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197.第195章 太子朱标代天巡查太原,监国地位不稳引发大臣非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5章 太子朱标代天巡查太原,监国地位不稳引发大臣非议
    朱标的声音带着一丝忧虑,显然对再次发动战争持有保留意见。
    朱元璋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这个大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然而更多的还是坚定。
    他知道朱标一直以来都以仁爱和宽厚著称,对于战争总是持谨慎态度。
    只是这一次,朱元璋必须坚持自己的决定。
    只见他缓缓开口道:“太子啊,你可知咱为何要执意北伐?”
    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能穿透人心。
    朱标躬身下拜,抱拳说道:“儿臣不知,请父皇明示。”
    他的语气诚恳而恭敬,显示出对父亲的尊重。
    朱元璋站起身来,背着手走到门前,望着远方的天空。
    只见他缓缓说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北元一日不灭,我大明便永无宁日!”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决心和霸气。
    殿下众大臣纷纷附和,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他们的声音整齐而响亮,表达了对皇帝决策的支持。
    朱棡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感叹:“不愧是洪武大帝啊!他的气魄和决断力无人能及。”
    他深知朱元璋的决心和战略眼光,也明白这场北伐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尽管朱棡理解朱标的顾虑,但他更相信朱元璋的判断和领导能力。
    毕竟就连胡惟庸那种权倾朝野朝野的丞相,都已经被砍了脑袋。
    眼下除了太子朱标之外,整个朝堂上已经没有人敢和朱元璋唱反调了。
    “咱之前一直听晋王说,太原是个好地方。
    可惜山高路远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等过完年之后,太子就代咱过去走走吧。”
    朱元璋话音刚落,朝堂上的众大臣便一片哗然。
    众所周知朱标权力之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几乎所有大臣都在东宫挂名
    历代皇帝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更好执政,允许他们在一定限度内培养属于自己的班底。
    然而绝不能储君和太多的大臣有牵连,否则便会失去信任。
    清朝康熙时期,皇八子胤禩本来是皇位的绝佳继承人。
    可就是因为朝中太多文武大臣支持胤禩,康熙认为他交通大臣。
    不但将其臭骂了一顿,还直接取消了胤禩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绝大部分的封建王朝,太子交通大臣都是非常严重的,很容易让现任君主寝食难安。
    因为太子本身就算潜力股,不出意外日后能够顺利继承皇位。
    朝中大臣争先恐后巴结他们,以便将来自己能够加官进爵。
    久而久之这些人的心思,就从统治者转移到了太子身上,办事也不会像之前那么尽心。
    更严重的是若太子笼络到足够势力,一些人便可能会怂恿他提前夺位。
    当初李渊就是因为没限制李世民培植势力,最后导致了“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李世民并非太子尚且可以做到这点,更不要说号召力更为强大的储君了。
    因此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提防太子,尽可能避免他们过多接触朝中大臣。
    然而朱标的待遇却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曾经在东宫挂职。
    李善长兼任东宫少师,徐达兼任东宫少傅,常遇春则兼任太子少保。
    同时还有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一大群开国勋贵,都曾经兼领东宫职事。这待遇放眼整个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由此可见朱标掌握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了。
    二、代为监国,全权处理政务
    有时帝王御驾亲征或巡游四方,他们会暂时给予东宫代为理政的权利。
    然而皇帝通常都会派专人监视储君,与此同时太子还需要时常汇报工作。
    遇到大事必须上报,让皇帝亲自处理。
    更多情况下所谓的“太子监国”,其实就是皇帝理政时储君站在一边观摩。
    能够拥有的实权,基本上是微乎其微。
    相较之下只有朱标这位懿文太子,才算是真正拥有了监国之权。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认为朱标的年纪足够了,便授予了他监国的权力。
    朱标在监国期间拥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极大权力。
    这意味着朝中文武大臣上报公务时,必须先交给朱标处理。
    然后才可以上奏给朱元璋,做最终的决断。
    很显然朱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得上半个皇帝了,朱元璋只是扮演着“兜底”的辅助角色。
    朱标权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的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
    然而正是因为长期协助朱元璋理政,朱标本就不好的身体,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差。
    最后导致他英年早逝,为后来朱棣的篡位埋下了伏笔。
    可眼下朱标刚监国一年,就被打发去太原代天巡视了,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的信号。
    看着窃窃私语的大臣们,朱元璋皱着眉头冷哼道:“有什么意见大点声说,嘀嘀咕咕的咱又听不清。
    那个谁,刚才就你议论得最欢。
    咱给你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
    看到其他同僚投过来的目光,那位被朱元璋叫到的大臣,顿时产生了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
    “微臣觉得太子去山西代天巡视,实在是一个非常英明的举措。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如今京城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适当学习一些先进经验也是应该的。
    陛下圣明,臣等望尘莫及啊!”
    那名大臣话音刚落,满朝堂的官员顿时响起了一片“陛下圣明”。
    这可把他吓得不轻,毕竟上个一呼百应的胡惟庸都已经掉脑袋了。
    好在朱元璋并没有再什么,骂名差点尿裤子的大臣,这才避免了君前失仪的尴尬。
    看到没有人再上奏本,朱元璋向站在自己身旁的王景弘递了一个眼神。
    “退……”
    谁知还没等王景弘把话说完,徐达便从人群里站了出来。
    “陛下,不知您召老臣上殿所为何事?”
    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爱卿不必紧张,咱只是想问问伱。
    对于当前的朝政局势,你有何看法?”
    徐达心中一喜,暗想这下有机会表现了。
    只见他清了清嗓子,上前一步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后说道:“陛下,老臣认为当下朝廷应当大力发展农业,减轻百姓赋税。
    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军事力量,以防外敌入侵。”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