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巨鳄 - 第三三一章 虚虚实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清巨鳄 作者:塞外流云

    第三三一章 虚虚实实

    经王鼎这么一打岔,易知足也意识到对方人老成精,没有必要说那些虚的,当即老老实实的说道:“在下做生意,历来喜欢共赢,这次之所以宁愿赔本赚吆喝,也大力支持朝廷发行国债,固然有为国抒难,为君分忧之意,也有元奇自己的小算盘....。+,”

    这话说的实在,王鼎微微颌首道:“跟江海关有关?”他执掌户部多年,自然清楚江海关一年的关税才几个银子,也就刚够给元奇付利息的零头,对方提出以江海关为抵押,岂能没有原委?

    “中堂明鉴。”易知足缓声道:“这两年,元奇在广东大力推行机器缫丝厂,效果良好,两江乃大清三大生丝中心之一,元奇计划将机器缫丝厂在江南推行。在下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不过,海关监督,自问还能勉强胜任,有这个身份,足以保证元奇开拓两江的生丝市场。

    再则,英吉利此番提出的谈判条件,其一便是公开公布明确的海关税则,粤海关的情况,中堂想必也清楚,在下确实是想在江海关推行海关革新,积累经验,以便于在其他海关推行。”

    还涉及到与英夷的谈判?王鼎沉声道:“英夷都提了哪些条件?”

    易知足早有准备,取出翻译好的英方谈判条件递过去,王鼎戴上老花镜逐条逐条细细看完,半晌才轻叹了一声,道:“大清二百年,何曾受过如此奇耻大辱......?”说着,他抬起头看向易知足,道:“少穆来信,说你主张先战后抚,英夷如此气盛,如何个抚法?”

    听他语气不善,易知足不由的提了几分小心,对方是主战派的领袖,而且秉性刚烈,宁折不弯,一句话不对,可能先前积攒的好印象就没了,而他此番来京,却是需要对方大力支持的。

    略微沉吟,他才谨慎的道:“在下主张先战后抚,之所以要先战,就是为了打击英方的气势,令对方不敢提出太过分的条件,朝廷在与英方谈判之时,也不至于太被动太弱势。之所以要抚,是因为大清无海军无舰队,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英军舰队对大清沿海的侵扰。

    江南乃财赋重地,若是被英军舰队长期侵扰,在下担忧恐有重蹈前朝倭寇祸乱东南沿海之覆辙,而且英军武力之盛,远非前朝倭寇可比,若是战争长期僵持下去,朝廷必然元奇大伤,有动摇国本之忧。”

    “英夷舰队真不可敌?”王鼎盯着他道:“磨刀洋大捷、定海大捷,难不成皆是小胜邀功?”

    “在下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禀报朝廷的。”易知足一脸坦然的道:“磨刀洋一战,广东水师组织了上百艘大小战船围歼英军粤海舰队十几艘战舰,最终虽逼迫对方全体投降,但自身伤亡不小,只能说是一场惨胜。必须要说明的是,英军粤海舰队没有一艘主力战舰,都是些不入流的辅助战舰。

    至于定海一战,是用缴获的英军战船骗取了英军的信任,突然袭击打了英军定海舰队一个措手不及,再则,驻扎定海的英军当时正大规模爆发疟疾,值得一提的是,英吉利是岛国,重视海军,本身就是海军强,陆军弱。”

    这就是两场大捷的真实情况?烛光下的王鼎仿佛象庙里木雕泥塑一般,了无生气,两场令大清朝野上下欢欣鼓舞的大捷,事实真相竟是如此残酷,他一时间确实有些难以接受,良久,他才动了动,摘下老花镜,擦了擦有些发涩的眼睛,道:“琦中堂在广州,应该也知道事实真相吧?”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道:“人多嘴杂,这事根本瞒不住。”

    略微沉吟,王鼎才慢吞吞的道:“琦中堂素来识大体顾大局,此事,除非是皇上问起,否则不要再对人提及。”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论是主张抵抗到底还是主张先战后抚,都先得立足于打,东南承平日久,战备松弛,军心士气可鼓不可泄。”

    “在下明白。”易知足连忙点头道。

    “年纪大了,老是口干舌燥。”王鼎说着呷了口茶,拿起合约道:“这得改,朝廷发行国债,哪能用海关做抵押?传扬出去,朝廷还有何威信可言?将海关革新附在英夷的谈判条件之后。”

    “谢中堂点拨。”易知足连忙欠身道。

    “谈谈元奇的情况......。”王鼎道:“不仅是银行,整个元奇的情况都说说。”

    次日,易知足一觉睡到九点,这才起身,昨晚与王鼎一席长谈直至午夜才结束,临别之际又特意叮嘱他不要四下走动,有关国债发行之事,待与户部商议之后,再通知他,左右无事,自然是多睡一会儿了。

    听的房间里有动静,金英端着水盆毛巾进来,道:“少爷可算是起身了。”

    “怎么着,等不起想出去逛逛这京城?”易知足一边整理衣裳一边打趣她,金英放下水盆便过来帮他整理,嘴里却没闲着,“这京师可比广州冷多了,这季节,咱们在广州还穿夹衫呢,这里却跟过冬一样。”

    “过冬?这可还不是冷的时候。”易知足道:“再过几日,保不准就会下雪,等下让常贵带你们去置办一套冬衣,别等冷了才急急忙忙去买。”

    听说买衣服,金英一喜,不过,很快她就皱着眉头道:“常贵一早就出去了,也没交待一声。”

    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他不是咱们的人,在京城又熟,保不准是去看望有亲戚朋友了。”说着,他问道:“怎的不见李旺?”

    “他怕少爷吃不惯这店里的早点,出去买早点去了。”

    易知足瞥了她一眼,道:“这么有心?该不会是有些人嘴馋了吧?”

    见拿她打趣,金英干脆不做理会,帮他收拾齐整了,才道:“少爷先洗漱,奴婢给你去冲壶热茶来。”

    易知足一杯茶没喝完,李旺就提着两个食盒赶了回来,一边布早点一边道:“少爷,方才进店时,见常贵跟一个牵着一条大黄狗的年轻人朝这边来.....。”

    牵大黄狗的年轻人?易知足连忙站起身迎了出去,养狗玩鹰,基本都是八旗纨绔子弟的嗜好,常贵一早出门,多半是通知肃顺,自个来了京师了,肃顺是正经八百的宗室亲贵子弟,他不能不迎。

    出的院子,迎面就碰见常贵和那牵一条黄狗的年轻人,一看之下,易知足就知判断失误,那人一身黑不溜秋的短卦,腰间系着一条布条,下着一条灰色裤腿肥阔的套裤,裤口用带子扎着,一双踢死牛布鞋,一副市井苦力或是混混泼皮的装束,怎么着也跟肃顺的身份配不上,肃顺即便是庶出,那也是亲王庶子,身上还有着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

    见对方毫无顾忌的上下打量他,易知足微微笑了笑,毕竟是常贵带来的,一分薄面还是要给的,常贵见礼之后,侧身让开,正待介绍,那年轻人已是含笑拱手道:“在下肃顺,久闻易兄大名......。”

    肃顺?京师的宗贵子弟都是这副德行?易知足一楞随即反应过来,对方不可能骗他,连忙躬身一揖,道:“在下见过六爷。”

    肃顺一手就托住了他,道:“易兄千万别如此称呼,既是金玲的朋友,便是在下的朋友。”

    易知足也不客气,当即侧身让步,伸手道:“雨亭兄,请。”

    肃顺将大黄狗交给常贵,这才迈步入内,边走边笑道:“易兄虽是头次来京师,但在京师的名头可不小,修铁路、发行国债这两件事情在京师都引起不小的议论,前段时间又收复定海,俘虏数千英夷,可是给咱们大清长足了脸面。”

    不等易知足开口,他停住脚步,一指院子道:“易兄怎么着也是元奇大掌柜,又是三品官衔,怎能住这种地方?”

    你个宗室子弟打扮的跟混混泼皮似的都不嫌寒碜,我住这地方寒碜了?易知足暗自腹诽了一句,道:“不过是图个方便罢了。”

    “常贵那奴才就是没一点眼力劲。”肃顺说着进了客厅,略微谦让便坐了下来,道:“易兄此番进京,不会是想谋个实缺吧?”

    易知足非他斟了杯茶,伸手请茶之后,才道:“雨亭兄有门路?”

    “易兄那可算是找对人了。”肃顺笑道:“京师各部院咱都熟,易兄是想做京官还是地方官?”

    这家伙难不成是在做捐官补缺的买卖,易知足心里暗自好笑,肃顺是什么人?是咸丰朝的权臣,是咸丰临终托孤的八大顾命大臣的中坚和核心,是慈禧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他掌权之时,大胆启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中兴之臣,都曾经得到他的扶持。

    京师,他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两人,一是肃顺,一是皇六子奕欣——后世称之离皇位一步之遥的倒霉蛋,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擅长与洋人打交道,被送了个绰号‘鬼子六’,而易知足更看重的是,此人是大清的洋务派领袖。

    不过,这位倒霉蛋如今还是孩童,才七八岁,他再感兴趣也是枉然,眼前的肃顺,才是他此番进京刻意结交的目标,既然是有意交好,易知足对他自然是以诚相见,他含笑道:“此番进京,是为了发行国债之事。”

    发行国债?肃顺大为意外的道:“朝廷决定发行国债了?此事怎的一丁点风声也未听闻?是琦中堂亲自跟易兄谈的?”

    易知足点了点头,随即起身走到门外吩咐道:“去叫桌上好的席面,温两壶酒来。”

    听的这话,肃顺连忙起身道:“易兄这是打脸不是,该是在下为易兄接风洗尘.....。”

    易知足含笑道:“晚上,雨亭兄再做东如何?”

    这是要与他把酒长谈?肃顺有些不解,对方有必要如此刻意交好他?他能帮对方什么忙?发行国债既然是琦善亲自与他谈的,明摆着是道光是意思,何须他帮忙?再说了,以他的身份,就是有心帮忙,也帮不上不是?仅仅是因为他亲王庶子的身份?这似乎可能不大,对方可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土财主,京师最不缺的就是他这号宗亲子弟。

    取了盒雪茄烟,易知足才返身落坐,递给琦善一支,道:“抽支雪茄?”

    “没这洋嗜好。”肃顺笑着摆了摆手,随即打探道:“这铁路真有诸般好处?”

    “当然。”易知足点了一支雪茄,这才缓缓说道:“修建铁路,势在必行,只是迟早的问题,早修早受益,都说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只是传说,但火车一日夜却能奔行一千五百里,从广州到京师,不过三四日光景,而且一辆火车载重足以媲美千辆马车。

    广州修建的至佛山的铁路,今年年底或是明年开年就能建成,届时,就知道在下所言,是否属实了。”

    肃顺缓缓点了点头,火车若是没有这般好,对方也不会修广州至佛山的铁路了,他之所以问这事,是因为京师官场对修铁路一事争议颇大,遇着易知足本人,如此好的机会,他自然的详细打探清楚,略微沉吟,他才道:“修铁路对朝廷有什么好处?眼下朝廷最缺的就是银子......。”

    听的这话,易知足轻笑道:“做生意需要本钱,生意越大,本钱要的就越大,修铁路是大生意,需要投入的本钱非同一般,但铁路一旦建成,带来的收人亦是超乎想象,不说别的,铁路建成,漕运就可以改为车运,一年能节约多少银子?”

    提到漕运,他随口问道:“记的在道光六年,漕运就改为海运,为何后来又改回漕运?”

    “易兄似乎对漕运挺说心?”肃顺道:“具体原因,我也不知,不过,隐约听闻过,是因为利益之争,促使朝廷不得不放弃海运,又回到漕运。”

    说着,他拉回话题,“修铁路需要大笔银子投入,朝廷哪来那么多银子?”

    易知足语气轻松的道:“不需要朝廷拿银子,只需要朝廷给政策。”

    第三三一章 虚虚实实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