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波澜 - 第122章文化
官道波澜 作者:栈斧
第122章文化
官道波澜 作者:栈斧
第122章文化
官道波澜 作者:栈斧
第122章文化
张德民因为教师出身,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理解较其他人更为深刻。上任后,他专门到区文教办进行了调研,对土门区文教卫生这块工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虽然文教卫生工作在目前工作中排在末位,但张德民清楚文化教育在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是文化的竞争,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文化!
那十年因为种种原因对文化的桎梏,已经使得民族文化,特别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民族道德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这点在这些年里显露无疑,一切向钱看,万事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而现行体制更是对文化教育视为“鸡肋”。不能不说这是民族的悲哀!
张德民环抱双臂站在窗前,心里生出些许感慨!
张德民今天打算去几个乡小转一下,了解一下乡小的教育和学生情况。
土门区下辖西葫芦乡、槐岔子乡、枣拐子乡、芦苇乡四个乡镇,人口十五万,是洛平县最大的乡,仅次于县城城关镇。每个乡只有一个乡小,中学只能到土门区中就读。
张德民没打算先去区中,一提起那个巫婆般的老女人心里就觉得厌恶,特别是上次卫红的事,张德民想起就来气。那个老女人那配做老师,还是校长,简直就一巫婆。
今天他打算和西葫芦乡小王铭老婆的堂弟李欣阳一起去槐岔子乡看看。槐岔子乡距离土门区十几公里,但路况非常差。张德民开车接着李欣阳后,便朝槐岔子乡方向开去。
李欣阳三十多岁,现在是土门区文教办副主任。
“张区……”李欣阳羡慕的神情看张张德民,“我在土门区混了十多年才混上这么个副主任,您看您啊,这么年轻,一年不到现在已经是副区长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得扔。”李欣阳秉性直爽,有啥说啥,也不管张德民爱听不爱听,直杠杠地说道。
“呵呵。”李欣阳的话让张德民一乐,“欣阳,我也是赶鸭子上架啊!没你想象中的那样!”张德民看了一眼李欣阳笑道。
“槐岔子乡现在有多少教师?”张德民问道。
“这个乡现在有六名教师,基本是回乡的高中毕业生,因为教师是有工资啊,所以很多高中毕业生没考上大学,都争着当老师。”李欣阳说道,“现在的校长是前年从区中调过去的,据说也是和区中校长田玉娟搞不好,才主动申请去的。”
“嗯。”张德民点了点头,“他们那里学龄儿童有多少没有入学的?”
“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下去看了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个乡适龄儿童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七十在上学,这之中不包括有些读了一二年级就辍学了儿童……”李欣阳说道,“张区,您也知道,在农村,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能认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所以很多儿童基本上读完小学就不再读书了……”
李欣阳说的在目前农村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些辍学儿童大多是女孩。他们的父母认为女孩子迟早要嫁人,只是自己暂时养着,出钱让他们读书不划算。嫁了人当然就是婆家的了,再加上家里穷,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拿钱出来让她们去读书。这些家庭的父母一般也是没怎么读过书的。
“欣阳,我在想,我们乡小能不能采取一帮一代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让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回到村里后,再带一个辍学儿童。”张德民说罢看了看李欣阳,“这样一来,就可以尽量消灭文盲!”
“我们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各地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扫盲学习,后来在五十年代以后这种方式基本就销声匿迹了。但我觉得一个国家如果老是处于那十年那种读书无用的思潮中,这样的国家注定不会兴旺的,因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传承就是文化!你把这个传承给掐断了,那还咋发展?”
“从目前的形势看,特别是改革开放一来,我们的眼界打开了,我们才了解到原来世界上很多富有的国家,无不是从文化教育着手的,就像东亚那个岛国。战败后,他们将战争赔款全部用于文化教育、民族素质上,也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张区。”李欣阳笑了笑,“我们这儿很闭塞,也没有那些眼光,我们这些年就知道按上面编的书授课,上面没有要求我们也不敢做啊!说穿了,我们就一农民,没有像你那样的眼光和境界,呵呵。”
李欣阳的话让张德民皱了皱眉,想了想。
“是的,我们很闭塞,为什么闭塞?我们想过没有?”张德民看了一眼李欣阳,“我们是农民没错,但农民难道就应该这样吗?我也承认,农民的眼光很局限,在他们的脑子里始终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是作为政府和文化教育主管部门也是这样的眼界,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部门是失职的!”
“张区,您说的我也知道,但我们这儿很多家庭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里还有钱钱供孩子读书?”李欣阳看着张德民继续说道,“我们这儿的农民,他们宁愿拿钱交超生罚款,也不愿意为学龄孩子读书花钱,这就是我们这儿现阶段的事实!”
“欣阳,我刚才说的,一帮一代你们教育部门可以考虑一下!也可以找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乡小搞一个试点!”这里农村的情况张德民很清楚,毕竟他在西葫芦乡小呆过一段时间,对这样家庭父母的想法也很清楚。
“另外,很多村社离乡小比较远,可以考虑将远一点的村社集中起来,办一个乡小分校。”张德民说道。
“张区,这个以前我们也考虑过,关键是师资……”李欣阳说道,“虽然很多人争着当老师,但我们四个乡,老师的工资拖了大半年了,那些老师也是牢骚满腹的……”
李欣阳的话让张德民陷入了沉思。
土门区到槐岔子乡的路很不好走,十几公里走了快一个小时才到。在李欣阳的指引下,张德民把车直接开到了乡小。正值课间时间,这些小孩见到汽车过来,便好奇地围了上来。
槐岔子乡小校长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叫卿乐淮,带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
“卿校长,目前乡小有多少教师?在校学生有多少?各种年龄段的学生多少?”在乡长办公室坐下后,张德民问道。
“张区长,我们乡小目前有六名教师,在校学生130多人……”卿乐淮说道,“各种年龄段的学生从七岁到十三岁不等。”
“升学率多少?”张德民看着卿乐淮。
“升学率不好说,因为我们这儿中途退学的人很多,比如今天统计的在校学生有130多,明天说不定就只有一百多一点了……”
“卿校长,辍学儿童的比例大概怎样?”张德民继续问道。
“按我们上学期的统计,比例大概在20-30%左右。”卿乐淮看了一样李欣阳后说道。
“这个比例很高!”张德民皱了皱眉。
随后,张德民和乡小的老师座谈了一下,听取了他们对教学工作的看法和意见,见张德民年龄比自己大不了多少,这些年轻老师也就没啥压力,大家七嘴八舌地提了很多意见,比如教师工资、民办教师身份、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知识面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张德民回到了区里。
随后两天,张德民到土门区的其他两个乡的乡小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束后,将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总,有些问题需要区里解决的,比如说工资问题、民办教师转干问题,张德民专门形成了一份报告上报区里。至于教学任务、课程压力、辍学等问题,限于目前应试教育这样一种状况,张德民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解决思路。
在了解三个乡乡小情况的同时,张德民也对三个乡的自然和物产资源进行了全面了解。其中芦苇乡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有较大面积的湿地,是候鸟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据说这里每到秋季,来自省城的很多鸟类学家都驻点在这里研究,这里也成为洛东省非常理想观鸟的地方之一。
张德民布置的一帮一代的思路,在李欣阳的推动下,很快开始了试点工作。同时区文教办针对张德民建立乡小分校的事也着手开始了论证。
这段时间,由于省交通厅洛城到洛西这条省道改造工作在即,张德民也是隔三差五地来回于洛城和洛平。为了使这条路加快改造的步伐,张德民专程去了一趟洛西,找了秦林凡。两人商议,采取两县共同的名义想省交通厅申报。回来后,洛平方面在骆歆华的极力推动下,朱卫东才点头同意。
朱卫东上任后,除了各种学习,就是座谈学习体会,经济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怎么动。让张德民很是不解。
“德民。”一家餐馆里,张德民和苗媛媛吃着中饭。中饭后,张德民要去交通厅见冉林。五月初和冉林见面时,冉林说下周二三最后定洛平到洛城省道改造的开工时间,今天已经五月中旬了,又是周五,所以张德民想了想还是决定下午回一趟洛城。
“我下个月要调回省城……”苗媛媛看着张德民说道。自从洛平党代会后,苗媛媛也没事可做,虽然洛平还保留着招商引资办这个机构,但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第122章文化
-
第122章文化
-
第122章文化
- 肉肉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