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149章 苏辙归京!
第149章 苏辙归京!
苏辙终于到了,苏允带着阿回等人跑去朱仙镇接人,不仅准备了两辆坐人的马车,还带上了几辆用来鸡蛋面的驴车,当然都清洗干净的,这是用来给苏辙一家运送行李的。
“来了来了!”
阿回远远地就看到了站在船头上的苏辙,苏辙看着神情颇为感慨。
苏允笑了笑,能不感慨么,原本以为要在筠州那小地方做五年监酒税小官,没想到只过了一年多时间便又回来了。
“叔父!叔父!这里,这里!”岸上有人挥手喊道。
苏辙看过去,岸上停着许多辆的马车,当头的是一个身量颇高,相貌极为俊美的年轻人,不是苏允又是谁?
苏辙一瞬间有些恍惚,他自然是知道此番回来是因为谁,虽说是章惇将他捞回来的,但真正让他回来的是自己的这个族侄。
这苏允啊,不仅帮了自己的哥哥,现在又帮了自己,其实他对自己一家的恩情,早就远远超过了当年母亲对苏允父母的恩情。
当年母亲不过是资助了苏允父母一点办婚礼的钱,满打满算,不过十贯而已,而苏允这两年在哥哥一家上的钱财何止千贯!
古人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苏允是真的做到了。
此次苏允将自己从筠州捞回来,无疑是挽救了自己的仕途,这等恩情,无异于救命之恩了!
苏辙并不知道他几年后便会从筠州回来,在他自己看来,对自己的仕途已经完蛋了。
旧党死的死贬的贬,朝廷里尽皆是新党横行,朝廷哪里还有他们的位置?
官家一意锐意进取,重用新党,而且年富力强,如今才三十来岁的年纪,他们这些反对变法的旧党,大约只能在地方上终老了,哪里还有回来的机会?
是的,不是苏辙悲观,而是形势对旧党便是这般艰难。
谁也没有料到,赵顼会在几年后驾崩,更因为幼帝登基,让旧党有一个卷土重来的机会。
所以在苏辙看来,苏允这番作为,便是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苏辙上了岸,狠狠地拥抱了一下苏允,道:“居正,谢谢你。”
苏允摇头道:“叔父,此趟乃是我有求于你,劳烦您跑这一趟,真是辛苦了。”
苏辙失笑道:“你啊你,是什么情况我还不清楚么,你寄给我的书我已经看过了,立意极高、意气贯通、自圆其说,已经是一个十分完善的学说了。
我其实帮不上什么忙,虽说当时是我教你的孟子,但现在的你,在孟子的学说上,你已经足以当我的老师了。”
这个评价是极高的,连苏允听了都十分高兴,道:“叔父这么高看,我终于有了点信心了。”
苏辙闻言笑道:“你不要妄自菲薄,你这本孟子集注,在我看来,将会成为接下来新的经典,而且……”
苏辙满带深意的看了一下苏允道,“……我们眉山苏氏,以前出文章大家、诗词大家,现在也终于要出一个经义大家了。
而且你这个经义大家,将会是开宗立派级别的经义大家,孟子一书经你集注,有可能会从子集拔擢为经部,孟子他老人家,也该配享孔庙了。”
苏辙看着苏允的目光乃是欣赏。
《孟子》是苏辙的本经,他的一生都以孟子思想为行事准则,自然对孟子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孟子却连孔庙都没有办法进去,这对于苏辙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
现如今苏允的《孟子集注》横空出世,苏辙算是看到了将孟子推上神台的机会了,这甚至比苏允拯救他的政治生命还要重要!
苏允闻言不由得钦佩苏辙的眼光,孟子的确是因为朱熹的孟子集注,而从一个普通儒家圣人,一跃成为亚圣。
苏辙只是看了孟子集注,还没有看到孟子集注面试之后世人的反应,便能预判到这一点,这种眼光着实难得。
苏允笑了笑,道:“还请叔父接下来好好指导侄儿修改。”
苏辙点点头道:“此次官家委任我为秘书省校书郎,正好可以查阅诸多典籍,正好可以查漏补缺。”
苏允笑着点点头。
苏辙与苏允让开了路,让阿回他们赶紧搬行李,他们站在一旁继续聊。
苏辙低声道:“秘书省校书郎看似闲职,但乃是清要之官,以后可授职其他要害差遣,乃是一个许多人求而不得的官职,你是怎么做到的?”
苏允叹了一口气,道:“叔父,我把我卖了个好价钱。”
苏辙不明所以,惊道:“怎么说?”
苏允笑道:“我答应了与章参政女结亲了。”
苏辙舒了一口气,笑道:“这是好事情啊,怎么能叫卖了好价钱?”
苏允闻言,顿时惊疑不定看着苏辙,道:“叔父,这不会是你的主意吧?”
苏辙闻言恼道:“你这是什么神情,是我的主意如何,不是我的主意又如何,这难道不是一门好亲事么?”
得了,尘埃落定矣。
就是这老货出的主意!
事已至此,还能怎么着呢?
苏允笑着道:“挺好挺好,诶,东西都装好了,叔父请上车吧,咱们进城。”苏辙哼了一下,昂首上车。
马车辚辚,朝城内而去。
进了城后,马车继续前行,苏辙却是忽而道:“我们这是往哪里去,馆驿似乎不在这个方向?”
苏允笑道:“去什么驿站,我已经给您买了一套院子,便在太学附近,以后您上班也近嘛。”
上班不是后世才有的,其实在宋代,上班全称为“上朝班”。
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为“上朝”;
而其他官吏没有资格上朝,就叫“上班”。
苏辙这个秘书省校书郎自然没有资格去上朝的,那么叫上班再精准不过啦。
这话一出,苏辙一下子坐不住了,连道:“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
苏辙当官许多年了,虽说在汴京的机会不多,但一直想在汴京买个房子,毕竟总是要回京当官的,但京城房价太高,这个梦想一直都没有办法实现。
而太学附近的房价有多贵他自然也是清楚的,在那里买房子,没有几千贯根本下不来。
苏允赶紧按住了苏辙,笑道:“就一个小院子,很小,您跟婶婶他们先住着,等侄儿挣了大钱,到时候再给你们买大院子。”
苏辙连连摇头道:“使不得使不得,我们还是去租个院子好了。”
苏允笑道:“买都买了,不住就浪费了,而且叔父还要帮我修改孟子集注,在太学旁边方便嘛。
修改孟子集注这么重要的事情,可不能耽搁,与这个相比,院子又算得什么?
叔父,我能否功成名就,可就要靠你了!”
苏允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苏辙想要推辞都不得,只是连连摇头,道:“唉,我这是又受了你的大恩情了。”
苏允不在这个话题上深究,只是扯开了别的话题,一会之后,便到了院子之外。
苏辙下车一看,回头跟苏允道:“你说这叫小院子?”
苏允点头道:“这附近小于四进的院子都是小院子,这院子不过三进,不叫小院子叫什么,叔父一家二三十口人,不这院子着实是小了些,您将就将就吧。”
苏辙一脸哭笑不得,不过看到妻子以及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模样,也只好受了下来,道:“算了,反正都欠了你那么多的人情,也不愁这么些了,不过,你这钱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临江楼给你的吗?”
苏允笑着摇头道:“临江楼最近都在扩建,分红暂时是不分的,我在汴京做了点小经营……”
苏允将鸡蛋灌饼的事情给说了说,不过没有说具体的营收,只是将规模说了说。
苏辙听说苏允的所谓小经营竟有七八百人,二三百个摊子,顿时有些咋舌,道:“我就说这一路进来,竟是发现以前没有见过的煎饼摊子,原来是你捣鼓出来的。”
苏允笑道:“是啊,生意虽小,但也能挣点钱,京城居大不易,不挣点钱活不下去啊。”
听得这话,苏辙倒是感同身受,这几年被贬来贬去,东奔西走的,所谓穷家富路,在路上的钱是绝对不能省的,家里人口又多,时不时还得资助一下兄长,这几年也是过得十分拮据。
苏允帮助苏辙一家安顿好,然后才让苏辙自己一家先行洗漱,接风洗尘的事情,等过两天他们休息过来了再说。
苏辙送苏允到了门口,等到苏允离去,他才感慨着进去。
进了前厅,妻子匆匆出来,急声与苏辙道:“夫君,你快跟我来。”
苏辙闻言惊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孩子身体不舒服?”
妻子却是不说话,拉着苏辙进了书房,书房里面堆满了装书的箱子,刚刚搬进来,还是乱糟糟的。
妻子指了一下一个箱子,道:“这个箱子不是咱们的。”
苏辙一看,果然不是自己的箱子,打开一看,顿时被吓了一跳,里面是满满的一箱子财货。
箱子分为三格,一格是满满的铜钱,一格是满满的银元宝,还有一个是满满的金元宝,铜钱格最大,占了二分之一,银元宝格子与金元宝格子持平。
苏辙善于持家,对金银财宝之类比较敏感,不用细数,便大约估出来这里有多少的钱财。
绝不少于千贯!
苏辙妻子呆呆看着箱子,道:“这是不是居正搬错了?”
苏辙闻言笑了起来,也罢,房子都住了,也不差再收这点钱了。
苏辙道:“收起来吧,等咱们手头宽裕了,到时候再还给居正便是了,居正,真是有心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