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 第六二四章 人民的汪洋大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咱们如今已经不是当初清君侧的时候。
    陛下既然已经下旨,由本王率领你们镇守江浙,那咱们就必须遵从圣旨,圣旨明确了南京所属各军谨守防区不得擅自越界,那就不能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擅自越界。
    你们想干什么?
    是想违抗陛下的圣旨吗?
    还扫清奸佞?你们是要重新开战吗?”
    镇南王怒斥道。
    “大王,我等纵然违抗圣旨,亦不能坐视大王犯险,大王孤身进京定然凶多吉少。
    大王此时非只一身。
    大王身系江浙四千万父老,大王若有万一,四千万父老何所依?难道大王就不以四千万父老为念?纵然大王欲为忠臣,四千万父老何辜?纵然大王担忧陛下安危,难道大王就不想想四千万父老的安危?
    我等追随大王,正以大王能护佑百姓,为百姓谋福祉,今日大王只为对陛下之忠心,弃四千万父老,大王何以面对这四千万父老?”
    一个军官正气凛然地说道。
    “混账,本王乃陛下之臣,陛下有难岂能坐视?”
    杨信虚弱地喝道。
    “那就请大王让我等先行北上,我等愿以十万健儿先行扫清奸佞,那时候再以肩舆抬大王鼓行进京!”
    军官说道。
    “圣旨禁止南京各军出境!”
    杨信继续虚弱地喊道。
    “大王心忧陛下,我等一样心忧陛下,大王欲进京保护陛下,我等一样要进京保护陛下,大王要做忠臣,那我等一样要做忠臣,至于圣旨禁止各军出境,难道大王不也一样?大王能为救陛下,不惜背负抗旨之名,那我等又何惜此身?更何况是救驾重要还是拘泥圣旨重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南京远隔千里,陛下危在旦夕,又哪里顾得上管那么多。”
    军官说道。
    “圣旨又如何?我等乃大王的兵,圣旨与我等何干?”
    另一个军官很不耐烦地说道。
    然后旁边还有不少附和的,总之这些家伙越来越不像话了。
    “你们,你们以为本王不敢行军法?”
    杨信喝道。
    “大王欲行军法,属下不敢逃死,属下的命是大王的,大王要属下死属下现在就给自己一枪,但属下终不能坐视大王犯险。”
    军官说道。
    “你们以为你们能拦得住我?”
    杨信喝道。
    “大王神功盖世,若欲强行离开,属下自然拦不住,但大王若如此,则我等亦将追随大王北上,靖难军数十万将士,亦将追随大王北上,大王难道想以一人阻拦数十万将士?”
    军官说道。
    “闪开,本王看谁敢!”
    镇南王勃然大怒。
    然后他一脚挑开挡路的军官就要往前走。
    他必须得坐船才能过黄河,而且还得过船闸,淮安是一个复杂的水运枢纽,黄河,淮河在这里交汇,运河在这里越黄河,就是坐船也不是能顺利过去,所以镇南王也很难,他要是走凤阳就简单多了,甚至走盱眙也很简单,直接走浮桥就过淮河了,但现在却不得不在淮安面对正在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
    就在他挑开那些军官的时候,旁边几个同样跪着阻拦的老头清醒过来,一下子扑上去,瞬间抱住了他的腿,一看这白发苍苍,镇南王吓得赶紧停下,但还没等他把这些人推开,周围一片白头发汹涌而至,迅速把他淹没在其中……
    “诸位老人家,你们不要这样!”
    镇南王虚弱无力地说道。
    “大王要走,就从老朽身上踏过去!”
    抱着他腿的老头,就像某些为老不尊的一样嚎叫着。
    然后其他老头一个个抱腿的抱腿,拽胳膊的拽胳膊,还有人干脆抱腰,一个个鼻涕眼泪齐下的嚎叫着,迅速把他一身郡王的蟒袍搞得仿佛乞丐装,可怜的镇南王此刻彻底无力挣扎了。
    “大王,不能走啊!”
    “大王,别抛弃我们!”
    ……
    然后周围哭嚎声更响了。
    别说是老头了,甚至很多老太太都涌向他,还有一些小孩哭着上前。
    这是绝对真心实意的,作为最后加入镇南王控制区的淮安一带,这些百姓那真的是被幸福砸头上了。
    尤其是那些盐户,按照新的盐法他们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苦日子。
    天下最苦者灶户,这可是文官自己说的,过去他们受官员,富灶,盐商重重压榨,尽管在湖广一斤盐就得几分银子,但在这里一两银子能买一千斤。
    盐比粮食还便宜……
    实际上以当地米价,一斤米都能换差不多十斤盐。
    号称贱如沙子。
    但镇南王强行规定了盐价,无论米价如何变化,始终就是按照一引盐一石米的价格。
    据说这是太祖时候的制度,镇南王只是恢复大明祖制。
    事实上也的确是。
    朱元璋时候就是这个规矩,盐户正课盐,也就是每丁额定一年必须上交的盐就是一引盐一石米,不管米价是多少,总之就是交一引正课盐换一石米,完成之后剩下就随便了,愿意接着制盐就接着,那个称之为余盐,和正课盐一样的标准由盐场收购。
    实际上杨信的盐业制度至少在盐场的确是和朱元璋差不多。
    只不过他收购是给银子而不是米,然后盐户拿着卖盐的银子,到同样他开的粮店去购买粮食,这样比朱元璋时候自由的多,毕竟盐户不只是需要米,他们还需要钱来买别的。如果粮价上涨那么盐的收购价也涨,米价跌,那么盐的收购价也跌,但无论涨还是跌,都必须维持一引盐一石米的比例,盐场也罢,粮店也罢,只要有打破这个标准的,那么盐户可以直接砸了。
    反正盐户也是民兵。
    他们手中也有武器,有这样的砸了也不犯法。
    实际上收盐的地方和粮店全都强制性建设成隔壁,无论哪边有违反的,盐户们立刻就能知道。
    另外杨信还规定只要盐户卖盐,盐场就必须收,同样只要盐户买米,粮店也必须得卖,当然,质量是另一套制度,掺假肯定是不行的,至于保证粮店的粮食供应,这就是上级的事情。现在江浙的粮食由粮食公司专营,如果不能保证盐场的粮店有足够粮食,那就是一级级找责任人,不过一般不会出这种事情的。
    毕竟淮南本来就是主要产粮区。
    而且这段时间以盐河为基础,又修建了大量的支线运河,基本上所有盐场之间都有运河通行,海州还是不冻港,海运同样方便,甚至就连盐场之间陆路交通都得到修缮,盐场的粮食运输根本不存在问题。可以说盐户什么都不用想,就是努力制盐,制的越多赚的越多,制的越多日子过得越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而且什么税也不需要他们交。
    那盐户还不都乐疯了。
    这时候两淮盐场都已经全部改良成新法,也就是淋灰或者削泥取卤,砖池晒卤,完全不需要煎锅,晒盐成本极低。
    盐户根本不用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要知道哪怕过去,盐户一丁正课也是二十引,而平均一户三丁,六十引就是六十石米,别说顿顿干的,就是一天三顿都可以,剩下余钱买衣服同样足够,就是偶尔吃顿肉都没问题。更何况盐户都在海边,谁家还不偶尔打鱼,再加上海边养些鸭子,那一家的日子美得很,和过去穷得连衣服都舍不得穿,一个个光着脚在盐卤中烧的日子比起来,简直就是做梦一样啊!
    但这靠的是什么?
    老天开眼,皇帝,贪官污吏,盐商们突然都洗心革面了?
    开玩笑!
    他们是不可能主动洗心革面的,他们能洗心革面那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
    全靠镇南王把他们打跑了。
    没有镇南王拯救盐户,上面这些家伙还在继续让他们连衣服都穿不起,一个个光着俩腿在盐卤中泡着呢,而且还是饿着肚子泡着,就跟牲口一样活着。
    甚至还不如牲口呢!
    现在镇南王脑残一样要孤身北上,要去做忠臣,要去自杀,那还能行?没了他岂不是又要回到过去?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走,哪怕就是按也得把他按住,于是伴着那些哭嚎声,巨大的包围圈不断收紧,杨信恍如被泥潭困住般挣扎不得。虽然那些将领和士兵没加入,但也全在那里看着,实际上这些老百姓也有不少预备役,总之此刻无分军民,无论男女,全都开始拥挤着向前。
    也就差谁再拿出一身赭黄袍了!
    不过很显然这一次没有人准备,毕竟镇南王是去救皇帝,要是皇帝陛下这时候突然驾崩,那肯定会有人拿出赭黄袍的,但天启这些年间终究在军民间还有点好名声……
    他不算昏君。
    至少比他爷爷的名声更好。
    “乡亲们,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折煞杨某了!”
    镇南王高喊着。
    他的喊声完全被周围的哭嚎声淹没。
    “四民代表来了!”
    突然间一阵混乱的喊声响起。
    杨信立刻转头向南边望去,然后就看见运河上一艘艘船鱼贯而来,那些四民代表们全都站在甲板上……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