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44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辽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4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辽东
    “我等皆未叛唐!平州仍在抵抗!高句丽陈兵十五万,情势危急……”
    少年嘶哑的呐喊被守卫打断了,他被抓住裤脚拽下马背,七手八脚地摁在地上。
    就在他将被拖出去的时候,宦官迈着小步,急匆匆地对满头大汗的看门将军耳语一句:
    “陛下有旨,让他进殿说话。”
    当平州来的报信少年踏上太极殿的时候,两旁的大臣们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只见少年皮肤黝黑,面容疲惫,双眼却炯炯有神。
    他很年轻,却并不怯生,在庄严肃穆的太极殿上昂首挺胸。
    他身上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貂裘,好像是路上哪位刺史都督看不下去,赠给他御寒的一样。
    平州蛮子真勇啊,敢骑着马在宫里乱闯……大臣们心里嘀咕着,并没有将这位和他们唱反调的信使放在眼里。
    他什么身份,他们什么身份?
    只需一位给事中略施小计,包管那辽东乡巴佬哑口无言……
    咦?!
    大臣们越看这“蛮子”,却越发感到古怪。
    嘶~唉?怎么感觉这位信使的面相,有点眼熟啊……
    在众臣古怪的目光中,长孙延被一路带到殿前。
    长孙无忌坐在群臣的最前列,一直很有姿态地昂着头,不掺和这种热闹。
    当那位少年越过他,来到陛下座前时,他才瞥了一眼。
    眼珠子差点瞪出眼眶,下意识地惊呼出声:
    “延儿?!”
    这位少年,不就是被李明拐到平州、让他心心念念小半年的嫡孙,长孙延吗?!
    因为在殿外喊的声音太嘶哑了,以至于他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
    长孙无忌曾幻想过无数次和好大孙重逢的场景。
    相拥而泣?怒斥不孝?
    然而当好大孙突然天降在眼前时,长孙无忌忽地有些不敢相认。
    因为长孙延的变化太大了!
    离开长安前,他还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翩翩贵公子。
    而如今的长孙延,却带着一股能员干吏的气质,成熟、镇定、精干,皮肤晒成亲民的小麦色。
    仿佛在田间地头一坐,村里养了几只鸡、下了几个蛋这种绝密情报都能套出来。
    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双眼。
    相比之前的闲散松弛,现在的长孙延眼神明亮,透着无与伦比的坚毅和自信。
    这是和死党共同创业、做大做强后,一步步培养起来的独特气质。
    长孙延自然也看见了阿翁,迎着亲人担忧和不解的眼神,压下此起彼伏的心绪,只是淡然点点头。
    接着,又稍稍转向另一边,向同样眼巴巴盯着他的房玄龄也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细微的举动,却让房玄龄长出一口气,绷紧了几个月的神经松懈了下来:
    房遗则无恙……
    “草民奉辽东节度使之命,从平州而来,有急事奏报陛下,奈何被看门官刁难,不得已而擅闯。
    “事关江山社稷,争分夺秒,请陛下恕罪!”
    长孙延不卑不亢地拱手道。
    李世民威严地高踞龙榻之上。
    只是右手紧紧握着扶手,说明他此刻的心情并不平静。
    人是李明派的,说明李明还活着,还活着!
    终于,那小子终于派来了一位像样的信使,能当面和朕说清楚了!
    那小子可还好?他衣服带够了吗,想家了吗……
    李世民心中积压着太多的问题。
    但他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冷静,优先观察信使的神色。
    然后,发现了华点。
    “长孙延?你是长孙延?!”
    李世民同样感到震惊。
    温润如玉的外戚贵公子,怎么突然变成乡间胥吏的模样了?
    难道,那个白白胖胖的小肉球也……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奇怪的幻想,强忍下焦急不安的心绪,平静地问:
    “辽东节度使久未上书,朝中皆担心他的近况。他可还好?”
    深处帝国的中枢,长孙延的心绪远没有外表那般平静。
    但临走前,李明特意嘱咐他:朝廷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
    在殿外可以大吼大叫,而上了殿,就必须要冷静地审时度势了。
    他默默扫了一眼朝堂。
    除了某几位利益相关的大司空和左仆射,许多大臣们在满足最初的好奇之后,便又半闭上了眼,一副充耳不闻的死猪模样。
    得让这些装睡之徒醒醒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明会如何对答呢……
    长孙延略加思索,故意带上悲戚的腔调,唉声叹气:
    “回陛下,唉……节度使近况,非常不佳!”
    李世民脸色一僵:“他……怎么了?”
    底下的文武百官也不由自主地竖起了耳朵。
    哦豁,那小灾星出了什么三长两短了?
    见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长孙延就开始输出了:
    “节度使治理地方殚精竭虑,率领百姓励精图治,在他治下,今年冬几乎无人冻饿死。
    “然,却被地方土豪和无知官员污蔑为匪,此一不佳也!”
    长孙延声带嘶哑,在宽敞的大殿内却掷地有声,让底下有些官员不自在地挪了挪屁股。
    你这手一惊一乍拉关注的手法,是和谁学的……李世民一下子就听出来了,李明那货过得好好的,派长孙延过来就是告状的。
    呵,挺好,够机灵。李明也不可能派个不机灵的傻子来办这件重要的任务。
    “节度使以皇子之贵,被怀疑为反;而平州土豪劣绅慕容燕,乃是前朝余孽,鱼肉乡里、拥兵自重、杀死刺史,却被以为是忠。”
    长孙延继续告着御状:
    “黑白颠倒,此二不佳也!”
    李世民听着长孙延的控诉,手指一下一下地点着扶手。
    这第二句话提醒了他,让他意识到了这段时间朝堂争论的盲点——
    慕容燕,在大臣们的嘴里消失了。
    是有人在故意把争论的节奏往李明头上带,却淡化了慕容燕的作用。
    明明这个关键角色的疑点更多、与高句丽勾结的动机也更足……
    “第三不佳,莫过于此时此刻……”
    长孙延长叹一口气,眼前浮现出了残疾的战士、不得不代替年轻人辛勤劳作的老人妇孺、以及让人窒息的高句丽大军,缓慢而坚定地说:
    “节度使率领平州军民,众志成城,以贫瘠之力,抵抗着高句丽的举国入侵,为大唐拖延迟滞敌十五万大军数月之久。
    “然而,朝廷非但不施以援手、坐视辽东沦陷,甚至认为平州军民投降蛮国,苟且偷生。
    “更有甚者,还有心术不正之徒,甚至污蔑节度使里通高句丽,将反贼慕容燕的罪责归到大唐头号大忠臣的头上,简直荒谬!
    “此等奇谈怪论,无异于与敌国沆瀣一气,望陛下明鉴!”
    呼……李世民畅快地吐出一口气,一扫心头的阴霾,瞥了一眼座下的群臣。
    踏马的,要不是这群虫豸的干扰,朕怎么会怀疑自己的儿子造反?
    朕素来教子有方,皇子们互相之间或许有一点小嫌隙,但绝对都是爱朕的,不可能造朕的反的!
    但旋即,一阵巨大的担忧和疑惑又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的好大儿、大唐头号大忠臣李明,正陷入了敌国十五万人的重重包围!
    “他为什么独独派你回长安,他为什么不带着你们一起突围回来?”李世民不解地问。
    长孙延对这个问题感到古怪:
    “敌军压境,主帅岂能擅离?”
    既头铁又莽撞,确实是那混不吝的行事风格……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对群臣道:
    “平州的现状如此,诸位爱卿,如何应对?”
    被平州传来的最新情报打脸,大臣们面不改色心不跳。
    岑文本淡定上奏:
    “回陛下,此等荒诞之言,不值一驳。若随意听信,影响了大军的进程,那才是祸事了。”
    长孙延轻哼一声。
    李世民不怒不喜:
    “岑侍郎但批驳无妨。”
    岑文本慢条斯理道:
    “首先,平州户籍人口,不过三千一百余户、二万五千余口。扣除老人妇孺,能参军的才几个人?
    “这点微薄的力量,怎么可能挡得住十五万敌人?”
    此话在理,即使是原本对李明没有意见的中立派,此时也纷纷附议。
    “节度使麾下不愿亲自回朝,怕是自知理亏,无颜面对此般质疑吧。”有人大声地交头接耳,引来众人哄笑。
    面对衣冠禽兽们的揶揄,长孙延立刻气得红温了。
    朝廷上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冷静……他回忆着李明的告诫,强行平静下来,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看来,衮衮诸公对辽东的实际情况是一点也不了解啊。
    “如此无知,也难怪所作的决策会荒腔走板。”被小小少年喷了一脸,岑文本毫不懊恼,只是报以轻蔑的微笑。
    长孙延看着他,也逐渐勾勒嘴角,回以一个微笑,道:
    “草民随身行囊带了几本册子,还望陛下准许我当堂展示,让诸位阁老一观。”
    李世民大手一挥:“呈上!”
    很快,宦官将一摞册子堆叠在龙榻之前。
    一看标题,李世民的眉头顿时拧紧:
    “平州户籍?这么多?!”
    朝堂顿时一片惊疑之声,诸公窃窃私语。
    三千余户的下等州,户籍怎么会有这么多册?
    李世民随手抄起一本,眉头拧得更紧了。
    户籍册子里,全是蝇头小楷。
    所记录的户籍信息从姓名、住址,到所分配田地的地点和面积等等,巨细靡遗。
    这样的信息密密麻麻,足足写满了几十册。
    如此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难以想象平州的基层官吏为此做了多少努力。
    “这一共是……”
    “一万五千三百余户,十一万四千余人。”长孙延一字一句道:
    “全是逐一记录、有据可查的百姓。”
    这么详细的记录,几乎不可能是假的。
    “可,可……”连李世民也一时有些语塞。
    平州居然藏了这么多人口?!
    那营州也……
    “辽东节度使重新丈量平州土地、编纂户籍,发现土地高度集中,逃户现象极其严重。”
    长孙延十分严肃:
    “毫不夸张地说,均田制和租庸调在平州已经名存实亡。
    “这也是为什么节度使另起炉灶,采取了另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并非反叛,而是因地制宜的改良之策,这一切皆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
    这下说通了,李明的种种行为全部说通了。
    李世民心里压着的石头,一下子全部无影无踪,他顿时感到呼吸前所未有的顺畅。
    “辽东节度使深入当地,没有人比他更懂辽东。
    “只是可惜,朝廷似乎对平州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
    长孙延大胆地面对群臣。
    衣冠禽兽们终于不再像刚才那样镇定自若了,一个个脸色骤变,坐立不安。
    岑文本仍要发难:
    “可文本依旧可能是伪造的……”
    “所以岑侍郎务必前往辽东,亲自勘察情况。”房玄龄面不改色地接了一句。
    “这……”老岑立刻不吱声了。
    让青天大老爷离开长安的舒适圈,那决计是不敢的。
    “不仅是岑侍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谁有疑问,都可以来平州走一走,看一看。”
    房玄龄持续输出,对有疑义的同僚,绝不吝惜最“耐心”的教导。
    谁敢犟嘴,厚厚一摞户籍就拍在脸上,啪啪啪打脸:
    你懂平州?你懂个屁!有本事自个儿去看看?
    这些大臣之前在朝中疯咬李明,现在谁还敢去啊!
    天知道进了李明的小手心儿,最大的生命威胁是高句丽还是谁啊!
    “还有一事。”长孙延从怀中取出一封信:
    “草民途经幽州时,刺史托草民为陛下捎一封手书。”
    宦官呈上,打开完好的蜡印,证明这封信没有被长孙延半路打开。
    李世民接过仔细阅读,眉头彻底放松。
    “这是幽州刺史亲访平州后的回报,与长孙延的情报能够相合。”
    好了,已经有一位同僚去实地考察过了,还有什么不能信的?
    当然,嘴犟的人可以质疑幽州刺史崔民干的立场,说河北崔氏与朝廷有嫌隙、与李明又有若有若无的亲家关系,不可全信云云。
    只要不怕被厚重的户籍册拍脸的话。
    但大臣们还是要脸的,所以不再提出质疑。
    就这样,自李明离开长安那一刻起、朝中就一直没有停歇的对他的质疑声,终于暂告一段落。
    岑文本悻悻退下,还不忘偷偷抬头,故意瞄一眼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背后没长眼睛,并不知道自己收到了“眼神暗示”。
    然而,李世民一直高坐殿上,对朝堂的一举一动洞若观火,这个小动作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一切的背后,果然是长孙无忌——李承乾一线么,李明的冤屈、魏征的死……
    李世民的眼神骤然幽深,刚轻松起来的心情,又渐渐沉了下去。
    “平州仍在,朕心倍感安慰。然形势危急,应立即救援。”
    李世民当即敲定了主意:
    “令李世绩轻装出发,抛弃辎重,星夜兼程驰援平州。
    “令江、淮、岭、硖四地增兵四万,统归李世绩率领,从莱州登船,由海路支援平州。
    “令幽、云两州,组织民夫人力,向平州输送物资辎重。”
    当平州完全失守时,这样的安排无异于羊入虎口,从长计议才是正确之策。
    但所幸,李明还在坚持,平州还在坚持,就能有个落脚点接应援兵,就地将高句丽人清除出去。
    万幸,李明还在坚持……
    “臣遵旨,立刻起草。”长孙无忌领命。
    李世民却颇为古怪地看着他,毫不掩饰嘴角的揶揄:
    “朕问你了吗?”
    “咦?”长孙无忌一脸茫然。
    此等大事不是向来由我……
    “玄龄公。”李世民转向一旁老神在在的老面瘫:
    “麻烦你来起草。”
    “臣,领旨。”
    房玄龄不喜不悲,只是眉头微皱,不知在思考着什么。
    …………
    幽州。
    大雪连天,寒风刺骨。
    又是大军困在营中摸鱼的一天。
    李世绩仰望着白茫茫的天色,嘴里嘀咕:
    “十五万敌兵,平州怕是被铲平了罢……”
    等他的军队赶到战场,只怕是要给李明殿下收尸了。
    不知该怎么向李治殿下和他的妹妹交代……
    “报,幽州府信使到访。”传令兵来报。
    “又是催我快快进军的吧?”李世绩啧了一声,觉得和信使应酬是浪费时间。
    但他足够灵光,即使不想,也还是要和地方上维持和谐的关系。
    其实,以李世绩的性格,他又何尝不想带着轻骑,先行杀入平州?
    能不能收复失地另说,先把李明和其他几位宝贝疙瘩搭救出来才是正事。
    堂堂李世绩,竟被区区高句丽和风雪吓得却步,会被世人耻笑为怯战的。
    然而,最近朝廷的一纸诏令,硬是把他钉在了原地,让他稳扎稳打,不得随便抛弃装备辎重。
    他也只能硬把“怯战”这顶黑锅背稳了,坐视平州一步步糜烂下去。
    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独属于皇帝亲信将领的特权。
    作为瓦岗寨的降将,李世绩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任性的特权。
    陛下的钧命要遵守,地方上的应酬也要给面子。
    他走出朴素的营帐,顶着风雪,走进了专门招待地方使者的豪华大帐。
    “嗯?”他不禁好奇地皱了皱眉。
    今天来催促行军的使者与往日不同,是一位皮肤黝黑的少年,却又暗含贵气,让他不敢轻视。
    而且,他总觉得这位少年有些眼熟。
    “这位小郎君,若是催促行军的话,怕是难以照办。”李世绩彬彬有礼道:
    “麻烦小郎君回报崔使君,陛下诏令,令我等稳扎稳打。”
    长孙延微微一笑,从包裹里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绸缎:
    “恐怕诏令有变。”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