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 第269章 加强治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9章 加强治理
    大宋嘉祐八年,十月。
    随着棺椁最后也顺利地下葬了,这丧事相关的事宜,也差不多算是告一段落了。
    对赵昕来说,当官家最大的好处,就是定时定点,打卡上班。
    最不好的地方,就是以后也很难再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了。
    这实则反倒是对他自己的一种架空。
    十月底,西夏前线战事也是传来。
    由赵珣所带领的前锋部队,跟西夏在横山地区打了一仗,只能说效果还行,斩首数百级。
    赵昕随后也是单独写信给赵珣,问了问横山地区的民心如何。
    毕竟再怎么说,这横山地区所生活的,大多都是羌人。
    难免有的羌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突然又选择反叛。
    赵珣最后的回信是,日子过得还算是可以。目前来说,民心稳定。
    赵昕最担心的,其实是一些大宋官员,自作聪明,欺负压迫这些地区的百姓。
    当然!
    也不能说这些羌人,就全都是好人。
    只是……
    生活习性的不同,还有观念的不同,很容易便会打起来。
    虽说赵昕是打下了横山,跟辽国,可他从来都不认为,这些地区的人,百姓,就一定会一直愿意归附于大宋。
    这两个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慢慢地,又变成两个火药桶。
    什么时候再次打起来,也不一定。
    如今他唯一可以做的,也就只有选拔一些可靠的人才,方能让这样的和平,延续得更久一点。
    只能说……
    赵昕总感觉自己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但却一点也毫无头绪。
    其实他应该要建立一个类似于政委,或者是书记这样的官职,去管理这些地方,说不定更好。
    但是这政高官的思想觉悟,未必能有自己这么高尚。
    因此,这如何选人,也是一大难题。
    当赵昕这边正苦恼着,坐在书桌前揉着脑袋的时候,欧阳修这边也是说道:“官家,司马光上疏说,虽说官家已经取得了可能历代皇帝都少有的功绩,但是,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他说,官家应该多读点书,这样才能把这个国家给治好。”
    赵昕只想说,放屁!
    不过,接着欧阳修的话茬,赵昕倒是道:“接下来,你在朝堂上,帮我说一说。”
    欧阳修一脸疑惑地道:“官家想让臣说什么?”
    赵昕便道:“唔……你就说,司马光建议我二十七個月内,不准有各种玩乐的活动,你明日上朝后,就直接反驳这一观点,说,我这么多年,哪一天不是忙忙碌碌的,现如今大宋最应该担心的,是我会不会因为过于忙碌,而英年早逝。”
    “所以……像是不能玩乐这种提议,只适用于其他人,对我这样的劳动模范来说,其实更应该多多休息,免得到时候大宋失去一位英明的君王,那这就是这天下以及天下百姓最大的损失了。”
    欧阳修也不知道赵昕为何要说这个。
    不由得心想……
    难道官家想学李隆基了?
    唐玄宗李隆基当年也十分地勤奋啊,可后来,你也看到了,弄出了一个安史之乱,然后大唐的国势,便急转直下。
    欧阳修便道:“官家你这是想做什么?”
    赵昕便道:“我只是觉得,我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玩乐。”
    欧阳修:“……”
    不过也行吧!
    反正……
    在欧阳修看来,等官家什么时候快变成李隆基了,他们再出言制止想来也来得及。
    主要是,听了赵昕那么一说,他还真有点怕赵昕忽然猝死。
    赵昕随后,又对欧阳修道;“苏轼如今在哪?”
    欧阳修便道:“在凤翔府当判官。”
    赵昕便道:“我以为,要想边疆地区能够长治久安,除了需要武力上的征服跟震慑,这文治上,也必须要下一点功夫。所以……我打算特别设立一个官职,用来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文治。你有什么好的提议?”
    欧阳修便道:“官家指的是……”
    赵昕:“官名叫什么,稍微好听一点。”
    不过相比起这个……
    赵昕倒是觉得,他更应该把报纸行业,都开到边疆地区去。
    把一些招工的信息,都推给边疆的百姓。
    你会不会去,能不能去,不要紧,关键是对于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人来说,起码当他听到了有地方可以给他提供吃喝的时候,那他就会少了很多想要造反的念头。
    即便这个地方离他十万八千里远。
    对!
    接下来这报业,才是重中之重。
    而且……
    通过报纸,也可以直接向当地宣传自己想要宣传的东西,要让读报,成为一种习惯,让那些愚昧的外族百姓,能够知道更多有关国家的政策方针,避免别人一喊造反,他们就无脑地跟着去。
    当然!
    这一切的前提是,都是要建立在先填饱肚子的前提之下。
    至于说那些人不识字,根本不会读报,那直接雇个人去给他们读不就好了。
    所以……
    最后这部门的名字,也就出来了。
    就叫宣传部吧。
    先设立一个宣传部,然后再设一个尚书,由苏轼去当。
    很快……
    苏轼便被叫回了开封府。
    对于官家忽然召见,苏轼自然也是一脸诚惶诚恐。
    赵昕随后也是问道:“自古以来,极少有哪个朝代可以长期地把夷狄给治理好,你觉得,如果要治理好夷狄,应当怎么做?”
    而中等身材,长长的胡子,浓眉大眼,高帽子,宽袍大袖的苏轼也是愣了愣,不由得心想,难道是平时自己有说过什么不好的话,被官家给听说了?
    不过官家是真的年轻,甚至比他,还要年轻两岁。
    苏轼只能说压根就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因此,这突然被赵昕这么一问,也是有点当场没什么主意。
    只能是回道:“臣只知,夷狄畏威而不怀德,任何时候,都必须加以警惕跟防范。”
    赵昕便道:“我问伱怎样才能让他们最好是不造反,安生地过日子,没叫你防范他们。”
    苏轼便道:“那臣不知。”
    感觉官家有点吓人。
    赵昕便道:“如果我把你扔到辽国去,你想想,你要怎样,才能让辽国百姓的不造反。给你三日的时间,到时候,说出你的方法。”
    苏轼随后便一路摸着脑袋回去。
    不是……
    那么多人,为何官家偏偏就要找上他啊。
    明明他在凤翔府的日子过得好不滋润。
    而且……听官家这意思,好像是要把自己给丢到辽国去。
    唔……
    那还不如杀了他算了!
    很快,苏轼便找到了欧阳修,问问这是怎么回事。
    欧阳修不好说,而且,其实欧阳修有时候,也不太能够理解官家的想法。
    便对苏轼道:“总之……你就如实作答即可。”
    三日后,苏轼便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回道:“官家,臣回去思考了三日,没想到什么好的方法。”
    赵昕便问道:“那你歧视夷狄?”
    苏轼是四川人,又是大富大贵之家出来的,对夷狄,倒也谈不上是什么歧视吧。
    只是……
    假若听说了赵昕在前线打了胜仗,击败了夷狄,那他还是会为我们大宋武德充沛,而觉得高兴。
    便道:“歧视,臣以为谈不上,但对他们,确实有一点点的敌视,这也是因为,他们反复无常,经常寇边。”
    赵昕便问道:“那你觉得,他们为何要反复寇边?”
    苏轼便道:“臣以为,这自然是因为他们的天性便是如此。”
    赵昕直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你没读过这句话?”
    苏轼:“额……臣读过。”
    赵昕便道:“这才是他们反复寇边的缘由。因为吃不饱,所以他们只能杀别人,才能让自己吃饱。否则他们只能活生生地饿死。我们坐拥这世上最好的土地,可以拿来耕种,我们当然可以不用去杀人,可他们不行。如今我已经告诉你,他们之所以是夷狄,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那你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有关如何治理好夷狄。”
    苏轼便道:“让他们吃饱?”
    赵昕:“……”
    苏轼见赵昕不说话,紧接着又道:“可他们那草原上,物产本就不富庶,要想吃饱,怕是有点难。”
    赵昕便道:“那辽国为何能摆脱夷狄的兽性,你想过没有?虽说这些年,辽国也有不少冒犯大宋的地方,但至少,辽国是少有的,可以跟中原保持长时间和平的夷狄。他们甚至穿汉服,像汉人一样,尊崇儒家。”
    苏轼便一脸小心翼翼道:“是因为他们有燕云十六州,可以吃饱?”
    赵昕又道:“但让他们吃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即便是汉人自己,都不一定可以吃饱。更遑论要去照顾他们了。你可知,我为何要与你说这些?”
    苏轼便道:“臣不知。”
    赵昕便道:“古往今来,无数边疆受夷狄爱戴之汉人官员,无不做的,都是有益于夷狄,让夷狄日子过得更好之事。只有这样,这边疆才有可能被治理好。当边疆的夷狄百姓都能吃饱的时候,谁还愿意跟着他们的贵族去攻打汉人。你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去把边疆给治理好。我打算派你到辽国去,去做相关的事。你知道,我为何偏偏选择你?”
    苏轼便轻轻地摇了摇头,道:“臣不知。”
    赵昕便道:“因为你在文坛颇为名气。而且……你似乎还喜欢佛教。”
    苏轼回道:“臣与佛教,颇有一些渊源吧,臣长于眉山,眉山的佛教氛围,是有一些浓郁。”
    赵昕便道:“那就好,我希望你能在辽国多多地宣传佛教。你若是有认识什么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可以一并带过去。”
    苏轼:“……”
    赵昕解释道:“信佛能让人放弃杀戮,从而使得天下太平。接下来,你就任契丹宣传部,以及扶贫部尚书吧。”
    苏轼很是无奈。
    就不能再商量商量了吗?
    臣不想去啊!
    赵昕觉得,也只有被贬去了岭南,都能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能够在草原上,也过得好了。
    甚至说不定还能给草原地区再拉上一点旅游的流量。
    赵昕最后又问了句,“你对做好吃的,有什么看法?”
    苏轼不明白什么意思。
    赵昕便让对方回去,收拾收拾行李,跟亲友好好地道别。
    随时准备北上,越快越好。
    随后……
    赵昕又不得不召见了报纸这边的负责人。
    让其以后印的报纸,要多印一些,方便可以拿来给辽国地区使用。
    另外……
    大宋的其他地方,也不能没有。
    很快……
    苏轼便收拾好了行囊。
    而赵昕这边,也是首先联系自己的商团,把求购羊毛等信息,都刊登到报纸上。
    再由苏轼把报纸一起带去辽国的上京临潢府。
    又由三司,给了苏轼一点启动资金,到时候,方便苏轼在当地直接招人帮忙打点上下。
    总之……
    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获得外界信息的环境,并且,把当地百姓看报纸的阅读习惯,都逐步地培养起来。
    当然!
    当地百姓连汉话都说不利索,更别提读报,可这种事,也不打紧。
    毕竟现在不懂,不代表以后都不懂。
    而且,他不懂,你可以招人去给他们读,把报纸上的内容都直接告诉对方。
    你要是跟牧民说,什么地方有人收羊毛,价钱还算是公道,那他有钱难道不会赚?
    只要你有利益给他,他自然就会赶着羊来找你了。
    赵昕也拟在辽国上京建一个羊毛加工厂。
    到时候也可以直接在当地招人处理羊毛。
    剩下的,就只有售卖出货了。
    由于赵昕早早就建好了商团,由自己的岳父来牵头打理。
    因此这散货的事,对他来说,也并非是很伤脑筋。
    而随着这样的交易变多,这发行纸钞的事,也是不得不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商人担心的是赵昕胡乱了发行纸钞。
    而赵昕担心的,则是说不定有人会造假币。
    不过你不得不承认,相比起铜钱、甚至是铁钱,这纸钞对他们来说,在使用上,绝对可以说是更方便。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要不要在某个州府先推行。
    不过现如今,感觉只在某个州府推行,都有点不是很够用了。
    最好是能在全国推行。
    商团当中,有人觉得这样太激进了,所以支持跟反对的比例大概是一半对一半。
    赵昕也只能是再等等。
    而且……
    他还得对防伪的技术,再稍稍地提升一下才行。
    像什么变色油墨。
    最好是能通过化学的方式,稳定地创作出一种别人很难仿造的油墨,这样一来,就更加不用担心其他人会伪造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