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龙骑 -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徐州之战(248)
大汉龙骑 作者:皇叔刘司马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徐州之战(248)
刘澜很在意民心,也很在乎民心,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有时候往往却会出现成也民心败也民心。
刘澜做出放弃青州的决定可能对他的影响还看不出来,或者说在青州百姓眼中,他们本身就是外人,甚至包括刘澜帐下和内阁人员都如此,青州百姓的不满更多的还是算在了臧霸身上,可是徐州就不一样了。
当内阁听说刘澜主动放弃徐州的一刻,或者说当刘澜治下听说刘澜退出徐州的一刻,恐慌开始蔓延,一个连徐州城都保不住的刘澜,一个连拼死一战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他有如何能保护他们这些百姓?
民间对刘澜的负面说法一瞬间变得如同雪片一样,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这还不说已经弃掉的郡县百姓的反应,在秣陵广陵几乎是一片唱衰的情况之下,徐州彭城琰城百姓只会更严重。
这个时代重的是英雄,或许每一个动荡年代都是如此,而刘澜现在和懦夫没什么两样,徐州百姓甚至是丹阳百姓这个时候自然而然会拿刘澜与当年同样是被曹操大兵犯境的陶谦来比较,可是陶谦却始终没有退出徐州城!
陶谦都没有丢掉的徐州,居然在他们眼中的英雄手中丢掉了,他们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英雄,居然在如此危急时刻连陶谦都不如,连与敌拼死一战的勇气都没有,那刘澜他还能有什么?
都说刘澜的龙骑军是天下第一骑兵,都说丹阳步卒乃是天下第一悍卒,可是龙骑军变成了逃跑军,丹阳军如今成了摄山营,居然连与敌作战的勇气都没有了,这叫徐杨二州的百姓如何看,让那些忠心耿耿的官吏士大夫如何想?
反正张昭现在收到了不少地方官员甚至是秣陵内的重要官员都已经人心浮动,甚至一直就有心怀异志的人也开始了暗中勾连曹操,而这样的人在徐州最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官吏因为刘澜放弃徐州城和彭城暗中投降了曹操,虽然还没有哪个人直接城头变幻大王旗,可是只要曹操一到,保准开城投降,继续做他们的县令县尉。
而这一切,始作俑者都是因为刘澜没有像男人一样用一场战斗去面对曹操和袁绍,现在刘澜的情况与当年陶谦比,有差距吗?
看起来好像现在更危险,可其实情况却没什么区别,陶谦时间,来犯的曹军同样有着冀州军的协助,只不过是朱灵变成了高览和文丑,但是陶谦却可以死守徐州,而刘澜却跑了。
说句实话,刘澜真的是没想到也根本就没想过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他看来这和撤出陕北没什么区别,可是在没有游击战的大环境,这样的撤退与懦夫无能没什么区别。
是,刘澜因此保存了实力,可失去的呢?却是人心啊。
这些情况,刘澜被蒙在鼓中,也许,可是张昭这些人不能在坐视刘澜胡来了,亡羊补牢也好,徐州不能再丢了,他把自己和内阁各位官员的联名上书传到了刘澜手中,这一仗对他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不可能再投靠他人,他这个人就是这样,要么不认主,认主那就是一辈子追随,如果刘澜因此而败,那他一直以来所勾勒的蓝图,都将成为一场泡影。
对于出现的这些情况,刘澜不可能不重视,所以他给张昭进行保证,广陵是底线,刘澜撤退的底线其实也是广陵,当然如果都撤到广陵还守不住的话,他也没有办法,尽力了。
他知道这些话说起来很轻巧,也明白自己的决定让他们内阁这几位非常生气甚至是动怒,毕竟刘澜如果要搞一言堂,自然也没人会阻拦,可他既然把重任分配下来,那他的决定首先就该得到内阁的商议吧,虽然徐州是前线,可能太远了,但是退出徐州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居然是从坊间听来的?
这种事情没人会接受,也交代不下去,尤其是对他们这些人,所以当得知真相的一刻,在将军府内发生了很严重的争吵,非常激烈,当然其中有一半人在为刘澜开脱,军情危机,自然不可能经过内阁商议,更何况还是刘澜在前线指挥,并不需要他们商讨,这话虽然不好听,但必须要说这是实话,确实也来不及和他们谈。
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张昭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但包括甄俨在内刘澜的心腹们还是要顾全大局,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内部不管怎么吵,都不能乱啊。
对于张昭这类人,他是清楚的,就好像刘茵,文人嘛,不管男女都有追求,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天子师,这可以说是文人能做到的极致了,至于天子他们是不会考虑的,但是天子师,能够让天子对他言听计从,那就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了。
而刘澜内阁,则必然让张昭出现了一丝错觉,那就是今后任何事情,都是由他们这些人拿主意,所以当刘澜放弃徐州的一刻,他想到的起身并不是怪罪刘澜没有和他们商量,而是觉得这件事如果是在内阁先商量一下子的话,可能现在的局面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但他却并不知晓刘澜真正的意图和目的,他不会去关心其它,也不会在乎坊间如何,在民智未来之时,百姓其实是最好引导的,他的内卫会帮他做好这些善后工作,现在的负面影响很快会变成积极主动的。
所以只要部队不乱,那么就都不会乱,至于那些心怀异心的官吏,其实就更不用在意了,记得后世看演义时,曹操内部不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嘛,大量官员在私下里与袁绍安通款曲,可最后呢,曹操却是一把火将这些信件都焚毁了,既往不咎。
这些人中有没有心怀异心之辈,肯定有,但更多的还是在为日后考虑,也许张昭这样眼睛里不揉沙子的正人君子会当回事,可对刘澜来说却一点都不重要,但张昭这封信,却无疑是来得非常及时的,之前刘澜其实一直在犹豫,是死守广陵还是直接退守秣陵,现在看来,广陵绝对是底线了。
守住广陵,那么就等于还有这一丝夺回徐州的希望,这一点就好像刘繇占据了丹阳一个样,就算袁术占据着寿春,可只要丹阳在手,那他就还是名义上的扬州刺史,这一点不容改变,也无法改变。
所以,广陵的意义绝对重要,当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还真怀疑曹操和袁绍有没有南下广陵的勇气,别看他们现在气势汹汹,正是士气正旺的时候,可是从兵力部署上看,袁绍军内部是有分歧的,也同样说明,文丑更看重他们的后路,而高览更看重自己的性命,可是如果自己退到了广陵之后,他二人可能都不敢过来了,因为他们也都害怕后路被断,至于曹操嘛,就更如此了。
刘澜的回信很快就传到了内阁,到了张昭手中,其实这几天他们都担心,毕竟谁不知道这张昭向来希望与刘澜唱对台,刘澜的命令,如果是符合张昭的呢,当然几乎没有,他会默不作声,可如果是不符合,那绝对直接反对。
反正刘澜的命令,就没有能轻松下达的,可正因为有他的存在,刘澜的命令几乎都是在内阁经过数次辩论之后才施行,虽然有几次刘澜都被张昭气炸了,可这种人不喜欢归不喜欢,但都是那些阿谀之辈,只知道唯命是从的人,同样用着也不放心啊。
刘澜现在也许很少犯错,有后世的经验,但是毕竟不等于他永远都不会犯错,而且事实也证明了,他的那些个新政,有时候在徐北可行,可到了徐南广陵,却寸步难行,搞得怨声载道,这说明看起来好的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好,风俗民情的不同,是会带来不一样的情况,需要尽可能的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因地制宜。
这就好像养马监,在辽东养马哥哥膘肥体壮,可换到了徐州和秣陵却出绝对不会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就好像之前到秣陵的时候,在饭桌上和糜箴说起了谷米()大米)与粱米(小米)的事情,这谷米在秣陵一石能卖三百钱左右,而粱米呢一石却能卖四百钱,糜竺当下就说了,那让百姓都种梁米,百姓收入不是更高吗?
这事如果当真可行,刘澜早施行了,就算不懂,主官农业的国渊也早执行了,他帐下的那帮官员们不是傻子,这些情况都了解,为什么不让百姓改谷米、稻米为梁米、粟米,就是因为地域不同,民情也不同。
而对这些,刘澜更是新区十分的清楚,虽然是武人,可是粮食因为太过重要,接触的多了,自然也了解这里面的一些情况,梁米是贵,在北方施行确实可行,可到了秣陵,真正吃梁米的百姓却少之又少,都是一些南下的北方百姓在吃,而秣陵百姓的餐桌上几乎没有人在吃。
你能说因为梁米价钱更高一些,就强制要求秣陵百姓都去吃梁米?不能,所以这样的命令是肯定不能下达的,与其去想怎么改变秣陵百姓,不如想着怎么提高产量,而这样的情况,在北方就不会发生,这就是同样的一道命令,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因为北方鼓励种植梁米的政策让百姓收到了实惠,就不管不顾去施行,那么再好的政令也会变成恶政。
所以说对于内阁,就是刘澜对自己的一把枷锁,一个防范,毕竟他早已经习惯了军中的一言九鼎,在部队中,他的命令没人敢质疑和反对,可到了地方到了治理百姓上,就不能用军队这一套了,必须允许不同的意见,也必须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一些政策就算刘澜知道那是好事是好的政策,可在事实没有出来之前,谁又能保证,而经过内阁的处理也许会延缓一些时间,也许反对声音很大,但刘澜要做的不是以自己的身份去让他们妥协,而是去据理力争说服他们,或者被他们说服。
所以在他的治下,他成功说服了很多人,同时也被驳回了很多提议,而这些提议事实也证明是不合时宜的,最少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是不太合适出现的,后世所知道的事情,未必就适合与这个时代,差距还是蛮大的。
而这一次,刘澜回信的出现,自然而然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这绝对是张昭的一次胜利,但大家也都清楚,所谓退到广陵容易,可是到了广陵之后主公刘澜是积极防御还是消极应对,谁也不清楚,但最少主公有了保证,他们也就可以不在为徐州的事情分心了,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在丹阳军大展拳脚。
而甄俨其实对刘澜是无条件信任的,他相信徐州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刘澜在主动为之,最少以他在军中多年来的经验,主公绝对不会是那种被敌军吓得望风而逃的懦夫,如果他真是这种人,也不会有今日的地位,更谈不上日后去与人争霸天下了。
所以说退守广陵,可能是主公认为这是徐州之战最好的结果,这里更为安全也是其所布置的作战地点,他的目的是要引敌军到广陵来作战,至于敌军上不上当不好说,可如果他们敢来,那绝对会让他们有来无回。
刘澜能够想到这封信传回徐州之后各方是个什么反应,可那又如何呢,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他们也就是最多发发牢骚罢了,这一点哪里没这个现象,就说那曹操吧,对于军队格外看重,任何时候,凡是涉及到军队的事情,首先考虑的必定是曹性和夏侯性的宗族人员,以这样的手段来保证部队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当然外姓武将也不是没有机会,但非心腹,同样是不可能会被委以重任的,而文官和谋主就不同了,首先宗族里没有这样的人才,不然的话他当然希望祖宗势力继续在背后的帮衬,所以就只能靠外姓官员,虽然会出现派系,可终归重要的位置上都是些他放心的过的人,这样一来反而最显气度,最少曹操就变成了是会用人和敢用人的典范,而刘澜永远也逃不过无奈二人。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徐州之战(248)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