永嘉和建安二郡归孟海公所有,余者尽归大隋,目前来说,只有交州尚未有朝廷势力存在,天下十分,大隋独占八九,乃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治下人口数千万,而且民心稳固。只要杨侗不犯傻、不瞎搞,没有人再跟大隋抗衡。
徐世绩不想拿一家老小和义兄单雄信的子女去逆天改势,所以他正式接受朝廷任命,去南方辅助张镇周作战。
跟徐世绩怀着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人,他们在李密活着的时候,哪怕再艰难也不离不弃、尽忠职守,可谓是仁至义尽了,接下来自该为自己考虑了。
当然了,杨侗不是什么人都接纳,有三类人都遭到了残酷的清算,一是参与江都叛乱,又因宇文化及败亡,顺势降了李密的人,这些人的下场自然是灭族;
二是接受宇文化及封赏、并跟随宇文化及到败亡的旧隋臣子,杨侗依照他们当时的职务定罪,小官罢黜为民、永不录用,大官处斩,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没办法,不得不从贼,但问题是人家裴矩可以逃走、人家虞世南可以避世,还有许许多多人携带家眷跑去当杨倓的臣子,到你这里为何就不行了?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想跟宇文化及闯得一番大富贵,自古富贵险中求,当你们决定跟随宇文化及的时候,就应该有失败身死的觉悟,宇文化及不成功,那只怪你们自己没眼色,跟错了对象。
最后一类则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书法名家欧阳询,说起来,他也是一个官二代、反二代。
其父欧阳纥是南陈大将,曾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后来起兵反叛,失败后,举家上下只有欧阳询一人因为逃匿而侥幸活下,此后两个月南陈皇太后驾崩,皇帝大赦天下,欧阳询获得免死之赦。在杨广统治时期,欧阳询担任太常博士;江都之乱中,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俘虏,因为一手好字,得到宇文化及任用;不久跑到李密那里,当了太常卿之职;似乎觉得李密没前途,他这个太常卿当不了多久,又跑去洛阳担任杨倓的官,到了杨倓被王世充搞下台之后,他是第一批效忠王世充的人…也许是命运在作弄他,在随军作战的时候,因为失败被李密抓了去,李密爱惜他的书法,又成功的当上了李密的太常卿……
要是他每次都等到效忠对象失败再降,别人可以理解,也不多说什么,可他每次都是弃主。令杨侗无语的是,欧阳询在江都的时候,还求过同为书法名家的虞世南,希望得到引荐,出仕大隋,饱览宫中历代书法名家遗留下来的真迹。
如此一个反复无常、毫无气节的人,哪怕有再高文学成就、字写得哪怕再好,也得不到他人尊重,这其中就包括虞世南,所以他不但没有引荐,还很光棍的以自己的兄长为反面教材,不客气的怼了回去。不过欧阳询虽然没有得到任用,但杨侗终究是欣赏他的字,使他不受清算的灰溜溜走了;另外一些人就没有这么好的结局了,该杀的该、该处罚的处罚。所以说,人还是得有一项特长,关键时刻能保全性命。
解决了赏罚等问题之后的第三天,稍微清闲的杨侗,在皇后卫凤舞主导下,将阴明月迎娶入宫,并赐予德妃之名,使他的皇妃正式多了一个。
如今李渊那里虽然出现了大动荡,但他并未急着去攻略荆襄:一来是他也被关陇贵族的造反的大毛笔惊到了,这时候的李唐虽然内乱,但还没有爆发内战,要是现在出兵的话,关陇贵族这军死士之军恐怕还会保留下去,虽然他能在统一天下之后,分而安置,可这些人大多是死忠分子,只要关陇各族尚有一人活着,他们便会上门联系,使这股势力始终潜藏于大隋,一旦关陇贵族稍不如意,未必不会像今天这样,联军造反,所以他需要借助李渊之手将之歼灭,同是,也能消耗李唐的战争实力和潜力。
二是据韩志发来情报,说是自从李密一灭,在国内孤立无援的李渊和吐蕃结盟了,李渊不但与吐蕃和亲,还允许吐蕃军队入境作战。对于这个冉冉上升的西南大国,杨侗始终心怀警惕,不然也不会让黑冰台设法毒死鼎鼎有名的松赞干布了,不过他现在发现,松赞干布在以前的历史上之所以这么厉害,原因是他的父亲朗日赞普亦是一个了不起的英主,正因为有朗日赞普为松赞干布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后来强大的吐蕃帝国,这样的人物、这样潜力十足的异国,杨侗肯定要诛灭,然而青藏高原不但地广人稀,还有高原反应,要是隋军入境作战,恐怕自身伤亡也大,搞不好还被对方采用游击战术弄得全军覆没,如今他们派兵参与隋唐之战,纯粹是放弃自身优势,到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之下作战,这给了杨侗将其实力消耗的天赐良机,只要把这些吐蕃精锐消灭于唐境,那吐蕃国将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局势。
他要忍上一手、等上一等,既要等关陇之军和李唐两败俱伤,也要等吐蕃军入境送死。所以隋朝目前的战事,主要集中在南方,而南方既有张镇周、秦琼、房玄龄,还有一个徐世绩,也没什么好担心。有这么一个豪华阵容在南方作战,杨侗觉得比自己亲自带兵还要稳妥保险;所以军事方面,他并没什么好担心的。
至于政务方面,因为环环相扣的内阁体系走上正轨,需要杨侗亲自处理的大事着实不多,即使遇到一些难断之事,也有杨恭仁、韦云起、李景、皇甫无逸、杜如晦等等大能把关,需要他操心的地方同样没有几件。
面对诸事皆顺的局势,自认为一直为国事奔波游走、累得不行的杨侗,干脆借迎娶阴明月之机,一口气便给自己安排了七天婚假。
每天都是被翻肉浪,宠完这个到那个,兴致一起,还来他个大被同眠,大有‘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昏君之兆。
当然了,他这么放心当昏君,完全是因为他的朝廷皆为忠臣。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前期,满朝文武多数是忠臣,到了天下统一,才开始内斗。杨侗的重臣本来就是史上留名忠臣,大家现在都为统一大业奋斗,杨侗没什么不放心的,况且,也就七天而已。
然而,昏君生涯只是持续了短短第四天,就被气势汹汹的杨恭仁从凤仪殿揪了出去。
原因是出大事了。
不是李渊那边,而是杨侗的帝都、洛阳城出现大规模暴动,非杨侗不能处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