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76章 交趾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6章 交趾郡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有点骄傲,但看到朱棣明显得意洋洋的样子,还是按奈住了自己,没有露出笑容,而是板着脸点点头:“老四做的不错。咱之前还担心你一登基就找不着北,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骄矜起来了,现在看来,倒还没有失了那份谨慎之心。”
    说到最后,他还是没忍住,又说了一句,“这样很好,要保持下去。”
    朱棣才不管他爹是板着脸说的,他懂,他爹这是不想让人觉得太过得意,但他不一样,他想得意就得意,再加上朱元璋的婉转的夸奖——就是夸奖,全都是夸奖!他顿时身后的尾巴都翘得老高。
    宋朝。
    赵匡胤看着朱棣布下的各种准备,陷入了思考。
    此时是开宝元年,历史上宋朝消灭南汉是在开宝三年至四年,此后才打算进一步收复安南。只不过当时北方契丹来袭,宋朝难以支撑两线作战,于是只能暂且搁置安南。这一搁置,就到了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登基。
    现在,赵匡胤的打算也是一样的,那就是等两年,先灭南汉,再征安南。
    朱棣的种种举措,倒是为他提供了一份有效的样板,他可以根据宋朝的情况进行适当更改,然后直接用就可以了。
    东汉,建武十七年。
    光武帝刘秀看着天幕中朱棣对安南的征讨。
    去年,也就是建武十六年,交趾郡反叛,随后自立为王,他正有出兵平叛的打算。
    可天幕说他虽然成功平叛了,但也导致汉军损失过重,那么他的作战计划是不是也需要改一改呢?就依照天幕中这明成祖的做法,改动一二,或许就能让大汉对交趾的作战更加顺利一些。
    【永乐五年正月,明军追安南兵至黄江,攻破其江中兵寨,后又连战木丸江、富良江获胜,五月,明军在奇罗海口俘黎季犛父子,胡朝灭亡。
    随后明朝因为陈氏子孙皆被胡氏杀戮殆尽、无人托付,无法复立陈家王朝,于是就在原安南一地设立交趾都指挥司、承宣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其化作郡县,由明朝直接管理。】
    明朝,洪武年。
    看着安南重新变成了历史上的交趾郡,朱元璋不由有些意动。
    这安南自古就是咱中原的一郡之地,现在重归华夏怀抱,也算是拨乱反正,咱要不要提早让这地方回归?也算是可怜当地百姓,生计无着,无依无靠……
    对啊!于公,咱是为了一统华夏,为交趾郡拨乱反正;于私,咱这是体谅当地百姓,天子自来爱民如子,怎能不为子女考虑?
    朱元璋完成了自我说服,眼睛亮了,脸色也红润起来,身上迸发出来一股昂扬的精气神,惹得儿子们和大臣们疑惑侧目。
    他却不管这些人,又唤来一个内侍,吩咐道:“再去鸿胪寺,认真查查安南有无有违法纪、伦理之事,有没有不听咱的话的事情,然后报给咱。记住,一定要认真查!”
    内侍听懂了命令,去鸿胪寺了。殿内的皇子和大臣们也听懂了。
    他们眉来眼去、眉飞色舞:好哇!万岁/爹打算打安南了,这不是一个挣功劳的好机会吗!
    【但是打下安南,带给明朝的不只是一个藩属变郡的好处,带给安南的也不只是失去独立性这一个后果。】
    汉朝初年。
    刘邦看到这里,又生出了兴致:“诸位,你们说,这安南还有何好处能给明朝?”
    众人沉默,纷纷开始思索。
    一人道:“莫不是有金银矿藏等物?”
    另一人道:“许是那偏僻之地有些鲜为人知的稀有之物……”
    韩信不懂这些,他只是突然想起来这明太宗时期还有个郑和下西洋一事,而这安南与西洋甚近:“应当是与下西洋有关,说不定是便于水军征讨他国。”
    萧何也道:“安南虽无他物,但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人口。”
    【带给明朝的一个好处,就是方便了郑和下西洋之行。
    安南临海而居,地带狭长,内有多个良港,这对出使西洋的船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停靠点,既能休息,也能补充物资。
    此外,安南变成交趾郡,由明朝直接管辖后,又是一处重要基地。
    西洋的船队可以在这里及时与明朝互通消息,获得支持,以及后备力量。
    这对于漂泊海上的船队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安心剂,也对附近其他国家有所威慑。
    而在郑和成功建立南洋的多个明朝海上据点后,这些据点又可以与交趾郡相互联系,以交趾这一陆地基地为首,缓解了据点的消息不畅问题,也加大了这些据点动乱的难度。】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嘴角上扬,疯狂暗示别人:夸我啊,快夸我!
    朱元璋看了一眼,只觉得眼睛疼,于是扭过头,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
    一群皇子亲王们也不想给得意的朱棣再加一把火,于是聚成一圈,各自聊天,也当自己没看见。
    只有朱标,不忍让弟弟期望落空,于是带着骄傲的笑容,开口夸奖:“四弟确实眼光长远,又能精准把握时机,特别是这件事,做得很好!”
    朱棣挨挨挤挤蹭到朱标身边,想让大哥再多夸几句。
    永乐十六年。
    朱棣对这功绩依然自傲,但也不忘对太子和太孙谆谆叮嘱:“交趾一地,必须缓缓经营,但不可轻言放弃……”
    唐朝,贞观三年。
    自从对海上生起向往后,对于能够和出海扯上关系的,太宗陛下就颇为上心。
    此次提到的交趾也不例外。
    此时,并未设立交趾郡,而是在南边设立了三大官方管控的都府,其中“交府”正是交趾故地。
    既打算加强对交府的管控,李世民不由想起了去年他派去担任交趾都督,结果因贪污被处死的李寿。一个李寿已经让他很生气了,结果他打算派卢祖尚去接任这个交趾都督时,卢祖尚竟敢不愿前往、拒绝命令,他只能将卢祖尚处斩。
    回想起这两人,他还是一肚子气。
    不过如何经略交府,现在看来,还得仔细计划一番。
    【但是,带给安南最大伤害的并非此事。
    明朝从安南获取了大量人口,其中包含了稀缺的技术人员、知识人员。在征讨安南的过程中,张辅等人斩首安南军队六万余人。
    这个人数看起来平平无奇,与历史上种种大捷相比,简直是没有任何值得被提起的价值。
    但对于安南则不同。当时,安南人口不过520万人左右,其中还有200万的土著人口,纯粹安南人也就是300万。
    六万人被斩首,差不多就是安南人口的百分之一,这还是往少计算。
    对于安南来说,光这一点就堪称是灭顶之灾。
    当然这和华夏王朝更替时的人口损失无法相比。】
    汉朝初年。
    刘邦常常叹息,一时也没了什么兴致。
    对于人口损失他可是深有体会。秦朝末年的各路征战,虽然只有七年,便迎来了大汉一统,但这七年就足够让中原战火冲天,百姓死伤殆尽。特别是,碰上项羽那个莽夫……
    张良、萧何也沉默不语。一场秦末乱世,中原人口损失百分之七十,十室九空,汉朝初立,面对的就是无人无粮、百废待兴的境况。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回想自己于动乱中复兴汉室,重建汉统。
    这是他的功绩,中兴汉室,他一生的骄傲。但他也很清楚,在西汉末年、新朝动荡的环境下,汉朝的人口损失达到了百分之六十,险些就要与太祖创业时期持平了。
    他的心中升起了深深的忧虑。
    此前他只是不愿意去想,不愿去设想汉室的覆灭,但现在天幕已经明晃晃的指出了事实:天下岂有不灭之王朝?他不得不去想。一方面,想着汉室兴亡,一方面,又想到了百姓生死。等到他的汉朝末年,百姓会遭遇何等的动乱?总不会比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损失还要大吧?
    他不知道,东汉末年、三国乱世,人口损失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更是无数人生活在铁蹄战火下,艰难求生。
    【但这还不是对安南打击最大的。
    永乐五年六月,也就是刚刚打下安南时,朱棣给交趾总兵张辅下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命令。
    他是这么说的:“怀才抱德、山林隐逸、明经能文、博学有才、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武艺智谋、容貌魁伟、语言便利、膂力勇敢、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悉心访求,以礼送赴京擢用”。
    瞧瞧,这样的人才要求,几乎把所有有一技之长、懂点知识的人都包括在内了。
    张辅当然遵从命令。
    他先是在交趾搜集了出色的工匠共计7700人,送到了京师,随后又送来了130人。这个数量别看没有上万,实际上相当之多。
    自古以来,技术性人才就是比较少的。
    明朝永乐年间,总人口大约6600多万,而整个明朝的匠户只有40万出头,实际上明朝朝廷可以常年使用的匠人大概只有23万左右。
    按比例,明朝工匠和普通百姓的比例大约是1:200左右。
    如果安南的比例也与明朝差不多,那么完全可以想象,明朝的这一行为给安南带来的打击。】
    明朝,洪武十三年。
    周王朱橚掰着手指头开始算:“一比二百,安南除去土著还有三百万,那安南的工匠就是……一万五千人!”他惊叹地抬头,看向朱棣,那脸上的表情和眼神都分明在诉说在他的不可思议:四哥,你可真狠啊!
    朱标对朱橚的计算结果表示了肯定:“差不多,如果是这个比例,那大约就是一万到两万人之间。四弟这事儿干的……”是真的损到家了。
    其他朝代也纷纷算出了安南的工匠人数,也是惊叹不已。
    总数一万到两万之间,你明朝就一下子拉走了差不多一万人,一半多的人数。这对安南/交趾何止是打击?灭顶之灾也不为过啊!
    【事实上,这些工匠都为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比如为了迁都而修建北京的皇宫,朱棣总共用了两万七千多名工匠,其中不少就是交趾工匠。
    而除了工匠外,张辅随后又陆续搜集交趾全境饱学之士和各类技术人才近9000人送往京师。这9000人可不只是工匠,其中不少都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对一个朝廷来说多重要?他们是维护朝廷统治的基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地方、教化百姓的人选。
    而交趾又有多少“知识分子”?
    还是以明朝为例,把秀才开始算作知识分子,整个明朝的秀才大约在百万人左右。从明朝成化到嘉靖的百年见,秀才一共有三十万人左右。均摊到每一年,同时存在的秀才大约也只有数万人,更不用说在其之上的举人。
    从这里推算,交趾的知识分子,几乎被明军一扫而空。
    何况在此次张辅送人之后,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由于交趾由明朝直接管辖,剩余的交趾知识分子也纷纷参加科举考试,随后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明朝。】
    明朝,洪武年。
    朱橚只觉得之前的自己太天真了。
    搜罗工匠算什么?只是区区工匠罢了,怎么能算得上狠?明明迁徙这些知识分子,对,就是这个词,很贴切,明明带走这些知识分子才是真的狠啊!
    岂止是狠,简直是撅了交趾的根,和挖人家祖坟也无甚差别了。殿内的重臣们纷纷敬畏地看着燕王,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位殿下有如此之手段?看走眼了,看走眼了啊。不过,还好,此时了解也不算晚,还来得及补救。
    不少人都开始在脑中回想,自己以前也没有得罪过燕王……
    朱棣被看的浑身冒鸡皮疙瘩。
    什么眼光?我是那种人吗?肯定不是啊!未来的我肯定只是随口一提,大概也只是为了填充我大明的力量而已,根本没想到那么多,怎么可能存了那么狠的心思?
    我明明是个好人啊!
    他在心里咆哮。没有说出口,因为他知道,说出口这群人也不会相信他,只会觉得他在维护形象,披一层皮罢了。
    算了,爱咋咋地吧……
    其他时空,不少皇帝眼睛亮了。
    他们从明朝的行为上获得了启发,激发了灵感——对付那些治理麻烦的地方,就应该这么来一发!等把他们的有知识的人才都吸引走,他们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不过乌合之众耳。
    有些大臣也从中获得了可借鉴之法,激动起来。
    还有一些人见到皇帝似是有心动之意,开始哭天抢地:“陛下,此法不可行啊!太过阴狠,有损德行啊!如此行事,又如何担当上国圣君……”
    大部分皇帝不给这些人半分眼神,依旧计划着自己的想法,考量着使用的地方和时机;也有一小部分皇帝被劝说,打消了此前的念头。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