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 177.第177章 罢黜李承乾 新立太子李治
第177章 罢黜李承乾 新立太子李治
“陛下无需过多忧虑,臣此前便为陛下卜了一卦,是否极泰来之象,不日之后,陛下便会痊愈。”袁天罡随之说道。
“当真如此?”
李世民喜色显于面,如果真如袁天罡所言,那自己的身体状况就能得到改善,也就意味着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如今出现的变故。
毕竟李世民现在还不老,如今也才年过五十,正值壮年,完全有能力继续大展拳脚。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充满变数。自从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回来后,就患上了重疾。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病情终于有所好转,但最终还是在公元649年,于含风殿内驾崩。
而这一次,李承乾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历史的车轮太过于厚重,依然在滚滚向前,该发生的终究还是会发生。
蝴蝶效应虽然存在,但它并没有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
也许,只有那些被李承乾影响足够多的人,才会有发生转变。
“臣自是不敢欺瞒陛下,再过几日之后,陛下便可知晓。”
袁天罡无比的确定道,占卜之术,他未有失手过,只有看不清的未来,没有测之不准的结果。
几日之后,李世民的气色真的逐渐红润起来,也像之前那般的嗜睡了。
甘露殿外,李世民披着绒衣,在闲庭散步,长孙无忌趋步随后。
“陛下自有天佑,如此甚好,不然臣真的不知再如何周旋了。”
长孙无忌同样面带喜色,由衷的为李世民的康复而高兴。
他与李世民是一荣俱荣,他是真的希望李世民能长命百岁。
“是世家门阀又有大动作了吧!”
李世民止住脚步,诚然,长孙无忌还是他最为信任之人,并没有任何的防备。
“动作是很大,还是因为如何太子之位!”
长孙无忌点到为止。
“如此说来,他们又在暗地之中,支持哪位皇子呢?”
这又是一次洗牌,氏族门阀没有一个是闲着的。
“吴王李恪、汉王李贞以及蒋王李恽,而且氏族门阀还不止是如此,还想通过几位皇子来限制陛下,如是有必要,则都会立其为帝,扰乱大唐。”
李世民闻言,面如寒霜,他最怕的莫过于此,就是门阀氏族在背后另立新君,从而推波助澜。
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不敢对于门阀打压太过的主要原因。
门阀氏族亦有反制手段。
很难想象,如果几方的势力一同拥护这些皇子为帝,那就会是再现隋末的诸多割据势力。
当然,这些皇子,大多数也只能是为其傀儡,被氏族门阀所操纵。
“看来,这太子,朕是必须立了?”
李世民寒声道,这是在给他这帝皇示威,逼迫他做出决定。
长孙无忌沉默不语,答案显而易见了。
“无忌,一众皇子之中,你以为谁当立!”
李世民问道,不是在试探,而是在征求意见,他内心之中,已有人选,不过还是下不了决心。
“太子之位,历来当是嫡系皇子!”
长孙无虽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只有晋王李治了。
李泰有谋反的污点,虽然大赦天下,他的罪责被免,但是也只是一个平民,身无官职。
“不会是因为,你是其舅舅吧!”
这个回答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但不是他最理想的人选。
“不敢,臣只是以国事出发,不敢夹带私心。”长孙无忌脸不红心不跳。
“吴王李恪如何?”
李世民严肃的问道,除了李承乾外,李恪才是他心中的那个最佳人选。
长孙无忌低眉,也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欲立李恪为太子,这些都是他李世民的儿子,但从国家长远而言,李世民是必须要考虑贤才的。
“吴王文武全才,遗有陛下风姿,但杨妃乃是隋炀帝女,若是其立,这大唐是李姓还是杨姓呢?”
这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得失,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这怕也是要引起朝堂非议,而且如今吴王有被氏族门阀所拥护,其中更不乏有隋炀余孽,吴王虽有贤能,但到时候,怕也难以摆脱门阀势力对其的控制。”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分析的头头是道。
“那便都杀了!”
李世民杀心大起,若要交权于李恪,那顾命大臣和辅佐之人,必须要自己钦定才行,至于现在的人,清除了就可以。
“陛下,臣说的还不明白吗?吴王身上有一半流的是隋朝的血,那陛下百年之后,这天下是大唐还是大隋呢?”
长孙无忌激动道。
李世民一怔,李恪的血脉确实是如此,其外祖父便是隋炀帝,身兼两大帝族血脉,哪怕是在华夏的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
原本这样的血脉,当引以为傲,但是现在却也成为了李世民心中的疑虑,成为了李恪登上地位的阻碍。
“可是除了吴王李恪外,朕实在难以从一众皇子之中,找出担此大任的皇子。”李世民摇了摇头。
大唐看似四海升平,但均是内忧外患,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如果不是有贤明君主镇守宵小,还是难免发生动荡的。
而在一众皇子之中,少有大魄力者,再者,还有不少的皇子年纪尚小。
“晋王敦厚明理,胸有沟壑,身份显贵,可继陛下德志。”
长孙无忌举荐道。
“雉奴年纪尚幼,而且性格软弱,朕唯恐不堪大任。”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也曾观察过李治,仁德孝顺无话可说,但唯独缺少大气魄。
“晋王年幼,还可以雕琢,陛下如今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使之能够成为合格的继承人。”
为了李治,也为了自己的权势,长孙无忌可谓好说歹说。
李世民点头,亦是觉得有道理,在自己的教导之下,李治也能有所改变。
不过还是难以下定决心,一旦确立了人选,那么将会在难改变。
“传侍中马周进宫!”
李世民于是下令道,马周是李世民的人,被其安排在了中书省,担任要职。
马周家寒,不是门阀子弟,因为一张奏疏,被李世民发现其才能。
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素有魏征遗风之称。
直言进谏,机敏善谋,为李世民后期重任信任大臣之一。
每有政议,李世民也会询之政见。
无他,马周为国为民,而非是为了一己之私。
大唐风云再起,氏族门阀望风而动,布置后手,拥立傀儡,一旦局势不妙,便会操纵风云。关陇集团、山东门阀以及江南士族,均开始展露头角,站队分帮。
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八月,于太极殿上,宣旨,立李治为皇太子,并开始监国。
大唐再次大赦天下,通报全国。
压制躁动的朝野,使得人心初定。
这也是李世民的让步。
也因此,大唐与高句丽的关系越发微妙。
如此的变革,对于李承乾的冲击是无疑巨大的。
唐军的将士得此消息之后,对于李承乾的地位也产生了质疑。
甚至,底下有不少军士叛逃回国。
“殿下,辽东道传来消息,唐军将士叛逃已至千人,抓捕而回者,有三百之众。”
林志言道,如此军中变故,不良人第一时间便传来了信息。
“裴将军请示,该当如何处置?”
辽东最靠前沿,加之有人暗中推动,使得军队被全面影响,人心惶惶。
毕竟谁都不想背负上反叛的罪名。
“任由他们去吧,开放关卡,有谁想要回归故土者,发放盘缠,以做路资,让裴行俭不要为难他们,毕竟他们都是有功之士,另外,给所有军卒分发土地,无任去留与否,这都是本宫对有功之士的嘉奖。”
强制手段,能留的住一时,却留不住人心军心。
加上,这些军卒离家长久,早就有了归去之心。
此前就已经显现,不过被李承乾的诸多政策压下了。
这段时间的强留,也不是没有作用,就是为了让这群唐军军士感受到如今高句丽实施的政策,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
此次返回,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宣传。
分发土地,更是显仁德之心。
“告诉那些离去将士,他们都土地份额,一直保留,如果以后还回,土地尽还,如果有其他唐民愿搬迁而来,也照样分化土地,一视同仁。”
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
有如此好的政策,一定能吸引更多的百姓搬迁而来。
贞观年间,大唐境内,蝗虫肆虐,洪水泛滥,有个别道州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为富贵人家为奴做婢。
相比之下,更多的难民更愿意逃往高句丽。
“殿下仁德,但是那些将士回归唐土,可能以后就是我们的敌人了。”
林志不知道李承乾的目的何在,但是放这些军士回去,肯定还是会再次被征召入伍,用来对付他们。
“不,他们从始至终都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后,你会明白的。”
李承乾没有解释过多,欲速则不达。
“是末将多嘴了,末将立刻给裴将军回信。”林志请罪,是自己逾越了。
“全军统计出来了吗?有多少唐军将士,愿意留在这里安家呢?”
将士回归,是无奈之举,李承乾肯定是希望这些军士,都能留在高句丽了。
“有三万多,其中还包括了重伤残者。”林志回道。
“也好,比本宫预想之中,还多了不少。”
诸多移民政策,颇具成效。
能让唐军愿意留下来,这是极难的。
“此外,周边各国也是异动频繁,进入内陆打探消息的众多。”
大唐表明了立场,那么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处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周诸国虎视,西与大唐互为边界,北与奚、契丹、靺鞨相接壤,南与倭国隔海相望。
无一例外,这些小国,都是大唐的小弟,成为了唐国的马前卒。
纷纷进入内地刺探消息。
这些藩属国一旦联合,也是极为的难缠。
“迟早会有一战,不良人也深入北境,打探诸国信息,特别是靺鞨。”
靺鞨骑兵,天下无双,是女真族的前身,善骑射,人数虽不多,但是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巨大。
以李承乾现在的实力,是不足以对李唐帝国造成威胁,但是要逐一灭掉大唐的几个藩属国,还是有可能的。
这也是他战略目的,逐步蚕食周围势力。
不过,高句丽、百济刚刚经历战乱,还需要时间恢复,还不够立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天下大势变动,作为能正面与大唐一较高下的薛延陀,自然也不能例外。
此时的薛延陀在乙失夷南的带领下,达到了巅峰势力,东起靺鞨,北延伸至漠北以北,西与西突厥接壤,就领土而言,约占有大唐的三分之二,能动员兵力可达二十万。
实力暴涨之后,薛延陀夷南可汗,就本想与大唐一较高下了。
夷男可汗胸有大志,能力出众,最初起事之时,部落男女老少只有七万人,短短数十年间,便成立了薛延陀汗国,成为了继东突厥后的第二个草原霸主。
夷男能力可见一斑,如果不是其死的早,大唐想要攻灭薛延陀,肯定不是一件易事。
早在640年,薛延陀和大唐便有了一次大冲突,薛延陀战败,但是,大唐也只能见好就收,不敢进攻薛延陀的内地。
而在649年时,夷南病死,李世民见时机已至,当即下令,进攻薛延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灭亡了薛延陀。
薛延陀的实力不弱,是大唐之下的一个大帝国了,其作为,是直接能影响到天下走势。
“本可汗,心有一憾,就是不能在有生之年马踏长安了。”
病榻之上,乙失夷男可汗哀声叹道。
“如今大唐正值大变革之时,你们兄弟只要齐心,定能踏破大唐,完成本可汗的遗憾。”
夷男侧过头来,望向牙帐内的两个大汉。
他们分别是小可汗大度设和突利失。
李世民为了预防薛延陀崛起,于633年,以天可汗的名义对大度设和突利失册封为可汗,妄图让薛延陀陷入内乱之中。
但是有乙失夷男坐镇,薛延陀稳如泰山,不曾出现过任何的动荡,反而越来越强盛。
“父汗,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待时,我们父子三人,一齐饮马渭水,坐看长安日落。”
大度设开口道,脸上流露出了悲痛之色。
“大唐虽然内乱,但实力还是不容小觑,你们兄弟唯有齐心,才能战胜,万不可内乱,不然大祸不远矣。”
夷男颤抖的双手,将两人抓住,他如何不担心,这两个儿子,会为了薛延陀汗位而争个你死我活。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