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 第596章 神话 (送功 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秦朝是一个法律十分严苛的朝代,秦始皇强硬的手段也产生了暴政敛财的后果。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继续开疆扩土,这也使得当时战乱不断,而徭役和兵役也成为战争能够继续进行的重要来源。
    但秦朝繁重的赋税制度也成为当时人民难以忍受,加速秦朝覆灭的罪魁祸首。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朝的徭役制度了。
    《通典》记载:“秦则不然,含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必备,是以贫者避”。
    在秦朝还未统一之时,嬴政明确划分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赋税的征收。秦代的赋税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田租、口赋和徭役。
    由于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因此向地主征收赋税也成为秦税收的第一选择。田租便是按照土地的亩数向土地所有者收取一定的钱财。当时商鞅变法时就提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拥有土地的多少自由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税收方式使得农民能够更加自由的进行农业活动,极大促进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当时秦的经济发展。在秦统一六国后,这种赋税方式基本没有改变,无论当时的土地所有者贫穷或者富有,一律需要上交田租。
    惟一不同的是,为了保护大地主和富农的利益,秦朝采取“军功爵制”,这种制度造成了大量的土地兼并,造成了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局面。
    当然,田租除了可以上交钱财之外,还可以上缴规定的草料。也就是说,不想上交田租的可以用三石刍和两石槀代替,这些被政府回收后,可以用作军中马匹的草料。
    除了田租,秦朝的赋税方式还有口赋,也就是按人头赋税。这种赋税方法针对于没有土地,游手好闲的人群。(所以,在秦朝,普通百姓想躺平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按人头赋税的方法在秦统一后变得逐渐完善起来,而且适用范围逐渐扩大,许多老弱病残、孩提婴儿也需要缴纳,极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当百姓无力担负税收时,官府便要求这些百姓参加无偿的劳动,因此秦统一后,徭役制度也是日趋完善。由于秦朝战争频繁,因此徭役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赋役方式,当男子达到服役的年龄,一般都需要服役三次,其中分别是一个月的本地劳役,郡县的一次劳役,以及外调其他郡县的一次劳役。
    但秦朝还是有人性化的一面,比如老人和残疾人是不用服役的,或者说是你在一些地方立功,比如养牛有方,种地有术,则可以免除本地的一个月劳役。另外士兵也有机会免除劳役,比如说立战功到达了不更这个爵位,那么则可以不用服役。另外那些被当做预备官员的学者和学生,则是也不用服役。然而这看似人性化的一点,在秦末时期几乎是荡然无存,别说是学生,就是老人也不得不参与劳役之中。
    而关于秦代的兵役制度,有诗曰:“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可以说秦代兵役制度十分严苛,服兵役的人数范围也很广,甚至女子也被编入军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朝采取的是郡县征兵的制度。参军人员的服役年龄一般都在15岁到65岁,如果遇到战事紧张的情况,可能也会打破这两个年龄限制,招收年龄更小或者年纪更大的男子。
    在秦朝统一后,男子服兵役的年龄有所改变,规定在十七岁之后就要进入军队内服役,当然如果情况特殊,年龄的限制也会有所改变。当17岁进入军队后,便是服兵役的开始,一直要在军中呆到60岁才止役。如果在战争期间有突出军功或贡献的人,到56岁就可以。
    在服役期间,有三个兵种,一种是更卒,一种是正卒,另一种是戍卒。更卒是秦朝军队的预备军,在这个军种中服兵役的男子,要求每年都服役一次,每次的时长是一个月。
    正卒就是正规编制的军队服役,正卒是战场上的主要战斗力,其中的士兵服役时间为一年,主要就是参加各种作战训练,为作战时提供合格的士兵。
    戍卒则是指守在秦国边境的士兵,这些士兵大多都是成为正卒后达到了训练的标准,才被派遣到边疆,进行为期一年的服役。
    因为当时的秦朝一直采取扩张的政策,因此兵役成为徭役的主要服役方式。可以说秦国全民皆兵,朝廷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安排和组织百姓入伍,以此来扩充军队的人数。
    甚至有史书记载,在战事紧张的情况下,朝廷将军队分为了三部分。一部分为强壮的成年男子,另一部分为强壮的成年女子,而其他老弱病残则被编为一大组,这也就是三军的来源。
    同时,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和对边疆的戍守,秦始皇对全国的交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不仅修建新的道路,而且开凿水渠,极大的方便了军队的行进以及输送。这样庞大的工程量,也是无数军民服役后的劳动成果。
    秦朝在赋税徭役方面展现出了一种毫无节制的做法。一方面,对百姓的压迫过于沉重,赋税摇役不顾民力,另一方面,朝廷对财力挥霍无度,大肆修建各种工程,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秦始皇时期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然而其中所征召的民夫到了三百多万,这意味着全国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口在为皇帝服徭役。而且还都是青年劳动力,另外除去服役的士兵,可想全国上下几乎看不到种地的男人,都是女人在劳作。
    董仲舒在《限民名田疏》中提出秦朝徭役是古时候的30倍: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别说董仲舒黑秦始皇,何坦野先生还特意在《秦朝徭役赋税制钩沉》中去对比了秦朝和商周时候的劳役量,发现秦朝的劳役是商周的35倍。
    秦朝的劳役年限是44年,开始时间为16周岁,终期为60周岁,这数字就有点荒唐,不说16岁成没成年,这时候人的寿命并不高。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七岁不到的年代,也就意味着,一个男人,从十六岁开始就要服役服到死。
    秦始皇修建的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是光有人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财力支持。
    三百多万的百姓被抓去服徭役,虽然说都是无偿运动不需要钱,但是这些人的管理和吃喝拉撒还是要费用的,政府就要财力支持了,这些财力从哪里来?收赋税。
    赋税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是强制征收,不管你是否乐意都要缴。
    赋税有田赋,意思就是你种各种农作物了都要交赋税。还有人头赋税,意思就是家里有几口人,就要交一定数量的赋税。
    秦朝的赋税制度主要分为:田租和田亩附加税、口赋、户赋、关市之税及商品税、山海池泽之税。这些赋税的种类很多,但是说实话,有的还能理解有的听起来就觉得很荒唐了。
    《汉书·百官宫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少府是秦朝时期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皇室的日常开销和宫廷所需。
    附带一句,少府这一官职为九卿之一,地位重要。少府的属官众多,包括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这些属官各有其职,共同协助少府完成其职责。
    具体来说,少府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掌管山海池泽之税,这是少府最主要的职能,包括对山林、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税收管理。也就是说,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扑鱼捞虾也好,打猎种地也罢,全部要交税。
    当然,少府的职责不止于收税供给皇室的日常开销,他还管理皇室的私有财产,如皇室的田地、庄园、畜群等。负责皇室的手工业制造,包括武器、工具、器物等的制作。
    还有参与皇室的商业活动,如盐铁专卖、物资采购等。
    说回来,秦朝的人头税也是有的,只是名称不同,在秦朝的时候叫口税,并且还分得很细了。15岁以上的成年男女交人头税叫算税,7岁到14岁这些未成年也要交人头税叫口钱。
    《汉书·食货志》: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田租、口赋、盐钱之利,二十倍于古。
    意思就是说秦朝的田租、人头税、食用盐等商品税收是以前的二十倍了。
    至于田亩税,那是各朝代都必须收的,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田税改革,废除了井田制的‘籍法’。当然所谓的改革只是修改了并非是取缔了,田亩税那是一定要收的,改了个名称叫“初租禾”,开始按照田地的面积来收取赋税,这是秦国按田亩科税制度的开始。田亩附加税就是秦朝的刍、稿税。
    刍、稿税就是指那些农作物的秸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
    意思就是说这些牲口吃得太多了,需要调运,为何能调用?因为收了很多老百姓的。
    秦朝不仅仅有山海池泽税、人头税(即口税)、田亩税和田亩附加税,还有户赋和关市之税及商品税。
    说来说去,秦二世而亡,还是因为秦始皇和秦二世横征暴敛,徭役和赋税严重失去了民心才导致秦朝灭亡。也许有人要说秦朝法律严酷,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严刑峻法目的还是为了管制秦朝百姓。
    一个开国皇帝为了自己的王朝长远点,其实都应该实行修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的。因为国家刚刚建立,刚刚结束战乱,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自己都无法生存下去,再加重徭役和赋税那是压根就不给他们活路了。
    而这也就是天下苦秦的根源,面对沉重的赋税和频繁的劳役,严苛的刑罚,百姓就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一刻都没有办法停歇。这时候天下也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会稽的项梁正在暗中积蓄武装力量,地方郡守都在想着如何自保。
    其实,要按简单的方法,易华伟换一个其他身份,可以等秦始皇死后,顺应天下大乱的趋势,揭竿而起,夺取天下。这种方法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开过君主都是通过利用前朝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秦朝的覆灭带来了农民起义和楚汉争霸的连串战争,这些冲突给中国的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到了西汉建立之初,中国的人口已经锐减到大约1300万,这个数字比起秦朝全盛时期减少了一半还多。
    这是一个痛苦的人口锐减过程,社会经济全面凋敝,百姓流离失,土地满目疮痍。
    所以,易华伟选择一条更加艰难但更加稳定的道路——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恢复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来真正地重建这个强大的帝国。这样的道路,虽然缓慢,却能奠定长远和平与繁荣的基础,让这世界的华夏子孙都能在和平与繁荣的环境中生活。
    帝国的扩张,如果不对内横征暴敛,那么就只能通过对外的方式来实现了。一个国家或帝国的扩张,本质上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资源和领土,以增强自身的国力和影响力。如果内部无法获取足够的人力资源,那么就只能将目光投向外部。
    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内部的稳定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对内横征暴敛会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从而影响帝国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对内横征暴敛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那么,对外扩张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通过对外扩张,帝国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领土,增强自身的国力和影响力。同时,对外扩张也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减轻民众对帝国的不满和压力。
    然而,对外扩张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精明的政治手腕,以应对可能遇到的敌对势力和挑战。此外,对外扩张也需要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帝国的优势,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在易华伟看来,除去生活在一千零四十五万平方公里上的五十六个民族,其余皆为异族。既然是异族,那易华伟下手自然毫无顾忌。
    易华伟给蒙恬的不是水泥配方,以现在的条件,制造出来的水泥不说能管千年,管个两年就够呛,易华伟可不想因为献上水泥而让嬴政产生带自己一起下去的想法。
    易华伟给蒙恬的是马镫跟马鞍的制作方法,以及一份卫生防疫手册跟小麦磨粉后制成食物的图册。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