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 - 第38章 何惧之
第38章 何惧之
宫禁,天渊池外。
随着诸多抬着辇轿的卫士步伐愈来愈近,坐在之上的大将军曹真也看到了,已然避让在侧且垂首行礼的夏侯惠。
只不过,在辇轿经过之时,他并没有作声让其随入天渊池。
他当然能猜测得到,为何夏侯惠选择在外面恭候而不是直接进入天渊池。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继续候着吧。
待一会儿天子御驾到了,他自然就随进来了,没必要为难。
是的,虽然夏侯惠上疏反驳了伐蜀方略,但曹真心中并没有对他有芥蒂。
相反,还颇为赏识。
缘由不止于夏侯惠的上疏之中,所言所举皆属事实、乃是对事不对人,更因为曹真是经历过武帝曹操时期的人。
早年武帝曹操创业之时,诸夏侯诸曹咸相用命,登锋履刃不念死生,南征北战不辞艰辛,唯恐功绩落他人之后。
而如今的宗室与谯沛元勋呢?
生来富贵的他们,已然没有了父辈的果敢豪烈之气魄、不苟私利但求为社稷裨益的忠直奋发了!
这一点,夏侯惠就做得很好。
明知道反驳伐蜀方略,会给自己带来后果,但他仍旧如此作了~
且不论上疏对错与否,仅是敢于谏言这点之上,便是实属难得、也是胜却其他宗室与元勋之后了!
这也是促成他想见一见夏侯惠的缘由。
不然,以他的身份地位,区区一个散骑侍郎的上疏反驳,还能令他侧目或者左右伐蜀方略不成?
少时,天子御驾至。
早就从侍宦口中得悉夏侯惠不肯进入天渊池的他,并没有让车驾停留,只是在经过的时候招了招手,缓声说了句,“稚权,且随来。”
“唯。”
躬身应了声,夏侯惠连忙跟上。
待进入了天渊池,才发现宫禁之中竟还有如此清静旷远之地。
远远地望去,湖水被天空映得碧蓝,湖畔边上积雪淡淡,薄薄一层细冰犹如朵朵嫩白的小随风荡漾。
整个湖面白烟袅袅升起,犹如一面蒙了尘的镜子,数不尽的黄鹄、白琵鹭、秋沙鸭、黑鹳、鸬鹚等越冬的候鸟荡漾在其中,或展翅互追逐,或两两交颈亲昵,或随着涟漪摇曳,灵动且闲逸,给天地尽皓的残冬添了不少生机和魅力。
天子曹叡与曹真选定的坐谈场合,是一个沿着线桥深入湖中的小亭子。
凭栏处氤氲弥漫,偶尔还有几只不害生的黄鹄或黑鹳优哉游哉掠过,恰是令人再起温酒赏雪的闲情雅致。
而早来的曹真,如今倚在亭柱上,就目怔怔看着湖面鸟雀的悠然,连天子步履缓缓到了都没有察觉,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大将军何所思?”
对此,天子也没有恼意,而是很亲切的发问。
且见回过神来的曹真想起身行礼时,他还快步向前虚手按在其肩膀上示意继续安坐,“此间无外人,且不过闲谈耳,大将军不必多礼。”
的确,湖中小亭内仅有他们三人。
其余甲士与仕宦,皆被天子留在湖畔线桥端那边了。
夏侯惠则是没有入坐,很自觉的立在了陶炉温酒处,执起酒勺给二人斟酒。
没办法,谁让他官职低微且年岁最小呢?
况且,在君君臣臣且尊长敬老的时风里,他来给这两位魏国最有权势的人斟酒,也不算是折辱。又或者说,如此好事旁人还求之不得呢!
而天子入座后也没有理会夏侯惠,只是一味的与曹真叙些日常琐碎之事。
一直待到酒过三巡,他才抓起案几上的干果,转去喂食偶尔游过来的鸟雀,将话语主导权让给了曹真。
但曹真没有当即开口。
而是又侧头去看了那些优哉游哉的鸟雀,好一会儿才低声唤了声,“稚权。”
“惠在。”
早就好整以暇的夏侯惠,当即朗声而应。
“陛下谓我,称你胸中才学颇优,然我有一事不解。”
久居上位的曹真,直盯盯的看着夏侯惠,虽面无表情但却不怒而威,轻声问道,“自逆蜀兴兵入寇雍凉以来,你兄夏侯仲权便不止一次作书于我,慨然请战,甘愿引本部为前驱,誓死报效国恩。同为本根生,而你为何言我魏国不宜伐蜀邪?”
唉,果然。
甫一开口,便是指摘我不孝了。
闻言,夏侯惠不由在心中叹息了声。
想想也对。
他父兄夏侯渊、夏侯荣皆死难于汉中郡,曹真将欲伐蜀,往大了说是为国尽忠,往小了说则是为夏侯渊复仇。依着常理,身为人子的夏侯惠理应喜不自胜、慨然请命随征才对,怎么能出言反驳呢?
这不就是不孝嘛~
“回大将军,非惠无有为父兄雪恨之念。”
早就有心理准备的夏侯惠,不假思索便做声,“巴蜀有山川之险固,不管彼出蜀入寇或我魏国伐之,皆受困于粮秣转运与行军之苦。不管敌我,孰兴兵挑起战端,皆乃未战而先败三分矣!而逆蜀自太和二年伊始便频繁入寇,两岁竟三次兴兵!逆蜀一州之地、地小民寡,必难堪征伐之苦也!旷日弥久,必内乱自生也!故而,惠上疏言今时不宜伐蜀,乃是纵容逆蜀频繁兴兵,待彼穷兵黩武、积贫积弱,可令我魏国可一战而定之机也。”
言至此,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激昂。
“大将军,惠无有一日忘却父兄之仇!亦汲汲冀望着有朝一日能为国舞刀矛,随军伐蜀夺回汉中,上报世受国家累恩,下为家门雪耻,以告慰父兄在天之灵也!”
“善。”
听罢,曹真拊掌赞了声。
眼神也随之变得柔和了起来,“先公而后私,不以家门私计而偏颇社稷大计,稚权可当此谓也。”
就是赞罢了,他又加了句,“稚权所言巴蜀有山川之险固,出蜀难入蜀亦难,对于我魏国而言,倒无需忌惮。今天下三分,而我魏国独占其二,国力民力远胜于逆蜀,足以抵消行军与粮秣转运之难。无非,多征发些黎庶青壮罢了,尚不致于稚权‘未战而先败三分’之言。如此,稚权犹言不可伐否?”
我当然是仍坚持不可伐了!
夏侯惠昂头,正想继续道出自己的想法,却是被曹真给抢了先。
“稚权莫要拿我魏国连年征伐不休作理由。”
曹真抬手止住夏侯惠的将欲发言,缓缓而道,“我魏国自武帝兴屯田以来,各州郡皆有粮秣储备,今并无有征战粮秣难继之忧也。而刀兵频繁以令黎庶百姓苦之.天下不平,黎庶何以安邪?今正当奋起兴兵,讨平不臣,方可令黎庶得以休养生息也!”
呃,好吧。
当今之世,于肉食者的眼里,所谓的黎庶不过是盛世的牛羊、乱世的炮灰,没有资格申述什么苦不苦的。
夏侯惠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报以沉默。
而曹真的话语还没有说完。
他先是举起酒盏,慢饮一口润了润喉后,才昂扬做声,“蜀,小国耳,名将唯羽。此乃旧日庙堂臣僚所言,虽有失偏颇,然刘备自兵败夷陵之后,逆蜀尚有何惧之!”
原来如此~
我竟是忘却了一点!
天子曹叡也好,大将军曹真也罢,都没有和我一样有“未卜先知”啊~
是的!
在这一刻,夏侯惠终于知道了,天子曹叡与曹真执意伐蜀的底气所在——乃是觉得蜀相诸葛亮无有武略、蜀兵战力无法与魏国精锐对抗!
为何有这样的心思嘛~
细数蜀国三次兴兵犯境的战事,便可以知道了。
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可谓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以赵云引兵出褒斜谷入关中作为掩护,骗过魏国庙堂以及在雍凉各部都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出现在了天水郡之内,令天水、南安与安定三郡皆叛魏响应!
可谓占尽了先机!
然而,结果呢?
竟以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为将扼守街亭,被张颌一举击破,也葬送了大好局面、无奈退兵归去了!
这便让魏国君臣对蜀相诸葛亮有了一个印象:识人不明!
第二次兴兵犯境,乃是取道大散关攻打陈仓城。
那时,魏国刚刚历经石亭之战、被江东重创,庙堂在不得已之下抽调不少兵马赶赴淮南东线,也算是趁虚而入了。
但战果呢?
数万大军围攻了陈仓城一个月,却始终无法攻破仅有千余士卒扼守的郝昭,且在天子令张颌驰援赶到之前,便受困粮秣不继而罢兵归去了。哪怕在退兵之际,还设伏斩杀了魏将王双,但魏国君臣仍以为蜀国将士战力不堪、力有不逮也!
无他,王双早年还被贼吴生擒过呢!
犯了归师勿遏的行伍大忌,被斩杀了又有什么奇怪的。
而待到蜀国第三次兴兵犯境,虽然夺下了武都与阴平二郡,但武都郡的黎庶、阴平郡的不少氐人部落,早在魏武曹操时期就被徙走啦!魏国将武都郡当作魏蜀边界的缓冲地带,只是设了些斥候,根本没有安排成建制的兵马戍守。
不然,在蜀国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也不会如此顺利了。
且在这次战事中,魏蜀二国并没有短兵相接。
蜀将陈式在夺武都、阴平二郡之时,雍州刺史郭淮是打算督陇右郡兵救援的,但蜀相诸葛亮引兵进入祁山下方的建威驻扎打援,让兵力寡少的郭淮不敢南下。
故而,哪怕失去了两个郡,但魏国君臣同样不会觉得,蜀相诸葛亮有治兵之能、蜀兵有不当之锐。
毕竟,有战绩可循嘛~
至于蜀相诸葛亮有平南中叛乱的功绩.
在魏国君臣眼里,不过是讨平愚昧的蛮夷部落叛乱罢了,何足道哉!
如魏国北疆的鲜卑、乌桓、西北羌胡部落等叛乱,哪一次不是一出兵即讨平!
讨胡虏蛮夷之功,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又不是类如前朝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为国拓疆域数千里之功!
也就是说,在天子曹叡与曹真以及诸多鼓噪伐蜀的臣僚心中,已然将数万精锐葬送在夷陵之战的蜀国,不足为惧!彼蜀相诸葛亮虽有经国之略,然却无有督帅之才,不足挂齿!
是啊~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就是这样子的。
于曹真伐蜀失败之前,魏国皆以为有山川险固的巴蜀是可以被攻破的!
于司马懿在卤城之战中贡献“甲首三千”之前,洛阳中军与雍凉各部将士皆以为,蜀国将士是无法匹敌魏国精锐的!
故而,在天子曹叡与曹真的心中,伐蜀势在必行。
已然占据天下七分的泱泱魏国,岂能容仅有益州之地的、在夷陵之战中被贼吴重创的蜀国反复犯境挑衅?
尤其是蜀国还以前朝正统自居,与魏国争天命。
魏国若不兴兵伐之,何以扬国威!
何以证明代汉乃天命所归!
何以安人心!
心中有了明悟的夏侯惠,久久不做声。
毕竟,他总不能说自己反驳的理由,是知道历史轨迹如何发展的吧?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