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 第188章 会英文很了不起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刚过了年,林朝阳很好奇是谁会想着给他打电话,等接了电话才知道,原来是章光年,老同志上来先把《梵高之死》夸了一通。
    “朝阳啊,你的创作风格现在越来越鲜明,也越来越多元了,尤其是在年轻一辈的作家当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我们文学界能有你这样的后起之秀,实在是一件喜事啊……”
    章光年好听话说了一堆,绕了半天圈子,最后才暗戳戳的问林朝阳收没收到《小说选刊》的信。
    “《小说选刊》刚刚创刊,我们文协的目的就是要将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向更广大的读者当中去。你的这几部小说啊,都非常出色……”
    林朝阳这才弄明白他打电话来的目的,原来是为了跟自己卖个好。
    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又聊了一会儿,他才挂了电话。
    挂断电话后,林朝阳有些不理解,章光年好歹也是文协头头儿,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为啥要跟他卖好呢?
    晚上回家,他跟陶玉书说起这件事,她略一思考,便笑了起来。
    “我考考你,汉朝有两个选官制度你知道不知道?”
    林朝阳沉吟道:“你说的是察举和征辟吧?”
    所谓察举,就是地方主政官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者中央,经试用考核后便可任用为官。
    所谓征辟,则是皇帝或者地方官员征辟地方上名望显赫的人士出而为官,皇帝征召为“征”,地方官员征召为“辟”,合起来就是征辟。
    两人都是选官、任官,不同之处是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拔,而征辟制则是自上而下。
    但无论是那种方式,都有一个核心的要素是——被举荐或者征辟的人必须是有贤明或才名的。
    而在这种选拔制度下,野有遗贤对于当政者来说无疑是有巨大的压力的,很轻易便会被人扣上耳目闭塞、用人不察的罪名来。
    林朝阳在说出这句话之后便理解了陶玉书要说的意思,他仔细想了想,这么说确实是有一定道理。
    “不过老章好歹也是文协的头头儿……”林朝阳犹豫着。
    陶玉书说道:“伱这個啊,就叫只缘身在此山中。你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你现在在国内文学界的名气到底有多大?”
    “应该挺大的。”林朝阳回答。
    “不是应该,就是大,而且是很大!非常大!”陶玉书重点强调。
    “德宁跟我说过,《牧马人》和《小鞋子》发表在《燕京文艺》的时候,她们杂志的销量提升是非常明显的。你的其他作品发在别的刊物上时,也是这样。
    《小鞋子》单行本出了一年了,销量有大几十万册了吧?
    《高山下的花环》没用一年就达到了300万册的销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你在读者群体当中的号召力绝对是巨大的。
    至少我认为,在国内青年一代的作家当中,你的作品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加入文协,就像是一根鱼刺一样卡在文协领导的嗓子眼里,让他们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不是因为你加不加入文协这件事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由此带来的舆论影响,会时刻拷打着他们。”
    陶玉书的一番话把林朝阳夸的迷迷糊糊,问道:“我不进文协,影响这么大呢?”
    “你想想,你身边有哪个认识的作家朋友没进文协?”
    林朝阳想了想,他认识的人当中刘昕武、汪曾琪这些名声卓著的就不用说了,连陈健功这样还在上学的都进了文协。
    不光是作家,许多编辑也都在这两年加入了文协组织。
    自从78年恢复工作以来,文协迎来了大发展,大量吸纳新会员,但凡是写出点名气的作家都被各级文协吸收了。
    像林朝阳这样名满全国却尚未加入文协的,确实是非常少的个例。
    “所以说啊,他们当然是希望你尽早加入文协,哪怕是什么都不干也是好的。”陶玉书分析到最后总结道。
    她又说道:“我看他啊,有机会还得找你。”
    “那就到时候再说,反正他今天也没提这个话题。”林朝阳随意道。
    又过了几天,年味还未散尽,李拓跑到图书馆来找林朝阳,说想趁着还没过正月十五把朋友们都约到一起聚一聚。
    他想把聚会地点定在林朝阳家里,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华侨公寓地方大,硬件条件也好,而且林朝阳还做得一手好菜,林朝阳欣然应了下来。
    正月的第二个周日,为了准备聚会,林朝阳前一天晚上便在准备食物。
    早上不到九点,李拓和郑万龙便提着两瓶酒出现在了他家。
    “呦!还带着东西来的?”
    李拓笑道:“大过年的,哪能空着手来啊?”
    他进到厨房里,问:“这么早就准备饭菜?”
    “备菜而已。你们那么多人来,我要是中午再忙活,晚上才能吃上。”
    林朝阳一边收拾着手里的带鱼,一边对李拓说道。
    李拓看着他娴熟的动作,朝他比了个大拇指,“这几下子,真有大厨的风采!”
    又过了一会儿,张承治拎着二斤猪肉进门,抱怨道:“甭管是年前年后,买点肉太费劲了。”
    他手里拎着的肉是早上去副食部现买的,排了快一个小时的队。
    他跟林朝阳一家人打了个招呼,打量了一下屋子,艳羡道:“朝阳这房子可真够阔气的!”
    李拓说道:“那是!百万庄的部委楼条件也没有这儿好啊,要不为什么朝阳创作效率高呢?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写作,写的能不快吗?”
    张承治玩笑道:“敢情他写得快是这么个原因?”
    说笑两句,张承治还想进厨房去帮忙,林朝阳却从厨房走了出来。
    “行了,都准备的差不多了,等中午再动手就行。”
    听他这么说几人都坐了下来,茉莉花茶氤氲的香气充满了客厅,让人心旷神怡。
    张承治在几人中算是经历比较丰富的,早年是hwb,后来去了内蒙插队当知青。1972年在内蒙被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上了燕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78年毕业被分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同年又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现在仍然在读。
    78年他的小说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0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且在次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也是在那次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授奖仪式上和李拓认识的。
    而他和林朝阳,则是在李拓搬家的乔迁宴上认识的。
    张承治聊起了他最近在看胡安·鲁尔福的小说,把郑万龙听得一头雾水。
    胡安·鲁尔福是墨西哥作家,成名于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地区颇具影响力,但在如今的国内却是个十分生僻的名字。
    他的作品现在还未引入国内,张承治聊这样的作家,李拓和郑万龙这两个“土八路”自然是插不上嘴的。
    林朝阳倒是在燕大图书馆里看到过一本英文版的《燃烧的平原》,这是胡安·鲁尔福的代表性短篇小说集,所以他能理解张承治为什么喜欢胡安·鲁尔福。
    因为在《燃烧的平原》中有几篇短篇小说描写的都是墨西哥的农民*命,小说都是以农民起义军的惨败和革命理想的破灭为结束。
    张承治心中是有*命情结的,要不然当年也不会当hwb。
    见林朝阳对小说分析的头头是道,张承治见猎心喜,把他当成了知己,抓着他从胡安·鲁尔福聊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
    胡安·鲁尔福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名气不如马尔克斯大,但他对于拉美文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影响了一代拉美作家,其中就包括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年出版,第一版五千册在十五天之内便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销售一空。
    几个月内又连印数版,依旧供不应求,在三年的时间里卖出了五十万册,并且迅速引起了欧美出版商的注意。
    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便签订了近二十份翻译出版合同,其中包括英、法、德、意、俄、波、匈等诸多欧美国家。
    之后的几年里,这部小说接连获得各国文学奖项,意大利译本获得了齐安恰诺奖、法国译本获得了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美国译本成为了当年十二部优秀作品之一。
    马尔克斯本人也在197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得了拉丁美洲最具份量的文学奖项加列戈斯文学奖,十年之后的198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并不针对作品颁发,但《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中无疑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份量的。
    马尔克斯在中国出名,是因为他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文学杂志《花城》以翻译了他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花城》是国内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之一,那是第一次有中国知名文学杂志向读者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花城》的这番操作一下子便让马尔克斯在国内出了大名,几乎所有文学爱好者都知道了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
    在那之后,一些国内出版社在没有取得马尔克斯授权的情况下,公然盗版他的作品在国内销售。
    以至于1990年马尔克斯在国内访问时看到书店内摆放着的盗版书籍大发雷霆,放言150年之内不允许他的作品在中国出版。
    现在是81年,马尔克斯没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绝大多数读者也不了解他,他的作品更没有被盗版。
    张承治拉着林朝阳侃侃而谈,一旁的李拓和郑万龙插不上话题,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像两条土狗在看金毛。
    你们英文好,你们能看英文小说。
    会英文很了不起吗?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