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60章 什么叫缘分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章 什么叫缘分啊
    灵帝摇了摇头:“他们所争的太子少傅,实则是名分,可我汉家并无太子少傅须得如何的定论。”
    刘辩马上反应过来,只要选一个能在名声上不说盖过袁隗,至少能不落下风的人。
    卢植虽优秀,可毕竟比不上袁隗曾任三公的履历。
    但有个人,不需要跟袁隗比官职。
    刘辩道:“以郑师为太子少傅?只是郑师无意为官……”
    灵帝摆摆手,道:“只需挂个名而已,又不需他处理俗务。若他坚持不受,为他空着又何妨?”
    刘辩为拉来做挡箭牌的郑玄默哀三秒,又对灵帝建议说:“如此,我该亲自去郑师教学之地延请。”
    “孺子可教也!”
    之后刘辩将此事知会给卢植,但卢植不为当不成太子少傅而沮丧。
    他还给刘辩出主意:“当年康成公在关东经学上无人可请教,乃是我邀请他入扶风,拜吾师,吾二人相交多年矣。
    殿下只需告知他,只需遥领太子少傅,无需进太子宫,一应事宜全由太子率更令代为处置,我料定康成公不会拒绝。”
    待到休沐日,刘辩便再次出宫了。
    郑玄并未住在雒阳城中,而是选择了距离太学不远的地方。
    在灵帝的压制下,如今的太学已经不复当初三万人的鼎盛局面,但随着郑玄的到来,太学日渐向好。
    刘辩的车驾自是一路畅通,待到达郑玄所在的简陋居所,郑玄之子郑益连忙上前迎接。
    郑玄的居所不大,站在门前,几乎一览无余,院子也就比篱笆好上一些,里面还有一块菜地。
    即便能看到院中草亭下郑玄的身影,刘辩依旧保持礼数在门口等着郑益前去通报。
    不过考虑到他为了主打一个猝不及防,没有提前告诉郑玄,只能说他有礼数,但不多。
    门外的刘辩朝院内看去,他马上认出坐在郑玄旁边的是蔡邕,而蔡邕旁边还有一人,看起来年岁不大。等到郑益过去,那人竟站起来走开了。
    很快,郑益又来迎刘辩,郑玄与蔡邕也在亭中起身以待。
    互相行礼之后,刘辩照着卢植的说法很快道明了来意。
    正如卢植所料,郑玄稍作犹豫,便勉为其难地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但郑玄又表示:“既然不处理事务,俸禄亦不必领取。”
    刘辩见郑玄生活条件并不算好,试图劝说,无果。
    他又换了种说法:“俸禄发放非是我能决定的,郑师若是不愿使用,可在领取俸禄后散给贫困百姓,不也是一桩善举吗?”
    郑玄这才没有坚持。
    刘辩又问起方才蔡邕身边的离去之人是谁。
    郑玄与蔡邕对视一眼,蔡邕无奈作答。
    原来,自从刘辩要正式成为太子的消息传开,太子官属的空缺也为人所知。
    很快就有人打起了蔡邕的主意,若能有太子老师的推荐,成为太子官属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一帮人等在蔡邕门前投递拜帖、文章,还有想要另辟蹊径奉上黄金珍宝的。
    这些人只守在外面的街道旁,蔡邕一时驱赶不得,不堪其扰。
    而今休沐,蔡邕在妻女的催促下不得不停止加班回家休息,只是他在家中却不想见到这些人。
    他听说郑玄那里有太学生自发守着,拦截想要投机取巧之辈。这些太学生出身普遍不低,身份比他们高的不需要走后门,而身份不如他们的,若是敢心怀不轨,唾之!
    于是蔡邕便打算去郑玄那躲避。
    他的妻女担心他又去修书,蔡琰也对闻名全国的郑玄很是好奇,遂请求蔡邕允许她扮作男装,与蔡邕一同前往。
    顺便监督蔡邕好好休养一日。
    其实男装骗不了人,只是时人对于女子还不算过于严苛。
    而蔡邕自知女儿在吴地陪着他吃了不少苦,而过几年又要嫁作他人妇,承欢膝下也不过数年而已,不愿过于约束女儿。
    郑玄能精通古今经学,取得如今这般大的成就,自不是刻板之人。
    他见蔡琰虽年纪轻轻,却博学有才辩,很是赞赏。
    认为蔡琰将来的成就能够比肩曹大家(gu)。
    曹大家指的是班昭,以女子之身续写《汉书》。
    这属于是非常高的赞誉了。
    刘辩于是说道:“正月时我在病中食欲不振,多亏了蔡师家的女公子,如今既然恰巧遇上,正好当面致谢。”
    蔡邕只稍作犹豫,便喊出了蔡琰出来见礼。
    心想又不是单独相处,不过是当众见个面说两句话而已,就算对方是太子又能怎样呢!
    刘辩自是先行道谢不提。
    之后谈及文学,郑玄取出桌案上蔡琰此前才写好的一首骚体诗,给刘辩观看。
    “昭姬之才,吾不如也。”
    这是实话,刘辩不得不承认,这诗换成他基本是写不出来的,而论字,他也比不过由蔡邕自小言传身教的蔡琰。
    蔡琰倒是没想到刘辩会这么诚恳,马上回应道:“辞赋乃是小道,殿下乃是未来的储君,学的自然是治理国家的大道。此道吾不如殿下。”
    刘辩又说:“不必过谦,我知郑师从不轻易称赞,昭姬可有曹大家之志?”
    蔡琰答道:“郑公谬赞,琰不才,以曹大家之德才,唯能仰望之。”
    正聊着呢,蔡邕插话道:“康成可知,殿下对于九数有独到的见解,且知晓十个自西域传来的字号,对于计算颇有一番助力。”
    郑玄不止长于经文,数学同样不差,当年就曾帮助他的老师马融一起演算浑天问题。
    听到此话,登时来了兴致,拉着刘辩问了起来。
    刘辩不曾想当初在蔡邕面前随口说的数字竟能在这时发挥这样的作用。
    没办法,只能好好回答郑玄的问题。
    又向他演示了如何利用数字进行加减乘除,郑玄接受能力很强,很快就明白了原理。
    但有兴趣的好似不止郑玄。
    郑玄评价道:“与筹算相比,各有优劣。”
    这个时候的珠算还未被发明出来,普遍用算筹用以计数。
    “其实此法还有一个好处。”刘辩手上顺势写写画画,“无需如九章算术那般赘述,只用简单的符号即可表达数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