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风 -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苏南新四军力量的增强和攻击袭扰日本鬼子次数的增多,鬼子试图采用“梅桩战术”来对付新四军的威胁。“梅桩”是形象的说法,其实就是指碉堡据点。鬼子先以当时现有的交通网为基础构建封锁线,再依据封锁线,在封锁线的中央内部设立一个据点,这样的形态像中国练功用的“梅桩”,从而以这样一个个像象棋棋盘的方格式的小块,据点就像棋子,来压缩新四军的活动范围。
    怎样来打破鬼子的封锁?粟裕把突破口选在了官陡门。他亲自指挥的官陡门奇袭战,就是要打破日军的围困。他所选定的奇袭目标当时被日军认为是安全系数最高、完全可以高枕无忧的据点,这是因为官陡门处于封锁线的中心位置,如果新四军逼近,日军能立刻予以援救:半个小时之内,各个小据点的增援部队可完全到达官陡门;不用两分钟,飞机便能飞到官陡门上空,对地面部队进行低空扫射和轰炸;官陡门未超出芜湖日军炮兵的射程,只要接到呼救信号,炮兵就可实施火力支援。
    在官陡门奇袭战中,粟裕攻敌所不防,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1939年1月18日晨,在参战官兵都不知道要打哪里的情况下,他率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离开根据地,冒着寒风冷雨,对官陡门进行了长途奔袭。
    一个早上,粟裕率领的新四军部队走了50里路,到达第一个预定地点时,粟裕传令下午哪儿也不去,就地住宿,并且除少数工作人员外,一律不得外出。
    1月19日,新四军部队原地停留,直到粟裕掐着表,看着到了预定时间,第三团才偷偷上船。
    晚上9点,部队弃船翻过堤埂,改乘预先准备好的船。这几只船原先都是用来装肥料的,但没有人注意,隐蔽性就高了。
    晚上12点,到达第二个预定地点,部队进行隐蔽集结。曲曲弯弯,绕来绕去,大家都已经转得晕头转向,但具体要奔袭哪一个据点,基层官兵仍然毫不知情。
    凌晨2点,在距离官陡门还有20多里路时,部队又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此时粟裕面临两个选择,或坐渡船,或绕路走,前者估不准时间,后者能估算时间,但风险无疑要大上许多。
    粟裕略一沉吟,便决定绕着走。他命令部队跑步前进,“走快点,冲猛些”,即使被敌军发现也不要紧。
    4个小时后,奇袭部队接近官陡门,从开始攻击到战斗结束,只用了8分钟,加上清扫战场,也不过了20分钟。当日军援兵和飞机闻讯赶到时,第三团早已撤出了官陡门。
    官陡门奇袭战共歼灭伪军200余人,活捉57人,仅伪军司令一人因在芜湖未归而侥幸漏网。第三团只有一名卫生员和司号员负伤,其他人员基本没有损失。此外,缴获到的机步枪、手榴弹、子弹很多,除去消耗掉的弹药还有很大盈余。
    1月20日晨,粟裕还是没有宣布作战地点,他只是继续作政治鼓动,午饭以后的命令是:睡午觉。
    在安排士兵睡午觉的同时,粟裕召集排以上干部开会,将作战任务逐一分配下去。
    吃过晚饭,在避开当地百姓后,粟裕才召集全军讲话,正式宣布了进攻官陡门的决定,而这时指战员的情绪已调节到了非常亢奋的状态。这又显示出了粟裕善于调节指战员情绪这种用兵的功底。
    当天晚上5点,第三团向官陡门进发。出发地点距离官陡门还有70余里,再往前去,很难再保守秘密,因此部队必须一夜间赶到。
    在此之前,粟裕都是围绕一个“奇”字做文章,自此之后,他重点要求一个“快”字,部队急速行军,速度比平常加快了三分之一。
    行军至晚上10点,部队被一条河挡住去路。经过搜寻,共找到一大一小两只船,小船仅能装3个人,大船最多也只能装10来个,更为棘手的是,小船上没有划船工具。
    粟裕估算了一下,要按目前的方式渡完整支部队,得费4个小时,而部队距离官陡门还有30多里,又要摆渡,等战斗打响,天也亮了,天一亮,攻击难度势必加大。
    为了抢时间,粟裕一边下令对河对岸进行警戒和封锁,一边把部队中预先选好的一批水手喊出来,让他们帮助大船的船老大划船,以加快渡河速度。至于小船,则用绳索连起来,直接从两岸拖。
    部队上下船仓时,粟裕都安排了专人招呼,以防止滑倒耽误时间。这样依靠两条“快速水道”,第三团终于在两个半小时以内得以全部过河。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