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 1.100 取之有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又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诚如陛下所思所想:人,总有所求,或趋名逐利,或沽名钓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那么,蓟王何所求?
    若求大汉江山,断不能给。若求裂土增封,自无可厚非。若求美人如玉,当多多益善。
    奈何人心隔肚皮。
    蓟王之真心,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如今贵为王爵,位极人臣。稍后还当重用。不可不察。
    故陛下以“加九锡”相试。若蓟王受领,乃犯人臣之大忌。如窦太后所言,日后必诸多设限。罗织罪名,莫须有构陷。轻则削县,重则除国。身死族灭。
    然若蓟王推辞不受,恪守臣节。陛下亦会心生警惕。因为在陛下看来,人总有所欲。有欲必有所求。无人例外。蓟王乃当世人杰,自也不会例外。若行虚情假意,更需警惕。
    一言蔽之:领受九锡,显露野心;拒而不受,隐藏野心。于是,受与不受,皆不能令陛下安心。陛下若不安心,蓟王又岂得安心。
    于是,退而求其次。
    蓟王索要“赐婚”、“增邑”。
    既表示对皇位“无野心”,又展示自己“有所求”。
    陛下纵肉疼不舍,却也给的安心。
    蓟王有功理应得赏,亦是理所应当,受之无愧。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君臣无间。
    再一言蔽之:“无野心而有所求”,方是蓟王安身立命之道。无欲无求,死也。欲壑难填,死也。
    如此复杂难寻的义理交锋,差之毫厘的细微拿捏,生死一线的精准算计。自幼身居高位,快意恩仇的刘备,又如何能知晓。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思前想后,蓟王这便起身下拜:“得诸位鼎力相扶,乃备之幸也。”
    殿中诸谋主,亦肃容回礼:“得遇明主,亦是我等三生之幸也。”
    君臣相知,莫逆于心。
    “九锡”,周朝已见记载。《公羊传·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后有注疏:“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后有功加以九赐。”周时,天子会授予在道德操守、文治武功等诸多方面,有极大成就的诸侯,九种特殊器物,便是“九锡”。
    周时加九赐,无关帝位。直到王莽时,“加九赐”才变得别有用心。王莽欲篡汉,然时人皆以为,汉朝乃天命所归,王莽本是汉臣,若冒然篡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国不正。国不正则位不稳。为名正言顺,王莽这才炮制加九赐,作为称帝的前置。加九赐后,王莽一切“如天子之制”,最终篡汉。
    “加九锡”,本是对人臣最高褒赏。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等,皆加九锡而位极人臣。然自王莽始,凡“加九锡”之人或其子,颇多篡位者。
    王莽始作俑者,后被孟德父子,发扬光大。禅位前加九赐,成为逼末代帝王“禅让而篡位”之标配。后有西晋司马炎、南北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隋唐杨坚、李渊、赵匡胤……如出一辙,大同小异。此举,亦成为后世权臣称帝的基本模式。
    时至今日,孟德虽未必再有机会。然王莽已开先例。
    陛下以“九锡”加蓟王。乃是以王莽故事,试之。
    蓟王,究竟是辅汉,还是篡汉。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就是个坑啊。
    明知是火坑,又岂能纵身跳下。
    当然,亦不可逆来顺受。且蓟国君臣又深知陛下皇商秉性,善利益交换。于是退而求其次,先索美人,再取封邑。人地两全,如何能不美。
    收到蓟王六百里加急上表。一眼扫过,曹节先长出一口气。稳住心神。待细细看来,又不禁冷汗直冒。
    一气呵成,通篇读完。饶是倒春寒夜,亦满身大汗,犹如水捞。
    备思前后。终换作一声长叹。普天之下,敢明目张胆,跟陛下讨价还价者,唯蓟王一人耳。
    转而再想。蓟王此举,当深得圣心。蓟王之真心意,字里行间,历历在目:孤不要陛下万里江山。然千里封国,多多益善。
    如此,虽不取陛下心头之肉,却也需陛下割肉放血。
    蓟王了得!
    敢问陛下,还再“加九锡”否?
    “嘶——”看过蓟王上表,陛下倒吸一口凉气。肉疼之情,溢于言表。
    “蓟王……三拒九锡,真纯臣也。”陛下哆哆嗦嗦,一声长叹。实在是疼啊……
    万金堂内,张让等十常侍,各个交头接耳。蓟王三拒九锡,不正应了陛下心意。为何偷看陛下表情,竟如此之狰狞。
    “至于,蓟王所求,尚书令以为如何?”稍作喘息,陛下居高下问。
    曹节岂敢揽上身:“陛下三加,蓟王三拒。所谓‘事不可过三’。若再加九锡,亘古未有。何不开朝议,纳百官之言,再做定论。”
    “此言甚善。”陛下这便点头:“明日早朝,将蓟王表奏公之于众。且看百官之意。”
    “老奴领命。”曹节叩拜。
    临乡,蓟王宫。
    三拒表书副本,已快马加鞭,传回国中。
    待群臣依次观过,王太妃自帘后发问:“诸位以为如何?”
    六大谋主皆不在。蓟都尹乃国之智囊:“回禀王太妃,再取二县,指日可待。”
    王妃遂问道:“其中可有曲折艰险。”
    “料想,当无惊无险。”娄圭已想通一切:“不受九锡,另有所求。乃臣之道也。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如我主这般。”
    楼桑令乐隐,急忙起身相问:“娄府君何不明言。”
    王妃却已明白:“有功当取。然该取何物,又取多少,便是为臣之道。”
    “王妃明见。”娄圭答曰。
    经王妃一说,群臣纷纷醒悟。乐隐这便言道:“陛下所予,非我主所求,故不受。我主有功于社稷,理应得赏,故求之。”
    “知我主者,唯四丞也。”娄圭拜服。
    洛阳朝堂。
    陛下命黄门令左丰,诵读蓟王上表。
    百官交头接耳,并无异议。
    细细想来。蓟王当世豪杰,磊落坦荡。所思故所想,所言故所行。表里如一,又何须遮掩。先前只增封三县,世人皆以为恩薄。陛下欲加九锡,却拒而不受。只求再得二县,乃真性情使然。
    换而言之。若蓟王不受九锡,再增二县,亦合情合理。
    经一夜舒缓,陛下肉疼稍减。
    环视群臣,这便和颜悦色,居高下问:“当增封何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