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太子 - 第153章 什么时候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3章 什么时候撤?
    尼堪之死虽然多少带有一点意外,但说透了也就是早几天迟几天的事而已。
    期间哪怕再添上些清军拼死冲阵的戏码,大抵也改变不了他葬身于此的结果。
    所以当朱慈烺获知尼堪自杀的消息后,他的心里其实也并没有生出太大波澜。
    “向各军报捷,就说尼堪被你击落马下,由胡总兵亲自斩杀。”
    “是。”
    自上次与梁云构之争后,朱慈烺在计算麾下功绩时便不再以头功为重,但尼堪这个人头的意义实在太过重要,哪怕其人乃是自杀,但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由胡茂祯亲自斩杀。
    这样的做法其实和梁山泊赚人入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细想来却也有不得不如此为之的理由。
    主要胡茂祯这货降得太快、太彻底,不断了其退路,谁又能保证他不会转身又投入大清的怀抱呢?
    “殿下,先前胡总兵硬塞了我一叠银票。”
    “哦?有多少?”
    “唔大概有个三四千两,我还没细看。”
    “收着吧,他们可搜刮了不少,也算是劫富济贫了。”
    向仁生本待领命而去,可还未等转身便想起身上还揣着一叠银票。
    不过朱慈烺对此似乎也未太过在意,只是问了两句便不再理会。
    可月余之前向仁生还是个为了个把两银子下死力气的人,现在这么一大笔银子落在兜里,心中忐忑之下却也犹犹豫豫不知是不是真的该将其收下。
    “无妨的。”
    看见他这副样子,朱慈烺大抵也能明白其心中所想,碰巧常冠林也在身侧,他也就趁此机会将自己关于这种事的看法说了出来。
    “你们都是我身边的人,今后难免会有人过来巴结,”说着,他扫了眼两人的表情,待见其有些诺诺,才又接着说道:“收些银子都是不打紧的事,但要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
    所以默许手下人收些银子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
    可上行下效。
    今日朱慈烺能默许向仁生手下几千两银票,那么明日向仁生便敢收下更多,后日他就有可能因为没能受到银子而给某人支拐。
    届时风气一成,便又是一副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的样子。
    可朱慈烺能怎么样呢?
    说破大天,大明的每一个兵卒,每一个将帅都是在为他一家之天下而战。
    将士们每拼命打赢一场虽会得上几两功赏银子,可他朱慈烺却会因此而添上海量的产业。
    就拿此战来说,若是江南之战最终以明军胜利告终,大明便能从这里收取赋税。
    哪怕有世家大族从中作梗,可这股税赋相较于那几千两银子却仍是海量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默认此事自然也就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心下稍叹,朱慈烺便不再纠结这几乎无人能够解决的难题,将思绪收回之后他的心思却不由飘向了杭州。
    此时胡茂祯虽已领兵弹压营啸,但两处营地,两三万人马,想要真正平定却也还需不少时间。
    若再算上守在本营中的那千余真鞑子,想要彻底结束此地战斗说不得还需一两日功夫。
    若在平常时节,一两日功夫等也就等了,待到将这里全部收拾妥当他自可亲率大军回援杭州。
    可为了建起这十余里的木墙,他早就命人将所有民船全部拆解,剩下的战船却又不足以将这数万大军一次带回。
    如此一来,他便有些等不住了。
    “常指挥,你们抓紧结束此地战斗,我先回杭州了。”
    “殿下,莫不如让我带兵前去吧。”
    朝常冠林嘱咐一句,朱慈烺便准备转身离去,可他这才动了一下,常冠林便窜到他面前直接出言阻拦。
    自应天开始,朱慈烺便是哪里有危险出现在哪里,他自己自然是习惯了的,可如常冠林这些心腹军将却总觉得有些面上无光。
    再加上正有大队清军正往杭州而去,谁都知道其中凶险并非寻常能比,所以这一拦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只是
    “伱走了,这么多兵卒是要靠我带领吗?”
    朱慈烺只这一句便让常冠林无言以对,随后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子殿下离去。
    于常人来想,带兵大抵就是将帅指出一条路,让后兵卒们沿路而行,可话说起来简单,若无统兵多年的将帅安排其中诸般事物,说不得行上几十里,好端端的大军便要撒了,更遑论长途跋涉之后再与强敌作战。
    于是,等向仁生回返之后,朱慈烺便带着刚刚战了一场的宿卫踏上了归途,而常冠林却也只能将心中无奈全部发泄在那千余旗兵身上。
    老实讲,朱慈烺虽有不得不亲身去往各处战场的理由,但他这如救火队员一般的行为是颇受文臣诟病的。
    若要论及其中因由自然有担心其安危的成分,但谁能保证这不是文臣们在尝试断绝皇权与兵权的联合呢?
    这种猜想虽然有些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但有前例摆在眼前,却也容不得朱慈烺不小心应对。
    就如那武宗,他在那短暂的一生之中一直在尝试加强对军权的影响,而在他的努力之下军权也的确有了向皇权靠拢的迹象。
    只是
    天不假命,武宗于某次游玩时不慎落水,七个月后便因此次落水引起的肺炎吐血而亡。
    这种事的真假朱慈烺自然不知,但他却知道小心无大错,所以他将王福平隐在暗处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
    在朱慈烺原本的谋算中,诸般施为其实只是想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尽最大可能削弱清军。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损失了尼堪这路人马,不光能对清军实际力量造成极大削弱,更能打击其嚣张气焰。
    但万事总有两面,朱慈烺在谋算得逞的同时也难免将自己的软处暴露在了清军面前。
    其实按常理来说,拥有城墙的杭州应算不得软处才是,可谁曾想多铎提早命乌真超哈南下支援。
    在面对这支拥有极强火力的部队时,本还能算做坚城的杭州自然就成了明军最大的软处。乌真超哈在满语里的意思是重兵,其最早便是由投降女真人的汉人所组建的野战火炮部队。
    待到后来投降女真的汉人越来越多,这支人马最终也便演化成了汉军八旗,但其作战方式却一直没有变过。
    所以当孔有德麾下大队抵达之后,杭州城墙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酷考验。
    “轰!”
    “轰!”
    “轰!”
    随着一阵阵炮火的响起,足有丈许之厚的杭州城墙应声颤动,虚伏在城头内侧的兵卒亦不免担忧这城墙到底能坚持到几时。
    “莫爬实了!小心震伤肺腑!”
    方元科猫着腰于城上巡视,每遇将胸腹贴于地面的兵卒便会拍上一巴掌。
    昨日天色未暗之时,他便接到军报,说是有清军进逼城下。
    最初他也并未在意,只是将此事上报之后便到城上转了一圈。
    可谁知他还未下城便见那伙鞑子将一门门火炮推了出来。
    到了那会,他大抵已经才到了这些鞑子到底要做什么,但他与方国安久居江南,最多也只是听过火炮为攻城利器,却对此没有半点具体概念。
    如此一来他们便错过了破坏火炮阵地的最佳时机。
    其后的事也就不难猜想,自火炮被架起到现在已过了八九个时辰,而在这段时间里,杭州城外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响起一阵阵炮声。
    期间方元科也曾尝试用城上火炮进行还击,只是杭州这里的火炮都是些老掉牙的物件,不但打不到鞑子那里,更还有两门直接炸了膛。
    这般情形之下,在城中诸位大人还未商议出应对之策前,守军也就只能处在被动防御中了。
    “诸位大人,不能再拖了,这炮打了一夜,城墙怕是撑不了几日啊。”
    方国安焦急地说了一句,而持有不同意见的几人却还忙着争论对错,待到他重重地捶了一下身侧柱子,殿中这才算是消停了一些。
    早先议事之时诸臣便与王爷们发生了不小的冲突,若非太后及时出面制止却还不知事情会不会闹得不可收场。
    不过吵归吵、闹归闹,那时就算诸位王爷和郑鸿奎也只是觉得应该先将重要人物撤走。
    朝臣们更是坚定地认为,就算鞑子援兵将至,杭州也还是有不小希望能够守到朱慈烺带兵回返。
    可现在的局面却因这一夜炮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郑鸿奎作为王爷们的代表,再次提出应该将重要人物撤向后方。
    原本便不甚坚定的马士英似乎也对火炮的威力极其忌惮,虽未直接摆明车马支持撤退,但话里话外却也出现了动摇。
    在他的影响下,便连手握重兵的李永茂也表现得模棱两可。
    至于黄道周这些本土势力虽还觉得不该轻易放弃杭州,但对郑鸿奎的提议也不似前几日那般坚决反对,更提出应当分兵至钱塘江以南提前布置防线。
    按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臣应当没什么可吵的了,可谁知在后撤时机上各方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然后争论便从昨夜持续到了现在。
    “方总兵,你予老夫交个实底,若是城墙真的塌了,凭城中兵力到底能守住多长时间?”
    黄道周此问一出,诸人都将目光投到了方国安身上,可现在这般情形他又怎能给出一个准数?
    是以,犹豫片刻之后,方国安咬了咬牙便说道:“黄先生放心,若是城墙塌了,末将定与本部人马坚守到撤离完毕。”
    其实论及本心,方国安是不支持撤退的,可在一帮文官议事之时,他一个武将又怎会有插嘴的资格?
    “方总兵,城中这么多人,便是从现在开始撤退也不见得能全部撤走,若真等到城墙塌了,凭你部人马又能坚守多少时间?”
    听到方国安的回答,郑鸿奎立时反问了一句。
    早先他对什么时候撤退并无特别偏好,毕竟他的麾下全是战船,要走要留却也不是鞑子能够左右的。
    可昨日鞑子布置火炮阵地时他也曾远远看见,以那般距离都能打到城墙,除了红衣大炮之外别无他想。
    这般情形之下,他自然要在杭州失守之前抓紧离开,否则要是被红衣大炮击中几发,他麾下的战船可不如杭州城墙那般结识啊。
    “若鞑子在撤退完成前杀进城来,那便是本部人马全数阵亡了。”
    方国安闷闷地回了一句,却让郑鸿奎觉得有些难堪。
    这边都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他那边却还在纠缠于何时撤离。
    两相对比之下,无论他郑鸿奎到底打着何种算盘却也难免生出自惭形秽之心。
    “我的黄先生!方总兵!
    鞑子那十多门炮都是从红毛鬼那里买来的红衣大炮,杭州城墙在这般火力之下是绝对坚持不了几日的,
    你们为何还要纠结于早几日撤退,迟几日撤退,难道真要杭州重蹈扬州覆辙吗?!”
    人在羞愧的时候自然会想法给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而扬州十日便是郑鸿奎给自己寻到了遮羞布。
    若是真的要撤,他郑鸿奎怕是也只会带走对郑家有价值的人物,又怎会带走杭州的四五十万百姓?
    不过话说回来,在所有人都认为杭州不可守之时,他的这句话对黄道周和方国安却有极大的杀伤力。
    只听黄道周不等他话音落下便直接出言驳斥道:“杭州乃我汉家城池,若鞑子只是发了几炮城里便走得空无一人,又让士卒们如何安心守城?!”
    “黄先生,莫再心存幻想了,我敢用项上人头打赌,一旦城墙倒塌,方总兵绝对守不过两日!”
    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方国安身上,可此时的他却只沉默不语,显然也是无法驳斥郑鸿奎的说法。
    如此一来,漫说本就有心直接撤过钱塘江的诸臣,便是代表杭州本地势力的黄道周却也沉默了下来。
    自鞑子渡过长江以来,大明虽在朱慈烺的谋算之下取得过几次不小的胜利,现在更是将数万鞑子围于死地,可说来说去这都是太子殿下的筹算之功,整个江南竟是找不出一支人马能与鞑子堂堂而战。
    如此情形之下,诸臣又怎会有信心守住没有城墙作为屏障的杭州?又怎敢做出无谓的牺牲?
    殿中一片沉寂,郑鸿奎认为自己已将黄、方二人说服,待朝其余人面上扫了一圈便准备安顿撤退事宜。
    可当此时,沉默了好一阵子的方国安却突然说道:“诸位大人自撤便是,末将当率本部人马为殿下守住后路。”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