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宋 - 第二百二十八章 去 留(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医宋 作者:从小不会爬

    第二百二十八章 去 留(上)

    而可以委以重任的顶尖人才之中,那几个叛臣自然从此与卫王府再无瓜葛,而在家隐居不出、安心陪伴父亲走完余生的虞允文、以及因立场两难而以为兄守孝三年为由不愿再度出仕的吴璘,在几年内都恐怕都无法再为赵旉所用。同时,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谋臣袁溉、财神赵开先后致仕,令赵旉非常遗憾,好在一度病势沉重的王德毕竟身体本钱很厚,居然硬是缓了过来,这倒是令赵旉的心情开朗了不少。

    但有得必有失,本来身体一直很好的另外一位老将王彦,却突患重病倒下了,赵旉这才想起历史上的王彦早在三四年前就因为不受重用而忧愤成疾,不久死去,自己的出现虽然改变了王彦的命运,令其得以扬长避短,而立下立了远比历史上更加辉煌的功勋,但历史的力量似乎始终还是存在的啊!

    根据王彦的症状,再结合其一向好酒的不良生活习惯(注1),赵旉很快便确认了王彦极有可能是得了肝病。而从王彦病情恶化的速度和他痛苦的样子来看,王彦十有八九是得了肝癌,面对这种绝症,赵旉虽然竭尽所能,甚至病急乱投医地将更加擅于治疗眼病与养生的神医皇甫坦和擅长外科的王继先请来,也一样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昔日“八字军”的创建者、后来卫军敌后作战思想的完善者和实践者王彦,终究还是在一个月后离开了人世。

    看到王彦临终前痛苦万分的样子,赵旉不免心中伤感,毕竟王彦自从追随他以来就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敌后的山区里坚持斗争。这虽然能够发挥王彦的长处,却并非他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因此王彦虽然建立了可以名垂史册的不朽功业,付出的却实在太多。赵旉自问对得起很多人,但对于这位老将,他却多少有些愧疚。

    但忍受着病痛折磨的王彦却很看得开,“老臣能遇殿下,立不世之功,死亦无憾,何况五十三岁,这寿数也不算少了”。王彦说的没错,虽说宋代很可能是中国古代人均寿命最长的朝代,但五十三也肯定超过了平均水准,何况王彦从事的还是高风险职业。意识到这点之后,赵旉的心里稍微好受了一点,毕竟早夭与善终给人的心理冲击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老人代表着过去的辉煌,年轻人才是将来的希望,而卫王府在这方面就更是独步天下,这都是赵旉这些年来普及新式教育的成果。而且,虽然赵旉更重视基层人才的培养,但数量一上去,好苗子自然也就多了,就好像赵旉记忆中日韩踢球的人数是中国几十倍,天才球员自然也就比中国多得多一样。

    这些少年天才(注2)中,有些是历史上也赫赫有名的人物,例如历史上更以诗人身份为人所知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范成大。他现在还不到二十岁,却已经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制图师与航海家,由其发现和命名的岛屿更是超过了二十个。至少在赵旉看来,仅他现在的贡献,就不亚于历史上他的那些诗作了,不过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

    还有一些则是历史上早夭或者名声不显的倒霉蛋,例如目前已经成为出色外交官,但在赵旉看来却还远未发掘出其潜能的“神童”詹会龙,以及子继父业并大有青出于蓝势头的高宣之子高明。其中后者的天分未必强过他那青史留名的老子,但还不到十八岁的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显然远在其父之上,再加上良好的氛围与造船技术方面深厚的家学渊源,前途自然是无可限量。不过,高明现在毕竟年轻识浅,暂时还没有取得什么惊人的成绩,赵旉之所以这么早注意到这个小子,主要是由于他在学习了赵旉“提出”的浮力定律后,第一个提出了建造铁船的构想

    虽然在赵旉想来,在没有出现机械动力之前,笨重缓慢而造价高昂的铁船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何况钢铁构件的加工本身就是一大难题,毕竟现在的大宋既没焊接技术,也没冲压机械。然而,高明和他的同学们却凭借中国人天下第一的巧手,完全靠着手工打造(是真的打造,并非引申)出了这个时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铁船。虽然这艘船又小又慢成本又高,但却令浮力定律从此深入人心,而且在造船的过程中还顺便解决了钢铁机械的气(水)密性难题,这样一来,蒸汽机等热机的研发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这件事给了赵旉很大的触动,他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大力扶持各项科技研究,却总带着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但其实历史上的大多数科技成果都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为一些别的目的努力时无意中鼓捣出来的。而且过于追求实用,必然会影响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而赵旉掌握的那点科学毛皮,不但残缺不全,也总有用完的一天。被铁船的出现点通后,赵旉随即增加了对“无用”项目的科研拨款,并在日后不断递增,这对大宋补完尽快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理论构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以上两类,也有少数历史上根本没有半点记载的小人物在这个时空却脱颖而出,正印了那句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史上被埋没的人才实在太多了。按理说,这种人才应该很多才对,之所以目前只是少数,是由于新式教育才刚刚起步的缘故。赵旉相信,再过十年之后,这类“随机人”将毫无疑问地占据主流。而被“放逐”岭南之后,赵旉最大的收获就是耐心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没满十六岁的他也确实等得起。

    赵旉麾下人才济济,即使已经“自残肢体”,在朝廷的高官眼里依然有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王府移至岭南之前)。所以,就算只是为了削弱卫王府的势力,他们大挖墙角也是必然的。然而,那些老人还好说,对于在新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朝廷纵然许了高官厚禄,也才挖走不到三分之一,而且与越基层越忠诚的老人们不同,年轻人中却反而是最高端的人才越难挖。

    对此赵旉是早有预料,要不然当初他也不敢向朝廷妥协了,大局为重固然没错,但赵旉的觉悟还没高到连自己的小命都愿放弃。其实伏笔早在他当初大办新式教育时就早已埋下,这些年轻人虽然才智与能力都被培养了出来,却从未学过四书五经,也基本不会诗词书画,他们就算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也很难在士大夫的圈子里如鱼得水,所以只要不是太笨的家伙,就算心中并不怎么忠于赵旉,也不敢冒险跳进不知深浅的水潭。至于那些脑子不好的,走就走好了,赵旉管他们作甚?当然,其中因为自学而熟习儒家经典与诗词书画的特例也不是没有,不过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了。

    注1:对此赵旉劝诫过多次,但王彦酒瘾甚重,又没岳飞那么强的自制力(岳飞年轻时酗酒成性,有次发酒疯差点将同僚打死,赵构得知后劝诫了他几句,从此岳飞就滴酒不沾,这种自制力实在可怕。),能够保证不因醉酒误事,就已经相当难得了

    注2:李显忠、魏胜、张子盖、沈大用、孙默等一大帮人都超过了二十岁,算不上是少年天才了

    第二百二十八章 去 留(上)在线阅读

    第二百二十八章 去 留(上)

    - 肉肉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