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91章 杨家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1章 杨家将
    【杨业很清楚自己处于两难之地。
    若听从王侁等人的说法,自己必定会兵败,此后要么战死,要么因战败被治罪;而若是违抗王侁等人,那自己也会因为违抗军令被治罪。
    他最终还是听从了命令,但也并不想没有意义地送死,他想要尝试在绝境里一搏求生、求胜。
    于是他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左右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等他带人转战到这里,就趁势夹击敌军。
    此时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并在陈家谷口布下了队伍,以备接应。
    可是就在杨业领兵而去后没多久,监军王侁派人登高眺望,没有见到辽朝军队,就觉得是杨业把敌人击败了,辽朝败退。
    王侁等人顿时坐不住了,这是战功啊!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一份?怎么能全都便宜了那个杨业?
    于是他就不想继续遵守原来的约定,而是要带兵离开。
    此时作为主帅的潘美,再一次没有阻止王侁等人的行为,听任他们带兵离开,自己也跟随队伍走了。
    当他们沿着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终于听到了杨业战败的消息,但他们不仅没有回师陈家谷口救援,反倒是直接引兵撤退了。】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芳目瞪口呆:“这个王侁、还有潘美等人怎能如此行事!”而且,听到了杨业的消息,没有回师救援,是因为觉得打不过辽军救不了,还是干脆把杨业当成了拖延辽军的方法?
    赵光美摇摇头,觉得更严重的是另一件事情:“王侁等人决定离开,是为了争功。先前他与杨业争执,觉得应该直取雁门,看来也是想要有更大的功劳。而再往前的东路军,连曹彬都压制不住的将领们,还是要争功。”
    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宋朝武将、包括监军们都只想争功,为了争功,能够不把主帅放在眼里,能够不管正确的建议,能够不管同僚的生死……
    在这样的堪称系统性问题面前,杨业的死都是可以放在后面再说的了。
    赵匡胤沉默,他在的时候,基本上是能压制住这些五代遗留下来的骄兵悍将的,这些人自然也会服从他任命的主帅。没想到到了赵光义时期,情况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这方面的东西还需要仔细考虑、转变风气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只能叹一声:“杨业,可惜了!”
    很明显,杨业基本上是要战死了。
    唐朝,贞观三年。
    自东路军出事时,李世民便在关心骄兵悍将的问题,此时更是看得认真。
    怪不得宋太祖要特意对武将进行牵制,若是武将都是这么个作风,那确实需要仔细关注才行。
    “不过,这件事肯定也瞒不过宋太宗,”哪怕这人之前搞出来一堆神奇操作,李世民发出了疑惑,“莫非,宋太宗采取以文驭武,还有这方面原因?不过,他怎么能够确定,加入了武将系统的文官们不会也去争功?”
    “陛下,”魏征开口道,李世民顿时凝神细听,“骄兵悍将似是起于唐末,但并不代表之前的唐朝就没有此类问题。纵观历朝,争功一事屡见不鲜,杀良冒功也不少见,甚至还有主动挑起战争的。我大唐多有对外经略的打算,那日后这点就不得不防。”
    【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来,宋军大溃。
    经过战斗,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还报天子。”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没有一人肯离去。
    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一人,抚胸大哭。他知道,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全军覆没一条路了。
    此时,他身上已受伤数十处,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入深林,被射中坐骑,坠马被俘。
    到此杨业部下将官和所有士兵都已战死,其子杨延玉也战死。
    被俘后杨业不愿投降,绝食三天而死,当时是雍熙三年七月十二日。
    而他的儿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孙子杨文广等人,也承继父祖遗志,威名方略,忠诚勇果,守卫边疆,屡立战功,是有“杨家将”一说。
    “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阳修)
    宋朝,太平兴国三年。
    赵光义看到杨业奋勇作战、忘躯徇节,不禁大为感怀:“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
    转头,又想起这位将领死在了陈家谷口,孤军奋战,直至最后,不由对西路军的将帅监军心生不满:“都是这群不分轻重的家伙们不遵守约定,没有及时援救,才让朕损失了如此一员忠肝义胆、勇猛过人的将领!”对了,他还是朕亲自招降的,是朕这一边的……
    “抢功,抢功,还是抢功!”赵光义神色愤恨,拳头紧握,“大哥在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在这种紧要关头跑出来抢功,还是觉得朕管不了他们!将来北伐,朕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还要北伐吗?当然,但他要重新想一个作战方案,还有节制这群将领的办法。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经过元明两朝的发展,戏曲在清朝已经十分发达,成为了重要的娱乐方式,杨家将的戏曲人们也并不陌生,包括朝堂之上的这群大臣和皇帝。
    一名官员开口询问:“万岁爷,这个杨家将……”需要做些什么吗?
    康熙微微思索,随后道:“无妨,杨家将都是忠孝节义之士,当为大清臣民的楷模。不过,结局可以变上一变,毕竟悲剧实在太过伤身,不若圆满结局为好。”他看向这名大臣,吩咐道:“就你来负责吧,召集一些文人,务必让百姓能够接受。”“嗻。”官员退下,顺便开始思索其杨家将戏剧的改编问题:忠孝节义之士,就是要尽力写杨家将的忠君孝顺;圆满结局,杨家将是宋辽之争的一个体现,本是悲剧,如何圆满?对了,宋辽议和!宋、杨家将都与辽议和了,那自然诸位百姓都是我大清百姓,也当与我大清一体啊!
    【情况传回京城,赵光义痛惜不已,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
    同时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昭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而对于此次杨业孤军战死的主要责任人,监军王侁免官、流放到金州;潘美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军器库使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芳看了对几人的处罚,道:“这么看来,是认为王侁和刘文裕是罪魁祸首,潘美是因为身为主帅未能节制王侁的领导责任?”
    赵匡胤点头:“潘美身为主帅,未能正确带领军队、调和内部问题,是领导责任,且潘美于大宋有大功。”潘美自身能力没问题,之前又立下赫赫战功,不可能因为此事就将他彻底推翻。
    “而王侁,随意制定不当方案,言语威逼杨业赴身必死之局,又不顾约定提前离开,自当是主要责任。”
    至于刘文裕,除了没有如王侁一般领兵,其余的和王侁也差不多。
    明朝,永乐年。
    朱瞻基翻出来宋史中几人相关的记载,突然发现西路军的监军除了王侁,还有一个人,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亲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在担任都监前他还是右监门卫将军。
    联想到宋朝曾经发生过的都监诬陷战死将领的事情,朱瞻基不由思维发散,这侯莫陈利用不会也掺了一脚、争军功吧?
    不过,他看向自己记下的内容,不管和这个侯莫陈利用有没有关系,都不重要了,毕竟他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圣宠有加。
    而单论剩下来的几人,只有杨业一个北汉降将,还屡立战功、威名赫赫,直把其他人显得无甚光彩。而剩下的人都是宋朝自己的将领,不论究竟是太祖心腹还是太宗心腹;加上明显没有消失的争抢军功的风气……
    朱棣看着他思索,便道:“宋朝开国就是依靠宋太祖的军事集团,而五代遗留下来的骄兵和争抢军功的风气并没有消除,排挤杨业,一方面是争抢军功,一方面也有不同军事集团的原因。”
    【杨业事件发生的动机,有人说是一群人嫉贤妒能,也有人说是抢夺军功,这二者其实可以合并起来。
    此外也有人提出来,之所以针对杨业,也有他是北汉降将出身与宋朝自己的将领派系不和的原因。
    而在此事中的重要人物、最高领导潘美,之所以屡次默许王侁等人的行为,大约也与以上几个原因有关。
    不过后世朝代,也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自污以自保。
    持有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夫之和爱新觉罗·昭梿。
    二人认为,宋太宗赵光义一直都很猜忌这些在太祖年间就功名累累的将领,为了保全自身,潘美故意放弃了杨业,扔掉了这份功劳,给自己添加了一个巨大的污点,从而保住了自己,也让自己离世后获得了朝廷的高评价。】
    派系斗争的说法大部分人比较接受,但对于后来这个“自污以自保”的观点,就有人看法不同了。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认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潘美抛弃了杨业是事实,导致杨业战死的结果不能改变,因而他的罪过也无法消除。
    也有人注意到了“爱新觉罗·昭梿”罪过名字——非汉人之姓氏,被列举出来也并不像议论一个中原之外人物的口吻,难道此人是加入中原的外族?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天幕现下的内容倒是对清王朝的众人有些影响。
    “爱新觉罗·昭梿”?姓爱新觉罗,这起码是清朝的宗室子弟。
    “汗阿玛,我大清如今有这个人吗?”太子率先开口问道。
    康熙摇头,表示自己没有听说过,随后吩咐人去查一下。
    若现在没有此人,那就是后代子孙了。只不过,如果说是宗室,大清宗室没有很明确的起名排序,所以也无从得知这究竟是第几辈的子孙。
    【班师回朝后,此次作战失利的曹彬、米信等人也受到了处罚,其中,曹彬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米信被贬为右屯卫大将军。
    经历此次大败,赵光义收复燕云的野望消失了不少,也很担忧辽朝趁势攻宋,于是在边境做出了部署:李继隆为沧州都部署,杨重进为高阳关部署,刘廷让为瀛州兵马都部署,田重进为定州都部署,张齐贤知代州。
    那辽朝出兵了吗?出兵了,目标正是瀛洲。
    同年十一月,辽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西路军由耶律休哥率领,东路军由承天太后亲自统领,在滹沱河北与西路军会合,渡河以后直扑瀛州。
    瀛洲守将刘廷让(刘光义),也是一员老将,伐蜀、征讨北汉都有他的身影。
    发现辽军逼近瀛洲,他迅速开始部署,交给了李继隆一支精兵作为机动,随时准备支援。
    宋军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出了部署,辽军同样,也分出了一支精兵,去截断宋军的后路。而带着机动部队前去援助刘廷让的李继隆和沧州副都部署王杲就这么被拦在了路上,最终没有到达主战场,而是退守乐寿。(此处有争议)
    而主战场上,由于此次战斗在冬季,天气极寒,宋军拉不开弓弩,又有耶律休哥部署辽军和围宋军,加上辽军的援兵也到了,宋军军心开始动摇,原本奋勇杀敌的御前忠佐神勇指挥使桑赞带兵撤退。
    剩下的人中,杨重进战死,刘廷让全军败没,死者数万,只有刘廷让侥幸免于死亡,率数骑遁走。还有一个将领贺令图被俘。】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