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文艺生活 作者:薪越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文艺生活 作者:薪越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回到京城,林子轩没有让大家休息,而是继续宣传。
虽然电影周的票房突破了八百万,势头很好,但不能因此而放松,京城是他们的根据地,别弄到最后,得到了外地的票房,却失去了根本。
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京城,不用那么密集的宣传,时间安排上会自由一些,主要是通过报纸和电视,以及进入各所大学和学生们举行见面会。
经过调查,大学生是观看《不见不散》的主力军。
他们更容易接受调侃和黑色幽默,更容易愤世嫉俗,容易对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表达同情。
这和如今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关。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侵蚀进了校园,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知识无用论逐渐抬头。
甚至出现了不少从大学退学的现象。
以前的大学生被认为是国家的栋梁,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现在的大学生则产生了怀疑。
是去学知识搞科研,还是去街边卖茶叶蛋,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考入了大学,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一方面要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以及各种浮躁思想的影响,心理上比较迷茫。
再加上大学开始逐步推行收费制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等。
处在变革和不确定中的大学生为了消解压力,愿意看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电影,如果在欢乐的同时还能有一点回味和思考那就更好了。
在这一时期,国内的大学生对于后现代电影,对于各种调侃解构的电影,对于那种无厘头的电影,反正就是不那么一本正经的片子尤为喜爱。
《不见不散》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冯晓刚拍摄喜剧片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些,他也没有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只能说是恰好和大学生们产生了共鸣。
这是一次意外的不谋而合,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需求。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愿意享受和娱乐,而不是接受教育,说得难听点,那就是观众看电影都不愿意带脑子。
电影的情节简单明快,轻松幽默最好,不要弄得和猜谜似的,考验观众的脑细胞。
当然,也不能太过庸俗,要稍微有点情调和档次,有点情怀。
冯晓刚乐意和大学生交流,他觉得大学生说话直接,能听到真话,不那么虚伪。
如果是在社会上,大家都顾着面子,不会当面说你这个片子有多烂,但会背地里说,还会说的很难听,相较而言,大学生可爱的多。
“以后青年人是看电影的主力,咱们要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才能拍出他们喜欢看的电影。”冯晓刚如此说道。
在这拨宣传活动中,冯晓刚极为卖力,一个是这是他的电影,还有就是他的收益和电影票房息息相关,他签的是分成合同。
只要《不见不散》的票房过三千万,他能拿到五十万的分成,这比葛尤的片酬还要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京城的票房就过了一千万,全国的总票房接近三千万,还在继续增长之中。
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春节前夕,那部大投资的香江动作片就会上映。
在去年引进的十部大片中,香江电影占了三部,基本上都是动作片。
1997年快到了,香江回归在即,总局有意加强和香江电影人的联系,香江的电影公司也想进入内地市场分一杯羹,如此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国内观众对于香江的电影更为熟悉,更愿意进影院观看。
“最后半个月,大家辛苦一下,忙完这部片子就放假,还有丰厚的年终奖和庆功宴。”林子轩在公司里做着最后的动员。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下档,这是一个运营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
公司里的员工每天要联系各路媒体,做好公关,尽可能的让报纸上不刊登差评,还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和各地的电影放映公司保持联络,处理各类突事件。
这就是有公司的好处,繁杂的琐事有人替你做了,否则根本忙不过来。
媒体上对于《不见不散》取得的票房成绩给予肯定,相对于去年对《甲方乙方》的批评,在公关的作用下,评价正面了很多。
有人甚至说这是冯晓刚的胜利,是娱乐片的胜利。
国产电影除了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娱乐片开始崛起,冯晓刚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还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贺岁档上,认为冯晓刚的两部电影都在同一档期上映,都拿到了高票房,说明这个档期有很大的票房潜力可挖。
也有人把《不见不散》和《大撒把》拿来做比较,认为冯晓刚把一部文艺片变成了喜剧片,把葛尤和徐繁从文艺青年变成了喜剧演员。
两部片子在叙事层面上没什么突破,反而变得更为世俗化。
《大撒把》当年在金牛奖上让葛尤拿到了最佳男演员,是一部具有文艺气质的小众电影。
这种评论并不能阻止冯晓刚继续朝着世俗化前进,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我也想按照他们说的那样,拍一部伟大的电影,震撼观众的心灵,在电影史上留名,但我要先出名,要是没人认识我,谁会给我投资啊。”冯晓刚坦然道。
“等以后咱们赚了钱,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林子轩保证道。
“说不定到时候我还是喜欢拍喜剧片,这辈子没治了。”冯晓刚自嘲道。
林子轩可不会这么认为,他了解冯晓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但骨子里是有追求的,否则不可能从一个美工师成为电影导演。
只能说他很清醒,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踏踏实实,不去想那些太遥远的事情。
等到有一天他像张亿谋那样功成名就之后,不去考虑市场和票房,不再为了钱去拍电影,单纯的就是拍着玩,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那样的日子应该很不错。(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 肉肉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