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143章 五京制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3章 五京制度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辽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正式政权,且享国二百余年(不算西辽),一直都是大清的参考对象之一。
    而辽朝的这种南北分治、蕃汉不同制的制度,对大清治理天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只是之前大清反而政策已经形成,况且大清和辽朝的整体情况都并不相同,因而,辽朝的做法,也不能套用。
    只是,自入关以后,满人,或者说旗人的汉化速度实在有些太快了!特别是京城内,还有盛京那边。
    明朝,永乐年间。
    “地主阶级,确实是地主阶级啊。原来这个‘阶级’一词是这样用的吗?”朱棣思考着,这是自从发现‘阶级’一词未知含义以后,在天幕中第一次看到对这种未知含义的应用。
    这里显然不是什么官位等阶的意思,而是对于地主这一群体的称呼。所以,所谓的阶级斗争,就会有这个“地主阶级”参与?
    有了地主阶级,显然会有“非地主阶级”,这一群体具体又是什么样?
    【而“分治”的另一体现,就是辽朝的多京制度。
    和最终形成的五京不同,到耶律德光时期,辽朝总共只有三京:上京,南京,东京。这三个京城的设立,也同样体现着按照不同地区、不同风俗来治理的理念,如南京幽州,就是以传统汉人势力为主的京城。
    另一方面,作为“汉制”的一大核心——科举,耶律德光也没有忘记。在接手燕云地区后,会同初年,他就在燕云地区沿袭旧制,在当地施行科举。
    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这意味着燕云地区的汉人依旧可以有着晋升阶梯,且与原有的方式相同,不需要费尽心思改变自己、完全摒弃旧有的一切。
    耶律德光还通过一项举措,展示了自己对燕云地区、对汉人文化的正面态度。这一举措就是接纳汉人礼制衣着。
    辽朝正式的衣冠包括舆服、国服、朝服。而耶律德光重新定下了这三者的规章。
    其中,国服为“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朝服则是“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
    至于舆服则是要等到耶律德光消灭后晋之后方才定下,“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另外,耶律德光还“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
    (辽朝真是一个独特的朝代。)
    (是的,辽朝是在历史上不能忽视的朝代。)
    宋朝,开宝年间。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赵匡胤对于辽太宗时期定下的南北分治的基本制度还是持有正面意见。
    他很讨厌辽国,但也承认,正是这样南北分治,又展现出一副尊重汉人文化衣冠、愿意和汉人大族分享一些权力的态度,才使得辽国发展到如今、让燕云地区基本都还在辽国的统治下。
    若是辽国一副残暴模样,或者虽然不残暴、但却并不和燕云汉人大族分享权力不给他们进身之阶,那燕云地区早就不能被辽国稳稳当当统治了,说不定当地大族就推动燕云回到大宋怀抱了。
    而辽国,不仅能够给汉人科举、以及其他晋升方式,还专门设置南面官来安置汉人官员,这就满足了不少人的需求。更进一步的是,耶律德光完全展示出了对汉家文化的尊崇,皇帝与南面臣僚用汉服,契丹汉官与汉人通婚……
    赵匡胤其实一直都在暗中祈祷,希望北面的辽国皇帝和契丹贵族们有一天突然认识到,只有契丹人才是真正的家人,然后将燕云汉人的权力全部消除……然后,就是他大宋的机会了。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不妨碍他祈祷祝福一下嘛。
    唐朝,贞观年间。
    “所以,这个南北兼制,就是辽朝的核心制度之一。”李世民肯定道,辽太宗定下了这样的基调,而又有各方势力的认同和发展,随后的辽朝必然不会中途丢掉这样的治理方式,转而完全采用一种。
    贞观重臣们也表示赞同,以及对辽太宗耶律德光这一制度构建的欣赏。虽然是异族,但这一套政治制度,简直是辽朝未来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石,而真正落实这样制度的耶律德光,确实功绩彪炳——是的,耶律德光,虽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实践上也有采用这样的方式,但真正将其变成制度的还是耶律德光。
    【此外,耶律德光也有不少重用的汉臣。
    比如韩延徽,担任政事令,“中外事悉令参决”;韩延徽的儿子韩德枢同样备受重用,未及冠就授左羽林大将军,后又迁特进、太尉;还有赵思温,没错,就是那个与述律太后断腕相关的赵思温,任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等职。
    此外,赵德钧和赵延寿父子降辽后,起初被拘禁,后赵德钧身死,赵延寿又被任用,先是封为幽州节度使、燕王,其后又让他担任政事令、枢密使。】
    (这个赵延寿不忠不孝之辈,早晚客死他乡。)
    汉朝初年。
    这一时间有些出乎刘邦的意料了——赵德钧死就死吧,赵延寿居然还能接着被耶律德光重用,成为辽国南面官的重要部分?
    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忠心耿耿的臣子。好吧,虽然在五代那个情况下忠诚与否也不必太过苛求,但是赵延寿不是一般的不忠心、他是怀着成为中原皇帝的梦想的。
    但惊讶过一瞬后,刘邦转念一想,觉得任用赵延寿也不是不行。
    不管怎么说,赵延寿到底在后唐坐到了上层水平,不管这其中有多少人脉人情等的存在,多多少少本人也还是有些能力的;而且作为后唐官员,他和石敬瑭的后晋展开政治活动时也应当能够找到一些关系,来推动辽朝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至于说想要当中原皇帝……这个想法当然不会让他实现。但如果用好了,让他认为有机会,那赵延寿的自觉性和工作水平说不定还能被进一步提高,还很有可能能够帮助辽朝在中原进一步获得利益。契丹,天赞二年。
    耶律阿保机对耶律德光用不用赵延寿并不在意,有用就用,能用就用,不行就了结了他就行了——毕竟是汉臣,而非真的会威胁皇帝生死存亡的契丹贵族们。
    而且,之前韩延徽在当了多年他的重臣后,还因为思念家乡偷偷跑回了后唐,又跑了回来,自己也没有因此对他不满、猜忌,也照旧重用有加——虽然这个赵延寿明显不能和韩延徽相比。
    于是,他只是欣慰道:“延徽有大才,他一直都能制定出最适合我契丹内汉人的政策,尧骨用他没错的。而且他祖籍好像就是在幽州一带吧?”若是如此,那韩延徽就更适合来处理南边燕云汉人事务了。
    述律平道:“应当是幽州地区,确实适合由他来总揽汉人事务。”她对于耶律德光这一系列举措也是非常欣慰的,既保证了契丹草原的根基所在,又没有错失掉中原地区的发展契机,沉稳谨慎又敏锐果断。
    而重用的这几位汉臣,韩延徽自不用说,他的儿子韩德枢也可以——况且,这也是告诉那些汉臣,皇帝不会忘记你们的子嗣;至于赵思温,虽然按天幕中所言,他在当日自己处理反对力量的时候出言,但到底自己的目的也达成了,又能够看出来赵思温确实有一定才能,那用也就用吧。
    【虽然此时不显,但赵延寿在日后确实帮助耶律德光做成了大事。
    除去政治手段,在经济方面,耶律德光也非常清楚燕云地区的要点所在。
    他大力支持燕云地区的农耕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在契丹原本领土内推动农业人口的提升。
    “诏有司,劝农桑,教纺绩”,并遣使诸道巡视农业发展情况。而在有战争的情况下,也尽量保证不伤害农业,“诏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不得久驻,恐践禾稼”。
    燕云地区本就是农耕地带,当地百姓对如何种植作物、进行农业生产自有一套心得,而处于五代十国的环境下,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有稳定的生产条件,征兵、征税、乃至燕云地区本就容易成为战场所在。
    而契丹建国至今,也早已不算是纯粹的游牧生产,皇帝和大臣们对如何处理农业地区也有了一套方法,加之汉臣的提议,更能够解决燕云地区原本面临的种种问题。
    因而,总体而言,在归属契丹后,燕云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逐步恢复,能够为契丹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其他方面的供给,包括纺织布匹等。
    此外,由于耶律德光推动农业发展,包括原本契丹领土上也同样如此,这也使得契丹内部对农业的观点逐渐改变,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虽然契丹并没有改变对游牧的本位思想,但农业也逐步成为了与游牧并重的存在。
    这也与政治上的南北分治、双轨官制相对应,形成了游牧与农业的双重经济体系。】
    (这个耶律德光比赵光义厉害多了。)
    (宋辽西夏又是一个三国鼎立时代,比魏蜀吴三国鼎立更加的长久。)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本人对于经济非常重视,一方面,这是大汉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他想要讨伐匈奴、想要加强中央集权,都需要一个发展良好的、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经济。
    虽然他在某些纯粹经济的部分并不能说是真正了解甚至精通,但对于如何发展基础的经济、并通过经济和政治相结合,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是很擅长的。
    因而,他对于辽国、不,暂时还是契丹的这一国家的如今的经济体系还是挺感兴趣的。
    这种,经过契丹立国后两代君主的发展,又恰好处在中原动荡混乱不堪的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至少在现在看来颇为独特的经济形态,既不是向匈奴那种游牧民族的纯粹畜牧经济,也不是传统中原王朝中独占鳌头的农业经济。
    双轨制度吗……
    契丹本属游牧,而他们又没有完全汉化,草原放牧依旧是核心——那他们的马匹应当是不会缺乏的,不论质量究竟如何,但数量绝对不会是问题;
    而又有大批适合耕种的土地转为农耕,稳定的粮草来源也有了,起码可以保证一部分军队、战事的粮草,不管怎么说,农耕的稳定性还是要比游牧高一些的。当然,这不排除他们依旧保持着边征战边打草谷的传统。
    刘彻眼睛有点绿了,不是为了别的,还是为了契丹的马匹——那可都是马啊!即使质量可能差点,但数量都上去了啊!他大汉要是有那么多马……
    宋朝,开宝元年。
    和他同样心情的,正是赵匡胤。
    大宋缺马!缺马啊!
    自唐末五代以来,天子蒙尘,各处的马政早已荒废,“诸州监牧多废,国马无复孳息”,即使看起来各个朝代互相征伐不休,但实际上,中原的战马已经陷入了中断。
    而他作为将领出身,自然知道马匹的重要性——辽国那边,骑兵一人三马,人人皆会骑行射猎,堪称马背上的国家,而这也是辽国能够存在的重要倚仗。可大宋呢?
    大宋虽然也有骑兵,但战马的数量实在不能说是充裕,就连非战马的普通马匹,都算是紧缺存在。
    “不能急,这事儿不能急……”赵匡胤自言自语,让自己冷静下来。战马培育和扩大可不是短时间的事情,需要的是数代之功,如今,他已经为大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央有左右飞龙二院,地方有多处牧马场所,接下来,就是选好养马人选,然后交给时间了。
    只是,一提到这件事,他就又想到了变成了西夏的定难五州……定难五州决不能丢!不能让他们独立出去,大宋不能没有这块土地。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