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刀 - 第三百二十七章 落寞
骄兵悍将,这个词汇果然不假,能打仗的人,脾气不会小。
徐杰看着这个对他毫不客气的汉子,胡茬满脸,黑不溜秋,却又壮硕如牛,颇有点猛张飞的味道。
这般时候,徐杰本以为王元朗会出言缓和一下气氛,却见王元朗并不答话,而是转头看向徐杰,大概是想让徐杰自己解决这些事情。
王元朗心如明镜,这军中之事,并非卖个面子就能过去的,要想受到别人尊敬,就只有一个办法,这就看徐杰自己的了。
“不知当面是哪位将军?”徐杰面对微笑问道。
这位“猛张飞”见得徐杰还笑,越发来气,语气不善答道:“老子名叫袁青山,乃是太原前厢指挥使。你是哪个?”
“在下徐杰徐文远,袁将军有礼了!“徐杰也不在意袁青山的语气,却还是保持着礼节性的微笑。
袁青山看了一眼王元朗,又看了看徐杰,问道:“你到这边镇来作甚?”
袁青山知道徐杰,毕竟徐杰昔日在太原做过不少事情,甚至之后杀人夺权的事情徐杰在幕后也多有参与。袁青山就是王元朗当初为数不多的心腹,只是两人并未见过面。
“我来打仗,袁将军以为如何?”徐杰问了一语。
袁青山看着徐杰,其实心中依旧有气,但是话语稍稍有了一点犹豫,徐杰不比张立,张立就是京城里一个从未接触过战阵的官员,袁青山心中把张立当官员,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将军。
徐杰之事,袁青山了解得比较多,昔日里王元朗带兵入京,他也是其中一位,对于京城里的事情,比一般人知道更多细节。但是袁青山依旧不认为徐杰能领兵,会打仗。所以袁青山有些气话想说,却又念及一些面子,变成了欲言又止。
徐杰见得这般,开口笑道:“袁将军,我随军中,只为献计献策,尽一份力气。此战你们在王大帅的率领之下,打得极为艰难,也打得极为精彩。将士效死,士卒用命,我都亲眼看在眼中,心中敬佩不已。”
徐杰夸了几语,把袁青山的脸色也夸得好看了许多,人总是要点情商。
随后徐杰又道:“只奈何京城里的人,不知战阵为何物?不懂战阵为何物。今日王大帅归京述职,张大帅临危受命,也是身不由己。在下到此处来,不为其他,更不是想要耀武扬威之类。只想能听得王大帅认真教诲几句,帮衬着大家渡过难关。在下初次上阵,后进末学,也想在诸位将军身上学一学战阵的本事。”
一旁的王元朗听得徐杰这些话语,微微点头。
袁青山闻言,气也消了大半,语气稍稍转好,闷声问了一语:“那你就说说,这仗该怎么打下去?”
袁青山兴许没有什么考教徐杰的心思,就是想看看徐杰是不是话语说的天花乱坠,到头来也不过是个夸夸其谈之辈。如此,也就成了考教了。
兴许这般的考教,本该是考教新任三镇总兵张立的,却不知为何莫名其妙考教起了徐杰。
徐杰也不怯场,先说一语:“后进末学,些许浅见,诸位见笑。”
便听另一人说道:“别拽文了,说得上来就说,说不上来就不要多言。”
徐杰看得这人,回头看了看王元朗。王元朗苦笑一声,手一挥:“这厮宗庆。”
徐杰点点头,左右拱手:“袁将军,宗将军,诸位将军。在下以为,这仗打到这顺圣城,暂时就不打了。拖着。”
“不打了?你胡言乱语什么呢?岂由得你说不打就不打了?”
王元朗摆摆手,说道:“宗庆,稍安勿躁,听徐文远说完。”
“此战艰难,只因为许多事宜并未准备妥当,如云梯车,造得实在太少,围城强攻,没有云梯车,便只能靠人命去填。所以在下以为,暂时停战为好,招各地匠人到顺圣来,伐木造车,待得一切准备妥当,再行强攻之法。”徐杰答道。
“我以为你有什么高谈阔论,这般道理,哪个不懂?难道你以为我家大帅不懂吗?若是能如此行事,还要你来说?”宗庆不屑答道,倒也是这个道理。
徐杰看着王元朗,又道一语:“王大帅,京城里,无人可换了!”
徐杰说了一句不明不白的话语,听得王元朗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也简单,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赖着,拖着,管他京城如何催促。因为京城实在无人可用了,李家之事,不知有多少军将下狱,也不知有多少军将获罪革职。几乎把军队主要打过仗的将军都清洗了个遍,也是无可奈何,谁叫李家当初势力那么大,许多人即便心中不愿意,为了保住官职,多少也要攀附一二。
如今,张立都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就是徐杰所言的无可奈何,总不至于让许仕达之流上阵领兵。也不可能让那些大学士,相公之类的七老八十来领兵。
王元朗皱了皱眉,并非觉得徐杰办法不行,因为王元朗也这么做过,比如皇帝让他奔袭大同城,他也没有做。但是其中也有问题,所以王元朗开口问道:“即便京城无人可换,张总兵可扛得住?“
王元朗问的是扛得住什么?自然是扛得住压力,能不能扛得住京城里的压力。抗旨不准,可不是人人都敢做的事情。
张立闻言,倒是也聪明,立马插言道:“王枢密,只要能胜,都听徐贤弟的即可,只要战事胜了,皆可皆可。”
只要战事能胜利,什么都不是罪,就算不升官,保着官职也是赚了,皇帝总不能去处罚一个凯旋而归的主帅。一旦战事败了,那就什么都是罪了,罄竹难书的罪过。这个道理,张立是真的想得明白。
王元朗却还是皱眉再问:“即便如此,室韦人该怎么办?室韦人越聚越多,常凯一旦顶不住压力,随时把那关口打开,当如何是好?”
这就是速战速决的必要性,徐杰拖着,一旦真把事情拖到这般地步,后果不堪设想。王元朗速战的压力,一部分来自京城,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草原室韦。
徐杰环看左右,说了一语:“王枢密,可否你我单独一谈?”
王元朗见得徐杰如此严肃,看了看左右,说道:“你们都出去片刻,待我与徐文远谈上一谈。”
左右军将自是不太愿意,看了看王元朗,又看了看徐杰。袁青山说了一语:“徐文远,你与这位张大帅若是真的顶得住汴京陛下,我倒是服气了你们。”
恨恨一语说完,袁青山转头就走。顶住京城的压力,风险可不小,愿意冒这个风险,已然值得这些上阵杀敌的军将们佩服。
这也就是各司其职,愿意为部下冒风险的上官,才能值得部下信任,这是互相信任的基础。
徐杰只是笑着点点头,目送众人出去。
不想一旁的张立开口问了一语:“徐贤弟,我……要不要出去?”
徐杰听得一愣,连忙答道:“张大帅自然不必出去。”
倒是徐老八不多问,直接往外就走。
“说吧,让老夫听听你胸中有没有点沟壑。”王元朗说了一语。
徐杰舔了舔嘴唇,已然低声开口。
大帐之外的声音,却比大帐里面的还要大。
宗庆与袁青山,两人都是当初太原府里王元朗的心腹,而今也是王元朗麾下最能打的将军,两人都是老将,如猛张飞一般的袁青山,已然快六十岁了,面上没有丝毫褶皱,但是须发却白了大半。宗庆看起来像个农家汉,一身甲胄也穿得歪歪斜斜,颇有点兵痞的味道,也五十出头。
两人面前的这些军将,却大多年纪不大,并不见一个白发之人,昔日里这些人,大多只是偏将副将小将,王元朗的提携大恩,自不用说,这也是这些人为王元朗如此卖命的原因。
在场就属宗庆与袁青山资格最老,地位最高。
所以主要说话之人,也是这两人。
“老袁,你道那小子能不能说出个花来?”宗庆还是不信任徐杰,这也是正常。
“听他刚才的话语,倒是知道这仗该怎么打,并非夸夸其谈,若是大帅认可的他的计策,当是可行的,稍后看大帅的意思就是。”袁青山答道。
宗庆却又道:“老子就是气不过,到底给谁卖命呢?卖了这条命去,给谁加官进爵呢?他娘的。”
这才是军汉的心思。
“稍后听大帅怎么说吧,不论给谁卖命,这仗终归还要打,总不能给室韦人卖命。”袁青山说得一语,说出了一些无奈。不管最后谁得了好处,但是怎么也不能让外敌得了好处。
大帐之内,王元朗皱着眉头听徐杰说个不休,也不多问。听到最后,王元朗沉默不语。
徐杰一脸紧张看着王元朗,等待着王元朗的回应。
王元朗却说了一语:“杀子之仇,你觉得常凯忍得住?”
徐杰答道:“他没有多少选择,报仇之事可以拖,但是如此危局,可不比杀子之仇要急切?”
王元朗叹息一声:“罢了,你多保重吧。欧阳公有如此弟子,教导有方啊!”
徐杰大气一松,答道:“枢密放心,在下自当保重。”
王元朗也不多言,只开口喊道:“都进来吧。”
一众军将早已等不及了,鱼贯而入,宗庆最先开口:“大帅定夺就是,我等自当效死。”
宗庆想表达的,不是忠心,而是气节。但是这种场合的这句话语,好在这大帐里没有旁人,若是传到京城了,当真就是害了王元朗。
王元朗闻言怒目一瞪,斥道:“胡说八道个甚!把你这嘴闭着。听我来言。”
宗庆受了呵斥,也不尴尬,口中只道:“大帅,您说。我听着呢。”
王元朗环看众人,开口说道:“往后,这战事只管听徐文远安排,不论你们有何想法,都憋在心里,听着徐文远调度就是。”
“凭什么?”宗庆又是一语。
徐杰却插了一句嘴:“宗将军,在下倒不是要如何乱行军令,在下身无官职,也没有资格行什么军令,也没有资格调度诸位将军。王大帅之所以如此安排,只是觉得在下可靠,所以王大帅留了几条锦囊妙计与在下,在下不过依计行事,听的都是王大帅的计策。”
世间之事,当真没有什么虎躯一震、纳头便拜的事情。所以许多事情,都要有个技巧。要想事成,哪里有那么简单。
王元朗听得徐杰忽然说出的话语,连连点头,看着徐杰,心中只觉得这个年轻人,实在不错,进退有据,智慧不凡。
宗庆却道:“大帅为何不把那些锦囊妙计留给我,非要留给他?”
王元朗怒斥一语:“你个浑厮,上阵厮杀倒是勇猛,却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用谋用计的货色。教我如何留给你?”
宗庆此时倒是有些尴尬,犹豫片刻,小声喃喃一语:“大帅,我可也是用过不少计策的。”
“罢了,徐文远是何许人,你们也是知晓过的,他做过的事情,你们大多也知晓许多。不必多言了,军中之事,听他的就是。”王元朗一锤定音,管得还有没有欲言又止的,起身大手一挥:“都走吧,我要睡了。”
“我要睡了”这一句之后,王元朗脸上闪过一丝落寞。
众多军将不情不愿从大帐而出,不时回头去看那位王大帅。
徐杰也是不时回头去看王元朗,这一趟京城,王元朗的结局会是怎样?抗旨不遵的后果会是如何?
王元朗,也是将门世家。当年的边镇,虽然没有大战,但是与室韦人也是打得有来有往,那时候的边镇,有王元朗,有高破虏,一个在太原,一个在大同。
那个时候的军功,虽然不大,十个室韦头颅,说成一百个,待得汴京来赏。一百个室韦头颅,说成一千个,汴京又来重赏。但是那个时候,是真的砍了室韦头颅,才会在京城邀功。后来的边镇,没有人头,也能邀功了。王元朗与高破虏,也就是靠着人头升迁起来的,是真的去砍室韦人升迁起来的。
包括徐家的军汉,也是如此慢慢得到一些功勋,一些赏赐与小小官职。
后来的王元朗,二十年蛰伏,蛰伏得开始读起了《春秋》,而今再起,最后却是这么一个下场。
当官到底好不好?当真是好。但是有人说过,当官是中国自古最高危的职业,这句话对不对?可以商榷一二。也许有一些道理!一场政治风暴,下狱的都是小事,那些抄家的,灭族的大罪。平民百姓再怎么罪大恶极,都没有资格犯这么的重罪。
徐杰看着落寞的王元朗,在大帐外驻足片刻,想回头说点什么安慰,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唯有随着张立往不远处的营帐而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