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 第410章 幕府初成
第410章 幕府初成
最先到来的是驻留于吴县的诸文士。
其中包括了步骘、卫旌、陈矫、徐宣、秦松、陈端、杜畿、贾习、袁涣、袁霸、袁敏、杜袭、赵俨、繁钦、阎象、严畯、吕岱等诸人。
另外还有吴范、魏滕、高岱等士人也在北上的路中。
刘封直接公布了在心中思索良久的方案,他欲调整左将军幕府。
幕府之中,原本有长史一人,司马一人,从事郎中两人,负责参谋、掾史两人,一为禀假掾史,负责俸禄,一为兵曹掾史,负责军械,除此以外,尚有掾属二十九人,令史三十一人。
刘封觉得这些幕位明显不够用,他此刻已经决定走曹操的霸府模式,他的幕府职位要成为天下人梦寐以求的位置,这么点怎么够安置天下之士?
所以,刘封大手一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
首先,幕府的长史、司马,扩编为一正五副,共有六长史,六司马。
除此以外,各曹掾整编为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这五部自然是没有异议的。
可工部却需要调整,暂时拆分成工业部、工程部和资源部,同时新增农业部,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商务部、卫生部、人力部、公安部、内卫部和审计部。
吏部等于组织部、户部等于财政部、礼部兼容了外交和教育两个部委,兵部则是国防部,刑部自然是司法部。
刘封想要提升科技生产力,因此将工部拆分为二,将其中工业单独列部,同时新增科技部,鼓励创新技术。
同时,鼓励桑农,推进三农技术,规划审核田亩数量、种类、产量、种植情况的农业部,也一并列部。
卫生部则是刘封很早就想要设立的部位,只是一直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财帛推进。眼下则是时候设置起来了,以应对东汉末年大量的传染病和糟糕的卫生情况。
至于水利部,完全是看见这次江北整顿修缮新建水利工程的好处,特此成立,并推进刘家势力范围内各处水利设施修缮、新建、规划工作的部门。
交通部自然是负责道路,同时会和水利部、工程部交叉培养工程人才,孕育专业工程团队,并将他们整理成例,并推广普及开来,最终目的自然是为了将中国封建时期最为可怕,最为顽固,最为丧心病狂的恶政——徭役彻底废除奠定基础。
当然,仅靠几个工程团队自然是不可能达成的,最主要的还是得看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大规模使用火药开山凿路,增加工程中机械力量的占比,才能彻底解决依靠堆砌人力的古老做法,最终让徭役的土壤彻底消失。
人力部其实本质是从户部拆分出来的部门,用以统计人口,而在东汉时代,人口和钱粮赋税几乎是画等号的。
严格的来说,人头税可是要比田税高的多。
别说按照东汉十五税一的田税制度了,就是算上东汉朝廷和贪官污吏加征的部分,那也比人头税要少的多。
为了牵制户部,刘封将这一块给挖了出来,单独成部。
人力部不但分管人头税,同时还分管普查人口统计的任务,以保证刘封对领内人口的执掌力度。
客观的说,这似乎是一种冗余,可问题在于刘封目前是人才多,官位少,县一级的官位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才了,可又没有那么多的郡守职务,更别说刘封还要搞霸府了,所以人力部的单独列部明显是利大于弊。
公安部顾名思义,一个合格的国家制度,军队和警察体系是必然需要分开的,刘封尝试将衙役转化成公安,不过刘封并不着急,打定主意慢慢推进。
最后的审计部和内卫部则是对内的审核以及执行部门。
如此一来,幕府下辖总共十八个部委,正长史总揽,副长史则分为第一至第五,分管二至多个部位。
至于六位司马,则是为外领军将领所准备的。
随后,刘封当即颁布委任,任钟繇为幕府长史(正史),董昭、陈群为副长史,另外两位暂时空缺。
吏部为百部之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刘封属意陈群出任吏部曹掾(相当于尚书),已经跟自家老爹要人了。只是目前陈群还在琅琊三郡中担任郡守,需要先派人替换,随后才能将他调来江东。
许多人觉得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狗,就是倒行逆施,开历史倒车。
实际上这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历史界,九品中正制是公认的进步政策。
你觉得他落后,那得去和科举制度比,而且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和两晋朝的九品中正那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举个例子,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重点在于提出一个客观评价人才的标准,来规范当时已经越行越滥的察举制。
可曹丕为了篡汉,让渡了部分权力出去,这才导致九品中正制开始走歪,没过几十年,司马家篡位,又要给士族让渡权力来收买士族的支持。
到了司马炎当政的时期,九品中正制虽然是一个名字,但和陈群那会儿的制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把这些锅全甩在陈群的头上,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与其说陈群是士族的舔狗,还真不如说陈群是士族的敌人。
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和地方争夺清议。
什么是清议?
简单的理解,就是地方上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两汉察举制是做官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而察举的东西,就是你的品德和孝行,能力都得次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群魔乱舞,大家都在孝行上玩出了,难度也是越来越高,以至于出了王祥这种卧冰求鲤的神话级孝行。
到了这个地步,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道路快走到终点了,卧冰求鲤都出来了,下一步不得上天揽月了?
第二个问题是负担太重了,随着孝行出,难度提升,成本自然也是猛增,而且还很容易翻车曝光。
这两个问题使得士族们都觉得这条路不靠谱了,难度过大,不能再继续这么卷了。
否则官没当上,命倒是要先丢了。
于是,聪明机智的士族们发现了另外一条更好走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吹捧。
长辈吹晚辈,晚辈吹长辈,朋友之间互相吹。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帮人扬名,而且还没有翻车的几率,这简直是天赐良方。
这种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议。
而清议从诞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里的,根本不需要陈群去当舔狗,创立什么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议在东汉晚期的影响力有多恐怖。
当时中原有两个大名士,一个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个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于点评人,和许劭合称许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阳拜访李膺,临走时,洛阳有数千辆车送别郭泰。
你想想看,一个人去北京城探友,临走的时候有数千辆豪车送行,这个影响力大不大?
汉桓帝之所以会发动党锢之祸,就跟这巨大的影响力有着很深的关系。
没有一个皇帝受得了人事权大权旁落的,一个名士张张嘴,给另外一个人评价几句好话,后面这人就得到了名声,会有士人征辟他出来做官。
这么玩下去,还要皇帝做什么?
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议权力从地方上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安排人选定人才,本质其实是在给察举制打补丁。
本来九品中正制即便会慢慢腐烂,但也不会烂到历史上那个样子。
关键是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为了当皇帝,直接把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下可就炸了,本来清议权虽然为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毕竟只是地方舆论权力,是没有法律效益的。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虽然有名气了,但是否能当官,还要看官员是不是吃这一套,认不认你。
可这么绕了一个圈子之后,曹丕和司马昭等于是把收归中央之后,已经具有法律效益了的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就等于你这名气是有法律背书的了,不管官员认不认你这个人,都得给你官当。而且除了负责点评的大中正外,哪怕是你的上级都没法决定你的升迁。
这就使得上级的权威彻底沦丧,所有官员想要升迁,都得去讨好大中正和中正,如此一来,中央的士族只需要掌握中正权力,就能轻而易举的垄断官途。
所以别再骂九品中正制烂了,真正烂的是曹丕和司马昭。
如果说曹丕让渡权力还只是一时之急,篡汉之后就开始打压士族,收回权力,那司马昭是干脆摆烂,连皇帝都没当上,就把家底子给卖了。
司马昭真比他爹和他哥差太多了。
陈群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还是《魏律》的创始人,才能极其出众,善于为领导归纳总结思想,并形成法律条文。
这等人才,在刘封眼里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王佐之才。
因此,刘封宁可暂时空缺了吏部,也要等陈群就任,反正有钟繇这个长史,以及自己这个将军在,也不用担心部门会运转不起来。
其次重要的自然是相当于财政部的户部了,掌握着度支权限和资金,无疑是最为紧要的部门之一。
刘封本来心里是有候选人的,但现在却改了主意,居然任免杨修为户部曹掾。
杨修这人记忆力极好,而且在南下的路途中,刘封还发现杨修的数学水平相当不错,出任户部曹掾是绰绰有余。况且户部本就是机密较少,事情繁杂,尤其是数字,相当繁重。
对于压榨一下杨修,刘封表示毫无压力可言。
之后的刑部曹掾,有现成的人选可用,那就是杜畿。
杜畿祖上可是律法达人,杜周、杜延年父子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于《史记》和《汉书》之中。
杜畿本人也很擅长律法,陈寿更是盛赞其为宽猛克济,惠以康民。
刘封知人善用,自然不会放着杜畿而旁置。
礼部曹掾暂时空缺,也是待人而至。
随后的兵部,则以赵俨暂任。
赵俨这人,在演义中几乎毫无踪迹,可实际上在正史中,他的才干、能力,德行以及地位是极高的,和满宠是一个级别。
赵俨死时是司空,而满宠死时是太尉,再加上满宠的食邑要比赵俨多,也算是满宠小有胜出,但两人大致还是一个等级的曹魏大佬。
赵俨和满宠不同,并非是兖州旧臣,而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才从南方北上投奔曹操。
其人发迹就是在官渡之战时,助力李通安定了汝南,为曹操开辟了一个大后方。
此后,曹操提拔赵俨为参军,其人迅速的发挥出了超乎曹操意料的能力。
没错,赵俨最擅长的并非是战略,也不是战术,更不是勇武,而是调和。
赵俨能够让张辽、于禁、乐进这些彼此互相敌视,几不交流合作的大将,在他的调节之下,暂时搁置争议,展开合作。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点,别的不说,二爷若是在荆州时,麾下有一个赵俨辅佐,专司调和诸将,那糜芳、博士仁八成就不会叛变了。
赵俨治军有方,又擅长调和矛盾,周济诸将,是非常合适的兵部曹掾的人选。
接下来,农业部委任给了杜袭;水利部委任给了袁敏;工业部委任给了诸葛瑾;工程部委任给了吕岱;资源部委任给了严畯;公安部委任给了徐宣;内卫部委任给了贾习;科技部委任给了阎象;交通部委任给了步骘;审计部委任给了袁涣;卫生部委任给了华佗;商务部委任给了陈矫;人力部委任给了秦松。
陈端被委任为禀假掾史,卫旌被委任为兵曹掾史。
袁霸、繁钦二人被委任为从事郎中。
此外,刘封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名为内阁,任务是辅佐刘封处理政务,暂时成员为诸葛亮、陆逊、庞统三人。
幕府中长史及各部汇总后呈报给内阁,由内阁批红生效。
至此,刘封的左将军幕府初成规模。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