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 第16章 改稻为桑,暴利走私!
第16章 改稻为桑,暴利走私!
“一旦施行考成法,朝廷命官可以因失职被罢免,这可是引子,我们会失去几十名同侪,甚至几百名。”
严嵩这时精神格外矍铄,眼睛也不昏了,有神地望着身前的徐阶,分析着考成法的影响。
徐阶悲伤接道:“几千名吧。”
要知道,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贪墨,这些人是中流砥柱,全部罢黜后,可就没人年年给京里送银子了。
对抗考成法,就是在对抗圣意,生死未卜。
执行考成法,就是在自掘坟墓。
徐阶更小心了,又问道:“阁老,我们该怎么办?”
严嵩脸上浮出一丝苦涩,叹息道:“内阁要提升对皇上的重要性,就在接下来几天,这样,才能让皇上放心把稽查、考核我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官员的权力交给内阁,现在,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可时常出入玉熙宫。”
执掌中枢二十年,严嵩即便是坐在家里,天下的事情都在源源不断为他所知。
其中,就包括陆炳出入玉熙宫的次数,以及,刚被杖毙抄家的司礼监两位秉笔太监,送去朝天观为道士的东厂提督太监。
无数线报证明,司礼监和东厂已经失去了圣眷,取而代之的锦衣卫,是只饿了百年的猛虎。
一朝得势,正在肆意展露獠牙和利爪,要是再奉旨监察天下,严党、清流全都要倒霉。
闭门养虎,虎大伤人。
当初锦衣卫是被成祖文皇帝、东厂、文官联手关起来的,如今被皇上放出来,不吃人才怪。
假如皇上始终对内阁保持信任还好,锦衣卫有所忌惮,就不敢大开杀戒。
可偏偏皇上对如今的内阁没有丁点信任。
去年万寿宫失火后,在重建万寿宫或搬回皇宫的选择中,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的严嵩,选择了“或”。
谏言皇上搬到南宫。
就是我大明朝战神皇帝朱祁镇被瓦刺送回朝所居,然后发动夺门之变的那个南宫。
所以,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从战神皇帝后,南宫,就成了大明皇室的禁忌和禁地。
搬到南宫,对皇上而言,属于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身为儿子的严世蕃,果断选择了跟随老父亲的脚步,上书劝谏皇上搬到南宫。
虽说事情以皇上搬到玉熙宫而告终,但严家父子能清晰感受到皇上这些日子的疏远。
徐阶、高拱、张居正,就更不必多说了,周云逸的后台,皇上想信任都信任不了。
内阁五人组,想和锦衣卫争夺考成法监察权,就必须重获皇上的信任。
而且,要赶快。
“阁老,那该怎么做?”
“皇上最喜欢什么?”
“银子。”徐阶不假思索答道。
不止皇上喜欢,天下人就没有人不喜欢的,就连他徐阶,都在为向皇上献银的事而发愁。
他和淞江府徐家,是真不想献银啊。“少湖,御前财政会议上许诺的东西,就差你了。”严嵩提醒道。
张居正直接把江陵张家交给了锦衣卫处置,严家也妥协调动了两千多万两纹银献上,据不完全消息,司礼监也都向皇上献了银,孟冲、石义之死,就是所献之银没能让皇上满意。
在严嵩看来,徐阶是在抄家诛族的路上狂奔。
“阁老,那是我徐家数代人,百年的积蓄啊。”徐阶眼帘低垂道。
严嵩知道徐阶被说动了,笑道:“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只要人活着,一切都有希望,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徐阶选择性过滤了严嵩的话,敏锐地抓住了关键点,“什么新的?”
“少湖,张居正找你说过重新打通海面货商之路的事吧。”严嵩开门见山道。
徐阶一惊,下意识地望向了严嵩,眼中晦暗不明,难道说,张居正私下与严嵩有来往?
“别多想,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获授翰林院庶吉士,那时候,我兼任翰林学士,较真点说,我也算是张居正的师父。”
严嵩无视徐阶警惕的目光,使了一枪,自顾自继续说:“张居正在翰林院时,就向其他翰林说过,自大明永乐三年,太宗文皇帝就命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远下西洋,前后七次,商货远通,直至嘉靖十几年,海上通商依然频繁。
后来因为倭寇骚乱,海面不靖,商运才受阻暂停。
张居正说,该从兵部着眼,增加闽浙军饷,让戚继光、俞大猷募充军队,建造战船,然后主动出击,剿灭倭寇,重开海路。
当时无人在意,我当然也没放在心上。”
这些全是真的,至于徐阶相不相信,严嵩并不在意。
嘉靖二十三年的他,正忙着和夏言争斗,是真的没将一个小小翰林官的话放心上。
而斗倒夏言后,对大权在握的严嵩而言,敛财的方法有许多种,更方便,更直接的,多的是,重开海路的事,就又被他遗忘了。
彻夜的读书,严嵩昏沉了近二十年的脑海,前所未有的清醒,这才又被他想了起来。
既然指着大明朝内不容易再发大财,那何不将格局打开,去赚西洋人的钱?
“只要海面货商畅通,接下来就是运什么赚钱的问题,茶叶、瓷器、丝绸等等,西洋财富随意夺取,这些,皇家是赚不完的。”严嵩指出了新的发财路子。
走私!
用大明朝的军队,去维护海面货商的通畅,再让自己的船载满货物去西洋谋取暴利。
不过,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正和倭寇打的如火如荼,胜败仍是两说,严嵩知道,走私之利太远,很难让徐阶彻底心动,再次指条明路道:“茶叶、瓷器难以运输,但丝绸却容易。
一匹上等的丝绸,在内地能卖到六两银子,如果销到西洋,则能卖到十两白银以上。
现在应天是一万张织机,浙江是八千张织机,皇上要想增加西洋货商利润,必然会下旨江南增加织机、多产丝绸。
织机、丝绸增加,增加桑田就成必行之事。
历来都是应天的丝绸也多靠浙江供应蚕丝,气候使然,浙江适合栽桑产蚕。
只是这样,农田改为桑田,浙江百姓吃粮,就只能从外省调拨。
外省粮贵,为了弥补浙江百姓的损失,内阁上书减免税赋,或者以农田税征桑田。
少湖,你把淞江府徐家过去侵占的田地献于皇上,再另寻法子低价买田,改种桑田,桑田交低价税赋,却能赚卖丝绸的银子,过不了多少年,半城徐家之景又当重现。”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