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242.第240章 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才是大明吏治最大的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0章 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才是大明吏治最大的问题
    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通过后世的一些古装影视剧,以及锦衣卫、隐龙卫最近的调查,朱棡才发现原来衙役也可以如此嚣张跋扈。
    就因为没有拿到相应的好处,他们能当着原告的面,掰断对方的传令牌。
    根据大明的相关规定:传令牌一旦断了,就代表当事人不听传唤,可以判个“藐视公堂”。
    在中央集权接近最鼎盛时期的明朝,藐视公堂就等于是在藐视王法。
    这么一顶大帽子扣下来,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给负责传唤捕快和衙役乖乖交钱。
    能够有理辩三分的原告都拿下了,不快更不可能放过,本身就理亏的那些被告。
    流传到后世,就变成了一句俗语。
    “衙门口朝南开,吃了原告吃被告,有理无钱莫进来!”
    然而考虑到朱元璋本来就对胥吏,存在非常严重的偏见。
    朱棡自然不可能将这些调查结果,直接了当的说出来。
    他这一次半路返回应天府,就是想在处理“宜兴案”的同时,彻底解决大明如今“重官员,轻胥吏”的局面。
    “老爹,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提高大明官员的俸禄待遇,就可以大幅改变如今的吏治情况。
    然而直到这次离开应天,真正深入民间之后才发现,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才是最大问题。”
    朱元璋显然不相信,作为基层办事人员的胥吏,可以将县官给彻底架空。
    “那些捕头、衙役即便再有势力,也不过是没有品级的胥吏。
    知县好歹是七品官员,又怎么会任由下属蒙蔽自己呢?”
    朱棡一针见血的说道:“知县不过是三年一任的流官,真正有势力的人,过了三年就会掉到别的地方。
    在这期间他们只会和那些胥吏和和气气的,尽可能不把关系搞僵。
    况且胥吏往往都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家传势力,一般的县官还真斗不过他们!”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说道:“这正是爹为什么要禁止胥吏参加科举的主要原因,他们无品无级就已经如此猖狂。
    倘若真的有机会成为朝廷官员,势必会比‘空印案’里面的那些蛀虫更加过分。”
    朱棡摇头说道:“其实无论《御制大诰》还是《大明九律》,最终都需要有人去执行才能得到落实。
    如果不能解决大明‘重官员,轻胥吏’的弊病,再好的政策到了地方之后,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大明在现阶段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异地为官”的任用措施,因此普遍存在“知县是外地官,胥吏是本地人”的情况。
    况且捕快、衙役是本地人,代代相传、相互勾结。
    正所谓法不责众,知县最多免掉几个人,又不可能让捕快全体失业。
    再加上知县不熟悉本地情况,想做事只能依靠本地的捕快、衙役。
    不然连税都收不上来,政策也落实不下去。
    “如果咱下令禁止胥吏世袭,同时加强对那些地方官的考核,是不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
    看着依然心存幻想的朱元璋,朱棡直接在纸上写下了“国权不下县”这五个字。
    “胥吏里面的人,有不少都是当地豪绅的旁系。
    知县如果与那些捕快、衙役撕破脸,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得罪当地的豪门贵族。您是出于成本考虑,沿用了‘国权不下县’的地方治理方针。
    可到头来却给那些豪门贵族,提供了假公济私的土壤。
    论白道知县想办事离不开胥吏,论黑道知县更比不过他们。
    换做您是知县,又能怎么对付这些胥吏呢?”
    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那那咱就禁止当地的豪门贵族去做胥吏,把机会都让给普通百姓的子弟。
    他们本身就是农家的孩子,肯定不会像那些豪绅一样鱼肉百姓的!”
    朱棡见老爹始终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索性便直言不讳的反问道:“在外各衙门吏典的月俸仅为一石,您认为除了衣食无忧的豪门贵族子弟之外,普通百姓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胥吏吗?”
    就在朱元璋被自己三儿子怼得哑口无言时,太子朱标的声音忽然在御书房外响起。
    “爹,您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为什么就不直接问一问,三弟在太原就蕃期间,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呢?”
    听到朱标的这番提醒,朱元璋顿时茅塞顿开。
    “还是你大哥脑袋灵光,反倒是你这小子说起话来就会拐弯抹角。
    现在快跟咱讲一讲,你在太原就蕃期间,如何处理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
    朱棡慢条斯理的喝了一口茶,随即才在朱元璋的催促下缓缓开口。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大幅提高胥吏的俸禄待遇,从而促使普通百姓的子弟主动去应聘相应岗位。
    另一个办法就是,让现有胥吏看到晋升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他们在本地结党营私的可能性。”
    朱标眼神中带着疑惑说道:“我大明目前每年的财政收入,只能支撑8万多人的官员队伍。
    如果大幅提高胥吏的俸禄待遇,势必会给国库造成巨大的负担。
    可如果将那些熟悉本地情况的胥吏调走,又怎么能够保证继任者拥有同样优秀的工作能力呢?”
    朱棡笑着解释道:“凡是太原辖区的县吏,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政务考核。
    只要是可以通过能达到相应标准,就能从没有品级的捕快、衙役,晋升为从九品的巡检。
    六房县吏只要在一年内表现优秀并通过政务考核,就能晋升为九品的县主簿。
    哪怕是一名身份低微的仵作,同样可以通过平时的优异表现,获得参加政务考核的名额。
    实不相瞒,如今被老爹调入朝堂的顾修齐和钟伯弦,就是我从胥吏里面选拔出来的卓越人才。”
    朱元璋一脸不解的问道:“虽然我大明仅从九品的官位就多达22个,但大部分都不属于地方官。
    你每年都进行一次政务考核,哪有那么多官位给胥吏安排啊?”
    朱棡拿起放在桌案上的狼毫笔,写下了“师爷”这个在清朝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特殊职业。
    “我把师爷分为六种,书启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征比师爷、挂号师爷和账房师爷。
    只有通过政务考核的正九品官员,才有资格应聘这个岗位。”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