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波涛之风起 - 第87章 西征大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7章 西征大宛
    茫茫西域,数千里黄沙之地,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国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国家,还不如说是部落,凝聚上万人口便可自称为大国,行霸一方。
    那位写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人赵翼曾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说中原王朝都是因衰弱而灭亡,唯独汉代在末年仍然强大。
    其实在原本的汉末,所谓的强大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远无当初班定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了。
    不过这一时空,有了欧阳龙的优秀表现,倒算是名副其实了。
    自他复通西域以来,不但将各强国的实力打压至极低水平,还给西域都护府开拓了大量税源,为后续的继任者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前任都护张温。
    不过,世事变迁,在西域执掌多年,贤明铁血的张温被调回汉朝国都了,换来一个新的都护,最重要的是听说都护府中的数万精骑也一起调走了,而新任都护也就带来五千余骑兵。
    于是,各国的心思又开始活泛起来,毕竟他们被汉人压制太久了,虽然不敢明着反抗,但是试探一下新任都护的脾气和实力还是可以的。
    这不,大宛国便驱逐了西域都护府派遣的使节,理由是对方要求增加汗血马上贡数量的任务他们无法做到,而汉使竟然辱骂国君……
    其实理由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理由,重要的是想找理由反抗。
    不过,大宛也不是自己独自出来扛旗,他们暗地里联合了贵霜、乌孙二国,又探得都护府内兵力空虚,这才有了公然叫嚣的底气。
    消息传至它乾城,董卓大怒,随即亲自率军征讨大宛!
    出发前,他和李儒有过沟通,毕竟有了这个得力的女婿担任都护府长史,整个都护府对西域各地的管理才算是正常的运转起来,也才让董卓可以安心的出征。
    李儒对于董卓的决定也是支持,甚至推荐了自己新发掘的人才随军参谋,他还早就与通丝国交涉过,想要打击大宛、乌孙等国好树立新任都护的威信,双方联合之下取胜也是在意料之中。
    毕竟他就算再有能力,要想在西域扎根,还是要亮出足够的实力才行,现在大宛国自己跳出来就是一只好“鸡”,打几下用来儆猴在好不过了……
    只有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李儒的施政也才能通顺。
    ————
    苍凉的沙丘旁上,眼看着一簇兵马扬尘而奔,军容骁健,铁衣硬甲寒光凛凛,刀戟雕弓杀气腾腾。
    如今虽是冬季,气温较低,不过西北汉子的适应力还是极强的,此时行军也可出其不意。
    那为首的一个壮士,头戴银胄,身披锁甲,胯下一匹驭风驹倒吊着一双怒眼,似要把眼前的黄沙全部吞噬。马主人一手把控着缰绳,一手摸向身后挂着的箭壶,抽出一支特别的箭来。
    “传令兵上前!”
    那大汉叫了一声,便有数骑冲出军阵,前来听令。
    那汉将箭交到队长手中:
    “你持我都护令箭飞马速行,前驱贵山城,告诉军民人等,尔等上官罔顾汉令,欲行反叛,王师将至,必不可安。若能知天命,顺天意,则不可追随叛首,送了身家性命!”
    传令兵领命前去。
    大汉随即大喝道:
    “既如此,斥候前出哨探五十里,大军依次前进!”
    随着董卓的呼喊,军威渐盛,所有的人马都加快了脚步。
    他们的军队以两千飞熊军和三千羌兵为主,校尉牛辅、郭汜,护军董孝随行出征。
    飞熊军以勇武为长,俱以乌油盔罩头,身上黑森森全服披挂着镔铁玄关甲,手中紧握斩铁剁铜的长刀,跨着黑毛青鬃的健马,来去如风,猛如熊罴,故而称“飞熊军”。
    那三千羌兵尤擅骑射,皆属族中壮勇,即使是马下功夫,也不是一般军健能敌。
    羌人不同于中原士兵,作战往往有自己擅长的兵器,勇力强悍的便持铁槌、铜锏,功夫娴熟的便用长枪、手戟,目力辽远的便使用硬弓、劲弩。
    董卓有意让他们在行军配合演练,以图训练出专门的军阵来,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是董仲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他狂驰了一段路程,一路也不曾看见镇甸,入眼尽是黄沙。回头能看见人处,唯有那赫然竖着“董”字大旗之地。
    他丝毫没有停下马步,朝队列后呼喊:
    “刘艾!”
    一个年轻人加快马速,来到他身边施礼道:
    “主公!”
    这便是李儒临行前推举的俊才,刚从京兆尹迁徙而来,董卓令他为随军祭酒。
    祭酒一职相当于后世的顾问,董卓令他任此职也是存了些考教之意,毕竟女婿李儒实在太忙,身子又弱不宜随军,这西域如此之大,也是需要另外的人随时给董卓出主意。
    见刘艾跟近,董卓笑问道:
    “我等远离朝廷,纵马边关,可比不得那班公卿大夫享福,每日里上抗风沙,下敌军马,过得是刀头舔血的日子,你说,这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啊?若论寻常想法,总要趋利避害,与其沙漠受苦,不如沃土安生啊!”
    刘艾回答倒:
    “主公,凡有一利,必有一弊,有戡平叛乱之功,安民定国之德,方可稳享荣光。主公如今远离朝堂,正好避免了那班盘根错节的士族掣肘,可以放开手脚,好好建立一番功业了!”
    董卓又问:
    “哦?依你之见,我们这次出征大宛,是十拿九稳?当真没有难处?”
    刘艾又答:
    “主公,此战胜与不胜,要看想取得怎样的战果。若欲破城灭国,实则难矣,亦不能服众。但若要借此立威于西域,还是大有可为的,想必长史亦是此意。”
    董卓对于自己所问的问题,内心也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只是想听听这新提拔上来的刘艾会如何回答,如今看来还算不错,没有上来就是一顿吹捧。
    这刘艾本是东汉皇族的末枝,到了他这一辈,早已没落,不过李儒说他这身份将来在政治上或有大用,留在身旁可作奇货可居。
    董卓见他说得有些见地,便想再试探试探,让他继续提些建言,谁知还真得到了意外之喜!
    刘艾接着向董卓提出了自己的方略:借助西域各处的对手操练自己的强军!
    偌大的西域,是天然的练兵场,比起飞熊军和羌兵,那些西域各国士卒的战力显然并不强悍,这对练兵是适宜的,可以一面提高战斗经验,一面能产生优秀的老兵。
    古代战争,士卒的兵甲装备和老兵的比例是影响军队战力的主要因素。装备可以钱砸,而经验丰富的老兵可是砸不出来的……
    在战场上,老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但自身战力强大,还可以辅助教导、组织新兵,老兵多的部队对于各类情况也能提前判断,并做出一些准备,经验多了甚至可以形成军队的特殊战法和军魂!
    而如果在成军之时就总是陷入恶战,是很难留下参战经验丰富的老兵的,那样不但不利于训练强军,反而会导致军队实力停滞不前。
    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的,在另一时空,汉朝末期实力强劲的军队就只有西凉军和并、幽二州的边军,因为他们都是在常年和游牧民族较量中锤炼出来的。
    董卓听了刘艾的建议,非常赞同,于是让他负责大军的后勤,保障军队正常运转……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