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解散,我爆红了! - 第121章 121 第一波影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实证明,胡言和郭颖语没有蛐蛐错。
    《泪之歌》上映前后,剧组确实在暗搓搓地拉踩《青春之羽》,不过被拉踩的人不是陆煦,而是胡言和郭颖语。
    有营销号信誓旦旦地声称,《青春之羽》启用两位新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强调两人“难堪大用”,必然会拖后腿。
    胡言&郭颖语:“倒是先用一个啊,只会放屁。”
    不过,两人面对营销号时虽然是一副凶巴巴的态度,内心却免不了有些担忧。
    万一《青春之羽》真扑了,万一电影不合观众口味,再万一……营销号的唱衰确实烦人,可他们确实害怕,怕自己会成为《青春之羽》唯一的短板。
    说来说去都是《泪之歌》的错。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借着假期的机会,陆煦被胡言和郭颖语叫上,三人一起欣赏了那部《泪之歌》。
    三个人加起来贡献了足足一百大洋……不管给《泪之歌》怎样的评价,他们都不会有丝毫羞愧。
    好歹花钱了!
    然后,看到一半,郭颖语就开始心疼自己的钱。
    他们进的这间观影厅足够大,空气还算流通,可看到《泪之歌》里的情节,郭颖语却觉得心中憋闷得慌。
    电影中,角色流泪的片段不少,可就算眼泪流得再多,郭颖语依旧难以感同身受。
    她只觉得憋闷,但这并非事物自然发展导致的憋闷,而是人为的。
    电影里,主角所在的家庭闷得叫人窒息,没有打骂,父母在外也是一副温和老实的面孔,可在家中,父母对他的严苛近乎残酷,固定的作息表,健康的食物,杜绝一切“污染”的学习环境……还有父母那张在面对外人和自己时截然不同的面孔。
    而在学校里,从小被固化的性格让主角没有朋友,友情更是妄想,他活在这世界上,却体会不到一点活着的美好,日常窒息到让人发疯。
    主角想要逃脱,一直在挣扎,家本该是温馨的港湾,可于他而言,却是能将他吞噬的漩涡。
    主角的朋友也是如此,她是从未品尝过一丝温情,却被要求帮扶弟弟的姐姐——前一秒,她还以为父母终于体会到她的好了,愿意去安慰她了,可下一秒,现实却将她打醒。
    父母的所谓温情,只是为了让她为弟弟付出更多。
    父母不是不会演戏,只是连对她演戏、假装爱她都不愿意,却愿意为他们挚爱的儿子放下一切尊严。
    到这里,郭颖语还是愿意看下去的。
    《泪之歌》堆叠了很多悲惨人物的经历,郭颖语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这类人,但她理解,剧本创作有时候就是要展现人物不同的经历,过于平淡的话,观众观看时会觉得无趣。
    可《泪之歌》接下来的发展就让她不知说什么了。
    她想看到的是主角逃脱那窒息的家庭,但不知为什么,电影把主角描绘得那么惨了,他却依旧在煎熬,在痛苦,却没有逃离。
    为了把主角困住,父亲开始装病,母亲在发疯指责,主角越来越瘦、越来越痛苦,情况却没有丝毫好转。
    那个为弟弟付出的女孩也是。
    弟弟在市里买了房,用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还有她打工前三年的工资,可她却说,那是她弟弟,这套房子她可以先住,这样还能省下房租,等弟弟结婚了她再搬出去。
    然而,房子到手后不久,父母就开始筹谋将她介绍给不认识的男人结婚。
    “我想看的是这些吗?”郭颖语止不住地抱怨,“她不该跑吗?跑得远远的,剧情怎么这么割裂?”
    胡言摸了摸鼻子,道:“《泪之歌》大概想冲国外的奖?”
    “你拍自己日子过得多好多幸福,人家都懒得理你,可你把痛苦的一面展现出来,拿奖的几率蹭蹭往上涨,再配一些抓眼球的文字,电影想不引起注意都难。”
    郭颖语忍不住摇了摇头:“说实话,我理解不了。”
    “我放弃了美好的躺在家的机会去看电影,结果两个小时就给我看这?”
    鉴于对30+元电影票钱的心疼,郭颖语还是坚持把《泪之歌》从头到尾看完了。
    她的观影感受是:她的乳腺结节增生以及因此产生的偏头痛、想捶人的冲动等,《泪之歌》剧组都应该负责到底。
    她这是造了什么孽?
    果然,不该随意蛐蛐别人,蛐蛐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郭颖语看来,最糟心的就是《泪之歌》的结尾,父亲天天装病,装到自己终于得了病,母亲成日咒骂,看到父亲这样也慌了神,主角经不住良心的谴责,开始带父亲跑各处看病,一边负担起整个家庭,一边学着理解父母。
    “他理解什么了?有什么值得理解的吗?”
    “所以这电影拍出来到底要告诉观众什么?”
    郭颖语打开微博,首页几乎全是国庆档电影的大混战,在一众大制作电影中,《泪之歌》的热搜数绝对不算少,有一位影评人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最后总结道,“在故事的结尾,《泪之歌》剧情得到了升华……”
    郭颖语:“……这是人类写出来的文字吗?”
    哪里升华了啊!
    倒不如说,《泪之歌》剧组造了一坨屎,这坨屎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期间没有经历液态的过程——原先那坨屎掉在那里,人离得远些就能逃避它,可它偏要升华成臭气熏得每个人臭不可闻。
    郭颖语只接受升华的这种定义。
    胡言默默竖起大拇指:“你物理学得很好。”
    郭颖语:“被逼的,谢谢。”
    总而言之,看到《泪之歌》的后半部分,她感觉自己脑门上冒着火,差点能把她头发点着。
    她宝贵人生的两个小时,竟然花在让自己生气这件事上了,实在是很不值得。
    在郭颖语看来,《泪之歌》的导演和编剧是不需要获得观众共鸣的,前半部分好歹符合现实,但后半部分……搁这搞释然文学呢?
    观众只是他们play的一环是吧?
    郭颖语和胡言说要给《泪之歌》打低分,一开始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可现在,两人确实忍不住打低分了,甚至,打完分之后,两人默默看向陆煦,眼神威慑他也打。
    陆煦:“行吧。”
    陆煦是看过《泪之歌》的初始剧本的,他那时候就觉得,《泪之歌》是典型的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
    而电影上映之后,陆煦发现,最终成片剧本又有改动——甚至还不如最初的版本。
    陆煦确实不理解剧本的改动,不过他的观影感受是——齐笛想拿奖的话,在评委们愿意接受剧本逻辑的情况下,倒也未必不可。
    剧本改动最大的地方,其实是齐笛所扮演主角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倔强不甘到后来被同化、再到觉醒……齐笛在电影中的个人发挥非常充分,流着泪的主角、崩溃的主角、绝望的主角……他都一一展现出来了。
    #齐笛哭戏”这个词条甚至上了热搜。
    在这个词条下方,则是营销号们对齐笛演技的无限褒扬,什么“影帝级别的发挥”、“贴近现实而有张力的演技”、“引起共鸣的眼泪”。
    陆煦:“……”
    #我倒要看看第一天能骗到多少钱#
    事实证明,国庆档果然非同寻常,在轰炸般密集的营销和排片的共同助力下,《泪之歌》首日竟然拿到了1.5亿票房。
    上映之前,《泪之歌》曾靠预告小小出了回圈。
    预告下方,有如今已过中年、至今仍被童年经历困扰的中年人的留言,他说自己想到那时候依然会流泪,虽然已经逃离了父母,每年却都有亲戚批评他不孝,指责声潮水一般向他涌来,逼着他体谅父母。
    “父母没有错,但小时候的我犯了什么罪吗?”
    还有对父母的偏心无法释怀的女生的留言。
    《泪之歌》是为数不多为这群人写的故事,在剧组发布预告后不久,这群人一边留言,一边表示自己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
    作为一部成本不够高的电影,《泪之歌》的预售数据在国庆档排在中等,首日票房也不算差。
    然而,这些因自身经历选择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的观众们,看过成片之后,却产生了自己“被骗了”感受。
    郭颖语不是第一个想吐槽《泪之歌》的观众。
    《泪之歌》官博下方有一条热评,来自一位买了第一场票去支持电影的观众,她说,她以为她可以在电影院看到一个自我拯救的故事。
    《泪之歌》里的角色,很多已经无可救药了,但主角至少应该自我拯救。
    “我不知道我坐在电影院的意义,屏幕上闪现主角父母的脸孔时,我仿佛和困扰我十多年的噩梦重遇了,他们很像我的父母,让我惊恐,让我畏惧,现在的我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我自己清楚,年少时的那段经历在我身上开了一个洞,这个洞很难愈合。”
    “我以为《泪之歌》会以噩梦终结收尾,但它没有,甚至我觉得,它在嘲笑我之前十多年的努力。”
    “看完《泪之歌》的这天下午,我又开始吃抑郁药……”
    这条热评收获了上百条留言,点赞和转发都很多,可《泪之歌》剧组却不会容许这种“恶评”在首页存在,直接动手删除了。
    但——官博毕竟只有一到两位工作人员负责。
    工作人员删评的速度再快,终究挡不住这些汹涌而至骂电影“诈骗”的留言。
    《泪之歌》导演忍不住露面发声了,有张治珍这位大前辈的教训在,导演自然不会没脑子地喷观众没有品味不懂艺术,只说“人生充满着遗憾和残酷,面对困境,有人走出来了,有人一辈子都走不出来,我们应该允许这两种结果同时存在,而不是去否定自己的对立面。”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