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122章 匈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2章 匈奴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眯了眯眼睛,没错,在祖父对于同姓诸侯王总体而言的宽纵态度下,又随着各个封王长大成人、太傅等年长病退后,刘氏王侯在各自的封地可以说是无法无天,积累的势力同样不小。
    若非如此,他父皇又何必那样急迫地想要削藩,又何必遭受周亚夫等大臣的胁迫?
    当然,他并不反对祖父当时借助宗王的力量与功臣列侯相抗衡,这是当时的一大选项,也是比较省事的方法,就如他在未曾掌权之前同样对许多人多有妥协。
    只是,刘彻对那些诸王和大臣的恶感,就如同曾经逼迫自己妥协的人的恶感一样深重——不论是诸王还是大臣,天子任用你,你却自视甚高、反过来威逼天子,你还记得记得身份吗?
    既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那最后遭到处置,也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启更关注天幕的最后一句话:“刘武在刘启在位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武是太子的同母弟,关系确实要比其他兄弟更加亲近,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让一个封王给皇帝发挥巨大作用?
    大汉的封王与列侯不同,能够掌管军权和行政、税收,这也是刘兴居和刘长能够反叛的基础。可这不是刘武能够给刘启巨大帮助的全部条件。
    不过,若是再与上文贾谊的观点联系,让梁王的封地成为长安天子的屏障……刘武是梁王,也就是说刘武运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刘启抵挡了一定的攻击?
    “莫非朕的藩王政策会带来这样大的影响?”刘恒把思考调整藩王政策列入了日程。
    能够让刘启动用刘武来抵抗的再加上梁国的地理位置,说明对方必然是藩王、且不止一个,而天幕先前也说过,刘启削藩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那么启儿当时的举措八成有些激进,能造成这样影响的也只能是自己这个父皇。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冷笑着看了一眼朱棣,阴阳怪气:“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讪讪,老爷子不能看到一个皇位画大饼的人,就想到一次他啊,实在太不友好了。
    关键是,这句话又不是自己说的,那个自己和如今的自己有什么关系?他怎么可能会把心尖尖大儿子的东西变成大饼画给另一个儿子?
    【除去中央和地方王侯的问题,贾谊对于汉朝的另一大关键:与匈奴的问题上同样提出了观点。
    而从他对匈奴的看法来看,贾谊显然不负那句“年轻气盛”的说法。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用天子的名号成为匈奴的诸侯,地位卑微屈辱,但这样的做法却并不能让祸患平息,长此以往也根本不可能有穷尽的一天。
    当时汉朝采取的是与匈奴和亲等方法,而贾谊认为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而是提出了“三表五饵”的方针:天子树立信誉、接纳匈奴人的外表、认同匈奴自身的各种技艺;同时,赐予匈奴人华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舞蹈、财富金玉、并厚待安抚匈奴人。
    贾谊认为,通过这样的举措,能够收拢匈奴人的心,让他们向汉朝靠拢,最后使匈奴单于无人可用。】
    汉朝初年。
    刘邦无奈:“大汉还是不够强盛,因而只能以这样的方法尝试分化匈奴。”但是这样的分化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最理想的方法,还是在用强大力量震慑匈奴后,再通过“三表五饵”来德治人心,让他们愿意成为大汉的一员;毕竟,没有力量的中央和王朝,是不能真正让匈奴等异族心悦诚服的。即使有着再多的财富,也不过一时好看。
    而想要大汉强盛起来、能够战胜匈奴,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要努力恢复国内混乱的经济,让军队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又或者,要加强对战马的培育,让大汉能够打造出一支战无不克的精锐骑兵。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赞同道:“和亲称臣,犹如抱薪救火,怎可换来长久安宁?不过一夕苟且。”所以,他自登基伊始就力主讨伐匈奴,让大汉军队主动向那些匈奴人发起攻击。
    虽然同样经过了波折,但到现在,谁还能说他的主张是错误的?只是有一些还停留在旧时代的人需要被淘汰掉了。
    卫青等人纷纷对皇帝的话表示赞同,如今能够跟随皇帝一同观看天幕的,基本都是主战派——主张主动出兵攻打匈奴的主战派,之所以要这般注解,是因为大汉的主战主和与后世、特别是那个宋朝的主战主和是不一样的。
    自然,他们也清楚,皇帝的话只不过是抒发一下感想,顺便对一部分内心尚存疑虑之人发表,让他们坚定立场而已。本身皇帝对于先祖出于形势所需而采取的和亲等追求平稳的政策并不反对。
    【对于贾谊在这一方面的建议,刘恒的态度如何呢?
    他没有直接表态,但在对于匈奴的应对方式上确实有所体现。当然,刘恒采取的种种措施,很难说贾谊的话在其中起到多少影响,因为刘恒本身对待匈奴就是充满警惕和敌意的。
    刘恒依旧维持着克制忍让的基本政策,和亲等方法并没有停止,对于匈奴内部不和的分化和拉拢也一直在进行,甚至在军臣单于以六万骑兵入侵汉朝直至句注塞,刘恒最终也依旧整体采取对匈奴的怀柔态度。】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捕捉到了这段话中对他而言非常关键的一个词汇,或者说人名:“军臣单于?”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之前,冒顿单于死了,他的儿子稽粥即位,也就是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在(文帝)十四年的时候发动了对大汉的战争,这次的规模相当之大,匈奴前锋军队距离长安不过二百余里。对此,刘恒虽然紧急调动了军队,用了月余让老上单于退出塞外,但却并不能对匈奴造成真正的打击。
    因为,汉军出塞即还;而匈奴出塞呢?那才是蛟龙入海。
    所以,这么说来,老上单于没几年时间了,这个军臣单于应当是他的继承人。
    刘恒很快把老上单于曾经进攻大汉的事情放下,转而思考匈奴单于的更换问题,既然他已经大致知道老上单于寿数不久,那么能不能在大汉本来就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获利……【刘恒知道汉朝不能一直依靠求和政策吗?他当然知道,或者说,这是整个汉朝有识之士的共识。当然,匈奴中有远见的人同样是这样的看法。
    但刘恒目前只能这样选择,因为此时的汉匈实力对比,并不允许他直接采取攻势,掀翻那并不牢靠的和平协议。
    通常,王朝建立之后,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明朝等朝代一般,外部存在一些力量,但这并不能对王朝产生太多负面影响,很快就会被统一王朝所压制、或者消灭;
    另一种,是如汉朝,外部势力并不弱小、还有可能相当强大,能够轻易对王朝产生影响,而王朝本身可能还存在种种问题,所以,就需要在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内用各种手段求得和平,从而换来发展时间。
    当然,求得和平后,是否真的能够把自身发展起来,最后反击外部势力,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汉朝面对的匈奴,就是一个并不弱小、反而相当强大的势力。】
    秦朝。
    嬴政点点头,确实如此,他大秦统一天下后,且不说内部的种种妄图复辟六国的势力,大秦的外部也并不算平静,虽然那些外族慑于大秦军队的力量,但他们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
    至于说需要费不短时间来获取发展时机,这也没错,大秦能够有如今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样离不开历代先王的奋斗。
    虽然他们大秦当时求得外部和平的方法与这个汉朝并不相同。
    只是,匈奴到底是如何强盛起来的?莫不是如中原一般,有人统一了所有分裂的声音?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再次沉默。
    开国情况确实大致如此,有些极为强大,外部力量不过是日后的国土;有些则需要发展,而谋求发展机会的方法各有不同。
    但是,还是但是,求得和平后并不能够保证真正实现发展,这不正符合大宋的情况吗?
    几次观看,他已经摸清楚了赵光义的后代的德行:朕和众卿为大宋带来了和平,这还不够吗?这就是天大的仁德之举,堪为三代之后的圣君啊!
    说实话,揣摩出这些人的脑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之后,赵匡胤只觉得自己想要把他们挨个揍一遍,这样的逻辑是一个正常的皇帝能拥有的吗?这样的话语和想法是正常的执掌国家大权、身登金銮殿的国家柱石能够搞出来的吗?
    他只能再一次确认了,大宋从皇帝到宰辅重臣,有一个算一个,大部分都被莫名其妙的思想荼毒了个干净。
    和平——什么和平?
    说实话,赵匡胤这样的人,本质上在乎的并不是那些人口中追捧的和平,他所在乎的,是通过和平得来的发展时间,他所想要的一直都是发展。和平,能够给大宋更好的发展环境,那么,自然要维持和平。
    但是,获得和平的方法却有很多,和亲贸易是一种,发动战争同样是一种。
    若是如他所想,大宋能够平定北方除辽国以外的力量,稳定定难等地区,并且夺取燕云,那才是他概念中的和平。
    可是大宋的后世君王是怎么做的!大宋的臣子又是怎么做的!他想要约束一下武将们过分的行为,不是想让所有人都丢掉唐时的勇武啊。
    赵匡胤深深叹气,面对赵光美等人担忧的目光,只是道:“没什么,朕只是突然有些明白,古时那些帝王渴求长生的原因了。”
    说什么都没有用,特别是有过前车之鉴,赵匡胤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对其他人执掌江山能够放心,因此,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自己活得长久。
    【关于匈奴的来历,有多种观点。
    有人认为,匈奴与中原祖上同出一源,“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司马迁)
    也有人认为,匈奴最初并非单一民族的名字,而是对于鬼方、猃狁、戎、狄的统称。
    但不论如何,在最初的阶段,匈奴都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绝对中央的、各自聚散的割据的部落联盟。他们与中原王朝时有冲突,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当时的中原,实际上也并非一个统一政权。
    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秦王政也不再是以往的“共主”,而是一个全新的身份:皇帝。
    而与中原的征战统一并行的,是草原上的征战统一。
    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分布在阴山南北的匈奴部落已经逐渐整合了散落各地的部族,形成了有着中央王庭、掌管东部的左贤王、掌管西部的右贤王的政治体制。
    但此时的匈奴依旧不是一个绝对强有力的力量,草原上仍旧有许多地方不在掌控,即便归于掌控的也并不受王庭的绝对统治。
    这时的匈奴,依旧不是中原的对手,秦始皇时期,蒙恬带兵三十万驻守边塞,“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出自贾谊的话语印证了当时匈奴的势弱。
    直到胡亥于阴谋中登基,秦二世元年,匈奴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君主——冒顿。】
    秦朝。
    嬴政并不为匈奴达成统一而感到惊讶,也不为贾谊描述自己治下的边疆而感到愉快或其它,他在意的只是一点:这个真正意义上统一匈奴,让匈奴成为一个强横势力的君主,是在秦二世元年开始登上舞台的。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