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是皇太子 - 第438章 前车之鉴
第438章 前车之鉴
“臣妾…臣妾…”
“别慌,慢慢说。”
赵兴微微一笑,埋头在小沈氏的脖颈处轻吻了起来,手滑落到腰带处,解开了腰带。
“是宋将军和我兄长说让臣妾参加选秀的。”
“这才乖。”
赵兴抬头微笑道:“朕喜欢听话的人。”
对此赵兴其实已经有了猜测,小沈氏的答案,只是让他确认一下罢了。
不过如今美人当前,赵兴可没有时间去想这些。
赵兴拥着小沈氏倒在床榻之上,大双小双上前,辅助两人脱下衣物,然后放下床帘,红着脸侍立在床边等候吩咐。
不一会,房内响起一声痛呼,接着屋内响起令人面红耳赤的深夜。
过了大约半柱香左右,小沈氏发出一声长呼,然后安静了下来。
赵兴并没有尽性,但小沈氏初次承欢,显然已经承受不了了,赵兴让大双小双上床,继续征战。
…………
垂拱殿内
赵兴看着底下的一众重臣,说道:“年前朕和诸爱卿多次商议过对吏治的整顿。都说打天下易,守天下难,这个难就体现在吏治上。大宋立国已经百年,吏治糜烂,已经到了不整顿不行的地步了。
朕根据诸爱卿的一些建议,和朕的一些考量,拟订了一个章程,诸位爱卿看看如何。”
赵兴说完,让三水把他拟定的章程,拿给众人观看。
韩章看完,一言不发,将其递给了边上的官员,低头沉思了起来。
等所有官员看完后,赵兴微笑道:“诸卿,朕这个章程如何?”
“陛下,官员考评的标准并无问题,臣认为没有改动的必要。另外,根据地方钱粮增长为考核标准,是否有些儿戏了?”一个官员出列道。
“楚爱卿说说哪里儿戏了?”赵兴淡淡道。
“官员并非商人,每个地方的田地都是固定的,产粮数量每年差距不会太大。若是依照陛下之法实行,一些官员为了升迁,必然会增加各种苛捐杂税,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笑话!”赵兴冷笑道:“朕问你,官员管理一地的作用是什么?”
“自然是保境安民!”
“这话没错,但是太过片面了。在朕看来,为官一任,就该造福一方。
爱卿说田地都是固定的,简直可笑。不说各地都有荒地可以开荒,就说那些固有的田地,明明登记在册的,为何会有那么多被隐匿了?登记在册的田地都能被隐匿,何来数量固定一说?”
“即便数量固定,增肥,兴修水利,都能增加粮食产量。
至于银钱增加就更简单了,百姓富足自然会带动商业繁荣,商税就会增加。
此外人口的增长,都会增长地方经济,何来固定之说?”
“可官员并非商贩,农耕方面官员还能插手,可那些商贩并非官员可以直接控制的。”
“你说的不错,可不能直接控制,难道不能间接影响?不盘剥百姓商贩,如何增加粮食产量,繁荣一方之经济,这些才是官员该去想的。否则朝廷养那么多地方官,难道就是让他们断断案子,出现天灾人祸才去应对,没有任何主动性么?架桥铺路,审案断案,这些本就是官员该做的。修几座桥,办几个要案,都能成为显眼的政绩,简直可笑!”赵兴淡淡道。
古代的官员大多数其实都是在混日子,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一些官员考评升迁的政绩就是在当地架桥铺路,深受百姓称赞。
这个所谓的深受百姓称赞有多少说分,可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赵兴看过不少官员升迁的政绩,得出一点结论,哪怕栓条狗,都没什么差别。
官场之中,想要升迁必须得钱打点,除非你有背景,不然就要做出特别亮眼的政绩。
在许多官员看来,官场升迁,钱打点才是主要的,政绩什么的根本不重要。
有那个时间不如想着怎么捞钱,至于政绩,等任期快满的时候,修个桥铺个路,让人一宣扬,不就来了么。
什么你说这不算大政绩?
我管辖的地方,在这期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不就是最大的政绩了么?
“可每地穷富不一样,人口也不一样,若是以此为标准,谈何公平?”
“每个地方穷富不一样,自然不能同样评判。而是要看增长的比例。另外,以后官员升迁,除了吏部考核外,朕还会命人考核其任期期间当地的变化,和在普通百姓之中的口碑。”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陛下,此举不妥…”
“朕觉得很妥!”
赵兴挥手打断了那个说话的官员,在众人身上巡视了一眼说道:“别以为朕不知道,官员升迁送礼打点成风,政绩再好不钱打点,不仅不会升官,还会被调任去偏远苦寒之地。反之,即便没有政绩,只要打点的好,一样可以升迁。这些朕不想去追究,可是朕以后却不想再看到,否则就别怪朕无情了!”
赵兴此言一出,还想反对的官员瞬间闭嘴了。
在场有几个没有收过官员的孝敬的?
很多时候打点并非要让对方出力,而是关系的体现。
举个例子,莫个官员要升迁前,带着礼物上韩章府上一趟。
哪怕韩章什么都不说,吏部那边即便不会刻意照顾,也不至于刁难对方。
毕竟大相公的面子还是要卖的。
而且所谓的打点很多时候都不是直接送礼,而是逢年过节或者办什么喜事的时候送礼。
这样不会构成受贿,影响名声。
但若是较真,麻烦也不小。
“陛下!”
一个官员出列道:“臣看到陛下拟订的章程中有一条,官员授予实职时,需要进行测试,不知这个测试具体是什么?”
“测试官员对律法的了解和突发事情的应对!”
赵兴淡淡道:“之前科举入仕和荫封官员在授予实职的时候,都是直接授予的。朕认为很不妥,官员治理一方,若是连一些政务如何处理,甚至连对律法都不清楚,如何治理一方?”
“陛下,可是自从有了科举后,一次都是如此。若是改变,天下文人士子必然不会愿意,毕竟他们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后就是为了做官。陛下莫要忘了张元的前车之鉴啊。”那个官员说道。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