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翼鹰扬 - 折断的东洋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铁翼鹰扬 作者:qianqian1940

    折断的东洋刀

    铁翼鹰扬 作者:qianqian1940

    折断的东洋刀

    说明:大家知道,不笑生很贴去写过多的非原创的相关资料,那是为了避免大家以为不笑生在混字数。但这篇文章,不笑生是要贴在这儿的,这样一篇数据很多,很能说明问题的文章是要让大家看到的。

    从《南明风雨》开始到《铁翼鹰扬》为止,似乎不笑生都在强调一个论调,国家的发展、富强都仅仅是建立在一个基础,那就是实力。

    希望诸位兄弟这篇文章之后,能够想到更多不笑生没有想到的事情。

    另外,本文引自网络。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忠良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服膺者。往年,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图治,…………

    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赖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如情之所激,妄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于世界,此朕所戒。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洲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建设未来,笃守道义,坚定志,誓必发扬?国体之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尔等臣民其克体朕意……”1945年8月14日随着日本裕仁天皇发布了停战诏书,长达四年之久的太平洋战争以日本的彻底失败划上了句号。本文简单就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本文仅以战略政策、人力、资源、工业等基础国力方面分析为主)。如有纰漏还请大家多多指出。

    一、“大日本帝国”的先天不足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军力逐渐上升,日本的政客们也纷纷做起“大日本帝国梦”。日本人发现英国与日本的面积、地理位置非常相似,都是战略纵深狭小、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国,既然英国能够发展成“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日本不能?日本开始仿效了英国的工业化和侵略扩张。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日本通过战争等手段,先吞并琉球,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近海。又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吞并了朝鲜,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最有影响力的大国;接着日俄战争的胜利将日本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军国主义思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作为一个西太平洋岛国,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当时的世界局势,日本都本不具备成为“大帝国”的先天实力。

    日本自然资源极为匮乏,没有油田,缺少煤炭,铜铁等主要矿产资源稀少,且农产品也较为单调,其国民主产业以农耕及手工小作坊生产为主,既日本土无法提供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源。因此,一旦走上工业化道路,日本就必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源进出口国,而所有进口的资源、出口的产品都必须经过海上运输,这就使得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很容易被外敌掐断。

    同时日本人没有意识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殖民时代的特殊产物,英国可以从其遍布北美、非洲、亚洲以及大洋洲的殖民地掠夺资源,并利用这些殖民地对自己的对手形成战略包围,这样就弥补了英国资源不足和战略纵深狭小的缺点。然而,当日本开始扩张时,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已经基本结束,世界格局已基本固定,且部分殖民地人民也已渐渐觉醒,开始走向独立。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日本既面临着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又面临着觉醒的亚洲人民的反抗,“大殖民帝国”这个梦想是注定行不通的。

    二、战略政策的选择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一直以英国作为自己的榜样,认为自己应该走英国样式的军事发展道路,但事实上日本的大战略一直是相互矛盾的,与英国坚定一贯的战略成鲜明的对比。英国至始至终坚持自绝的海洋战略,它的陆军实力虽然无法与欧洲大陆国家抗衡,但其海军实力却一直是最强的。

    反观日本,从天皇到历代首相再到军部,各自有各自的算盘,日本的战略政策也一直在“海洋”与“大陆”之间摇摆,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做为一个岛国,日本本可以像英国一样摆脱发展庞大陆军这个包袱,走上海洋大国的道路。然而,由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亚洲大陆仍处在封建时代,大多闭关锁国,王朝腐败,军队装备落后。这无疑给了日本无数的诱惑,随着朝鲜的不堪一击,日本渐渐尝到了甜头。在日俄海战击败了亚洲大陆强国俄罗斯后,日本人更是狂妄的认为再没任何国家能阻挡日本的扩张。从此日本国内开始持续数十年的“陆军与海军之争”,其实就是大陆政策与海洋政策之争。大陆政策的核心是日本向大陆发展,以大陆的丰富资源养活日本本岛,并把日本人大量迁徙到大陆,最终实现日本对东亚大陆的完全控制;海洋政策的核心则是立足日本本岛,控制西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最终发展成太平洋上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由于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压倒不了谁,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实际上采用的是两种政策的混杂,有时候稍微倒向海洋政策,有时候又稍微倒向大陆政策。

    日本的国家战略究竟是面向大陆,还是面向海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没有结论,所以日本同时打着两场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在工业能力、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上,日本本不足以打赢这两场战争,所以日本帝国的失败和毁灭从战争一开始就不可避免了。

    三、战争潜力

    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

    仅从图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来国力就不济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四、军工生产

    海军方面:

    太平洋战争初期主要是日美海军之间的较量,因此双方海军装备军舰的数量及质量往往左右着战役的胜负。我们先看一下日美双方在战争期间的军舰产量图

    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更何况,美国的主战航母在搭乘舰载机的数量上要远高于日本(美军的“中途岛”号最多可以搭乘133架飞机,而日军最大的航母“信浓”号却由于舰载机的不足只能搭载46架)。

    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驱逐舰与护卫舰的数量。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主要依靠其海上航运线维持其原材料进口。但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另外一些所谓的‘驱逐舰’以同盟国的标准来说也只能算护卫舰),而它的护卫舰还数量不明(据非官方统计,数目也很小)。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而且这里面还不包括用于其东部海岸线防范德国潜艇的武装快艇以及驱逐艇。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空前强大。实际上,到1945年,美国海军已经比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强!

    ??随着日军的南下,其海上运输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首先日本要向散布在太平洋上的遥远岛屿运送进攻和防御所需要的大量物资。同时还必须维持其本土与其占领地之间的海上生命线以提供国内工业足够的原材料。这对日本运输船的数量和运输能力产生了极高的要求,下图是日美在商船建造数量上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1943年前四个半月里的商船建造量超过了日本7年的商船建造总和,而日本直到1943年在商船建造数量上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增长,这大概与他们的太平洋战争将在短期内结束的错误论断所决定的战略方针有关。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虽然日本在战争期间建造的商船比盟国少很多,但数量上的劣势并不是日本在海上运输方面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真正原因在于日本缺乏对运输船队的有效保护,特别是缺乏对美国潜艇的有效打击,导致了大量急缺的战略资源、补给物资、战斗人员白白损失。要知道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潜艇战果并不比大西洋的德国狼群战绩逊色,甚至在对敌方战争潜力的打击上还胜于后者,反观日本帝国海军从来对反潜都不重视,只一心一意只扑到“大舰巨”和“舰队决战”上,对潜艇战和反潜战本不重视(与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建军传统和实战经验有关,一战时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没有受到过敌国潜艇战的威胁),所以美国海军的“吨位战”和“破交战”指导下,美潜艇部队取得了“无限制潜艇战”颇丰战果,特别是在1943年9月mk14鱼雷引信失灵的问题彻底解决后更是如此,尤其是1944和45两年,这些采用狼群战术和区域游猎战术的太平洋美国鲨鱼们几乎彻底切断了日本帝国和其海外占领地的海上交通联系及石油运输线,对日本帝国战争潜力的打击不亚于航母特混群的威力!成为加速太平洋战争彻底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军方面: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在空军方面拥有一定优势,零式战斗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优于盟军同类型飞机。而且日本战斗机飞行员经历了大量战斗,不但训练有素、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并且士气高昂。但随着美国庞大的国家机器进入高速运转,日本空军的优势很快就被转换成了劣势,大量的飞机被盟军击落,而本国的生产能力却又很难及时弥补。从下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日美两国在飞机生产能力上的差距。

    从图中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出,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另外日本在飞行员的使用上也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飞行员由于培训周期长,投资大,本应是一个国家空军的重要资源,而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飞行员更是空军的宝贵财富,因为他们往往能左右一场空战的胜负。但由于受到日本武士道神的影响,日本的飞行员在战斗机负伤或任务未能完成等情况下往往采用自杀进攻,以求和敌人同归于尽。这种狂热的疯子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盟军一定的损失,但大量拥有丰富经验的飞行员就此丧生。因此到了战争后期,日本飞行员素质严重下降,已无力与盟军抗衡。

    陆军方面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不过由于对手和战场的特殊,才使得这个致命的缺陷没有酿成灾难的后果。日军与美军之间主要以海战、岛屿争夺战或者东南亚丛林战为主,机械化重型装备的作用较为有限。真正让日军领教机械化部队威力是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正是由于苏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优势,日军才会选择“南进”这个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战略方向。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和70-105毫米口径火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5年时日本陆军规模已经扩大到550万人,人数虽然庞大,但大多为老弱残兵,不但训练不足,而且缺少相应的指挥人员和军事装备,特别是基层军官和士官。由于盲从武士道神,日本陆军的基层军官往往以和下属一同阵亡为荣,导致了大批富有战斗经验的军官白白牺牲在了战场上,因此在战争后期日本陆军已经无法有效的形成战斗力。

    五、其他方面

    统率权问题

    除了科技力量、国力、军力的差别外,这里有另一个造成日本战败的原因,即是统帅权独立的问题。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有一个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代表的最高统帅部。而在日本,则有一“大本营政府连络会议”(即统帅部与政府的联席会议),此一联席会议并无任何法律权威,而仅是一个包含海、陆军的大本营与政府之间的咨询机构,而这三者都是独立的;于是这三者在每一个重大战情发生时都要进行磋商。

    这主要是由于帝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陆军与海军服从天皇的命令」。它被解释为「统帅权的独立」,或是「国家行政机关与统帅权之间的平行独立」。战败之后,「统帅权独立」被判断为战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技术兵源短缺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人口表面上尚能应付战争需要,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锐部队。

    随着战争的扩大,军队战斗力开始因伤亡而明显下降。1937年-1941年间,日军在中国损失了185万人,但这些部队没有遭受较大的、成建制的损失,特别是技术人员、保障人员的损失很少。然而1942年后,在与美军的数次交战中,日军锐部队开始成建制的被消灭,技术型人员也随之消耗。这些人员由于培训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补充。

    另外日本在劳动力也存在着总量结构问题,比如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六、小结:

    由于日本所进行的战争完全是为了满足本国军国主义好战分子的侵略野心,豪无正义可言,日军在占领国残暴的统治,也彻底揭露了其丑恶的嘴脸。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亚洲各国人民纷纷加入抵抗侵略的战争中,日本在道义、政策、人力、国力等方面本就不济的情况下输掉这场战争也是必然的。

    本文引自:

    折断的东洋刀在线阅读

    折断的东洋刀

    折断的东洋刀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