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 - 第三百九十一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星象”是古人常用以占卜吉凶的依据。从本质上来看,“星象学”和“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学术一样,都是来源于史前文明。而一些精通于此学的人,往往会通过观测天象而做出预言,有些人则是借一些“星象”之说来出来一些改朝换代的事情,这也说明通过天象观测和解读,的确也能预知一些人间的变化。

    其实,所谓“天象”,就指发生在地球大气层外的一些现象——“天文现象”,例如行星的冲合、“月球的盈亏”、“彗星的隐现”、“太阳的出没”、“流星的闪逝”、“新星的爆发”、“日月的交食”和“极光”等,一些天体运行发生的变化。

    而古代的“夜观天象”更多的也是指这些天文上的一些观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由于长期的积累,变发现了比如某一“星座的移动”,竟然跟季节的变化相关等情况。比如,四千年前我国有一部叫《鹖冠子》的古书上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的季节。

    这是在说“北斗斗柄的指向”:指向西的时候就是秋天了,指向东是春天。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由于在没有历法的时代,这种计时方式,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也的它也是有科学性的。

    那么,古人的一些精通天象的学家到底如何观测天象?不同天象又有哪些“秘密”?

    其实,天象观测的内容,就是“五星、七政”。所谓“五星”即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所谓“七政”就是在“五星”的基础上增加太阳和月亮。

    简单说来,“观天象”,要给天上的星星进行分类——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又分为上中下三垣:上垣指太微垣,中垣指紫微垣,下垣指天市垣。二十八宿,分别是:1、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2、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3、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4、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这样,便产生了”北方的紫微垣”,“东方的天市垣”,“南方的太微垣”,“西方的少微垣”。而且,还给每星垣定一个主星,就是最贵的星;从而进行观察推断。

    从月亮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此外,一些精通天象的学家,还从会从月亮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比如:《尚书·洪范》中提到过:“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说月亮周围出现光晕,第二天刮大风的可能性很大。《诗经·小雅》:“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说月亮运动到毕宿——按金牛座的位置,则会有大雨出现。

    此外,古人还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从天象的变化推知人类将要发生的事情。关于“天人学说”的兴起,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到了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叫“董仲舒”的人,非常精于此道,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天人感应体系”,从而以“天象比附人事”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都学会了借助天象的变化预测一些将要出现的重大事件,比如:“月亮五星冲犯左、右执法星,大臣有忧患。”“景帝三年,天北有赤者如席,长十余丈,或日赤气,或日天裂,其后有七国之兵。”等等,这样的观察记录,多不胜数。

    其实,像“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象比附人事”,自古就是虚传,虽然偶尔与些事件有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但大多都是人们思想的臆测,与对一些奇怪现象的猜想,并没有一定的真凭实据。

    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天文现象才有了一些的科学依据。由于历代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观测天象,比如从秦汉时从“太史令”中分设出的“天眼观察”;明、清期的“钦天监”;现的叫“天文台”等,才使天文现象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科学了。

    北齐张子信候天文,凡月前有星,则行速,星多则尤速。月行自有迟速定数,然遇行疾者,其前必有星,如子信说,亦阴阳相感自相契耳。

    北齐时的张子信观测天象,发现凡是月亮的前面有行星时,月亮就运行迅速,行星多时就尤其迅速。月亮运行的快慢自有定数,然而运行迅速的时候其前方必定有行星,就像张子信所说,这也是因为阴阳互相感应而自相契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1岁时南迁。

    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